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四肢關節長滿痛風石,痛風急性發作頻繁就要預防進入慢性期

2020-09-12 痛風醫生劉良運

痛風患者祝先生從四川萬源縣過來,坐著長途火車到成都時,已經是臨近下班時。

祝先生45歲,女兒剛上幼兒園,妻子在孩子3歲時和他離婚。12年前,祝先生在外地務工期間,因手部紅腫、周身無力進了醫院,被診斷為風溼痛風;9年前,他的病情突然加重,醫生為他開了些藥,暫時止住了疼痛。6年前,他又突然出現四肢小關節疼痛、晨僵,屈伸困難,活動後緩解,再次去了醫院,經過解熱鎮痛藥物治療後疼痛緩解。3年前,他的四肢關節疼痛加重,雙手及雙腳指關節腫脹畸形,再次診斷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痛風」。

讀著以往的病歷和治療記錄,我想:「如果最開始診斷為痛風時,不只是做消炎止痛處理,而是規範降尿酸,他會不會像今天這個樣子?」

眼前的祝先生,被鑑定為肢體三級殘疾:尿酸650μmol/L,肌酐115,左腎萎縮,雙手、雙腳多關節痛風石,雙膝、雙肘痛風石,下蹲困難,雙手已經連一杯水都無法捧起,只能用手腕端起來喝。病情已經嚴重到這個程度,他卻還在問我:「醫生,我這身上的石頭能不能吃藥溶掉?」

祝先生雙手多關節痛風石已經導致手指失去功能

我果斷地回答他:「已經不能了,您現在進入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已經錯過藥物溶解尿酸鹽的時機。」

除了祝先生,有不少患者都在疑惑:「為什麼我沒能早點發現會有痛風石呢?」我向祝先生解釋:「其實,在痛風進入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前,是有徵兆的。」

為祝先生組織院內會診,手術醫生講解針刀鏡治療

五年長出痛風石他居然自己擠

典型的痛風按自然病程進展分為四個階段:高尿酸血症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間歇期和慢性期。高尿酸血症期沒有臨床症狀,僅有約5%~12%的高尿酸血症患者最終發展為痛風;出現急性痛風後,臨床特點為反覆發作的急性單一關節炎、痛風石形成、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病程遷延者可發生尿酸鹽腎病、尿酸性腎結石,嚴重者就如祝先生一樣出現關節致殘、腎功能不全。

痛風的臨床分期

年輕時候的祝先生其實一直以來沒有接受過正規治療,每次痛風發作都靠止痛藥硬抗。後來甚至急性痛風發作時,就乾脆臥床休息,連止痛藥都不吃了。

我在門診見過很多痛風石患者,但像祝先生這樣四肢大小關節都有痛風石、病情如此嚴重的還真不多。在X線檢查開始前,我問祝先生:「你第一次發現痛風石是什麼時候呢?」

祝先生說:「5年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就是痛風石,以為就是關節長了皰,自己還會去擠。結果越擠越多,越長越大。最開始是右腳趾,後來是雙腳趾,再就是雙手。」

我為祝先生做了體查,對他說:「右腳小腳趾的痛風石是否侵犯骨質目前還不好確定,但我的觀察是應該已經將骨質破壞,只剩下痛風石支撐著腳趾。可能需要做截肢手術。」

祝先生看上去很淡定:「一根腳趾頭,沒有關係,也不影響。只是我的其他部位呢?是不是也不能治了?」

我其實有些心痛,臨床上見到像他這樣嚴重的痛風石患者,痛風石形成基本上要在十年以上,而且也很少出現這樣多關節痛風石的情況。

那麼,痛風是如何進入到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的呢?又是為什麼會這麼嚴重的呢?我們繼續說。

祝先生在做X線檢查

痛風是如何進入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的?

