冬至的來歷、風俗和特點有哪些?
大家都知道,農村一直流傳著很多的諺語和老話,關於冬至的農村俗語非常多,小時候也常常聽父輩們說起,心裡充滿了許多疑惑:冬至不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嗎,為什麼又是節日?還有那麼多的風俗和特點說法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冬至的由來、風俗和特點。
①冬至的由來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冬至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傳至今。
②冬至的風俗
《清嘉錄》記載有「冬至大如年」說法。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
冬至在北方風俗有「吃餃子不凍耳」的說法,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凍,耳朵都凍爛了,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後來,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冬至在南方有「吃湯圓、贈鞋帽、藏冬冰」的習俗。吃湯圓,是我國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冬釀酒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閩南人在冬至這天不僅要祭天祭祖,而且還要食用薑母鴨等溫性食物進補。佛山冬至有蒸「松糕」的傳統,用米粉發酵蒸熟後的松糕有很多的細孔,寓意高升大發。大多數廣東人在冬至這天會「加菜」,燒臘就成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
③冬至的特點說法
冬至這天白天最短,夜間最長。晝間太陽幾乎直接照射在南回歸線上。過了冬至以後,隨著太陽直射的北移,白天時間漸漸長起來。俗話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
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我國大部分地區都習慣自「冬至」起「數九」,即每九天為一個小節,共分為九九八十一天。民間流傳著,「一九二九關門袖手;三九四九凍破石頭;五九六九河邊插柳;七九楊絮擺;八九杏花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歌謠生動形象地反映出了不同時間的季節變化。
冬至還有預測未來天氣變化的特點,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便根據節氣天氣的不同總結出了未來天氣變化的俗語,比如「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諺語「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是什麼意思?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過去的農村人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各地農村關於冬至節氣的諺語有很多,「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幹冬至溼年下,溼冬至幹年下」「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
綜合來看,「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紛紛步難行」這句關於冬至天氣的俗語意思就很簡單了,就是說如果冬至的這一天白天下雨的話,那麼天氣會很陰沉,晚上天空陰雲密布連星星都看不到了,整個冬天將會是鵝毛大雪漫天飛舞,萬裡雪飄,千裡冰封,出門都寸步難行。其實農民朋友們是很期盼冬至這一天下雨的,這樣的話就會"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了。瑞雪兆豐年,來年將是一個豐收年!
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整個冬天和正月天會怎樣呢?那就應了冬至晴天的俗語:「冬至無雨一冬晴」「冬至晴一天,春節雨雪連」,」冬至無雨過年雨,冬至下雨過年晴」「冬至晴年必雨,冬至雨年必晴」「幹冬爛年」「幹冬至溼年下」「乾淨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乾淨年」 意思是說如果冬至的這一天天氣狀況很好,是個大晴天,那麼冬至到春節前都會天氣晴朗,春節至正月間就會天氣很冷,雨雪連綿了,道路泥濘,出行困難,不適合走親訪友。反之,如果冬至這一天下雨了,整個冬天都會有下雪,春節至正月期間,天氣晴朗,道路暢行無阻,正月走親訪友不受任何影響。
諺語不是某些老人說的,而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實踐而來的,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做為現代人,我們要了解冬至民俗、農耕文化,學習和傳承這些古代先輩們的優良傳統美德並發揚廣大,不斷地發展科技生產力,改善過去由於科技不發達而運用俗語來預測天氣的現狀!
你們那裡有關於冬至的俗語嗎?在冬至這一天你們會怎樣慶祝呢?大家對此怎麼看?同意我這些說法的,請給我點讚支持吧;不同意的,也歡迎你留言探討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