痛風石是由單核細胞和多核巨細胞包裹的尿酸鹽結晶所形成的的肉芽腫樣物質。常見的皮下痛風石包括位於關節、皮膚、肌腱以及滑囊的痛風石。如祝先生所長出來的痛風石一樣,痛風石常見的部位是手、足、肘、膝、踝關節等部位,此外耳廓痛風石也比較常見。


圍繞單鈉尿酸鹽(MSU)晶體中心核的痛風石細胞模型

痛風石的出現,經常與發病年齡早、未經治療而持續時間較長的活動期疾病、急性痛風頻繁發作、血尿酸水平升高以及上肢和多關節炎發作有關。

尤其是反覆發作的急性痛風和高尿酸血症不予治療,而且又未能去除飲食、飲酒、外傷、營養不良等誘發因素,疾病就會從散發性單關節炎進展為復發性多關節炎,乃至持續性的關節炎、關節變形。比如3年前祝先生頻繁就診,就已經是代表正在進入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期,這時候已經出現了肉眼可見的痛風石。

急性痛風經常出現在第一蹠趾關節

痛風石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這些:

  • 不經過正規治療:沒有經過規範降尿酸治療,只知道消炎止痛的患者,隨著病情的進展,急性痛風發作會更加頻繁,並且逐漸累及多關節,疼痛更加劇烈而且持續時間更長。當急性痛風一次次發作後,受累關節會不斷地完全恢復,但是骨損害會繼續發展。
  • 尿酸持續偏高:痛風石的沉積與高尿酸血症程度相關,原則上取決於血尿酸鹽的水平。一般認為,血尿酸在540μmol/L以上時,50%患有痛風石;血尿酸在640μmol/L以上時,多關節炎發生率在71%以上。尤其尿酸持續偏高導致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發生痛風石的危險性也很高。
  • 痛風病程過長:痛風石的形成過程隱匿,通常會有被累及關節的進展性僵硬和疼痛,倒是其對關節及其周圍結構的機械性破壞無法被發現。通常30%未規律治療痛風的患者在5年內可形成痛風石,一般在診斷痛風的10年內出現。

通常而言,痛風發作的頻率會隨時間的增加而增加;進入到如同祝先生這樣的慢性痛風石性關節炎階段,痛風發作就很少像起病時那樣暴發,而且是多關節的,症狀變得更加嚴重,持續時間更長,緩解更緩慢。

時間長的痛風石表麵皮膚可由黃白色轉為褐黃色或褐色,質地也會變更硬,疼痛也會加重。尿酸鹽結晶存在於痛風結節內,長期對皮膚組織起化學性刺激與侵蝕作用,使得皮膚的完整結構受到破壞,皮膚的彈性及耐受性均下降而易於破潰。

尿酸持續偏高而不採取措施,就有可能耽誤治療時機

如何早期發現痛風病情加重可能出現痛風石?

祝先生的X線檢查報告出來了,幸運的是他手部關節痛風石儘管特別多而且很大,但是骨質受損不嚴重;而右腳小腳趾確實如我而言,骨質遭受嚴重破壞,痛風石已經融入骨頭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

事實上,在痛風急性發作的間歇期,通過肌骨超聲能檢查出來尿酸鹽結晶在軟骨表面呈不規則現狀沉積,在超聲上表現為「雙軌徵」,也就是高回聲的骨輪廓與沉積在透明軟骨上的尿酸鹽晶體共同形成平行的雙線徵。

痛風石肌骨超聲表現

發作期和間歇期,儘管並沒有痛風石的體徵,但是X線檢查仍然能看到改變:

  • 軟組織腫塊或骨內腫塊:少數可以鈣化。
  • 骨質破壞:骨皮質破壞常常呈現不規則分葉狀破壞,邊緣清楚或線樣硬化,並累及質骨松,呈「懸掛狀邊緣徵」。
  • 關節間隙變窄:尿酸鹽在關節軟骨沉積,造成關節破壞,表現為關節間隙變窄。
  • 關節周圍骨質吸收:骨與關節破壞嚴重時,關節鄰近的骨質出現廣泛的向心性吸收,指(趾)骨遠端可呈筆尖狀畸形。
  • 關節纖維強直、骨性強直畸形,也可出現關節脫位或半脫位。

其他表現還包括骨膜新生骨的形成、骨內的鈣化、關節間隙增寬、關節腔積液、軟骨下的骨質破壞等。

痛風石造成的骨侵蝕

其實,在痛風石出現前,是有一定的預兆與信號的,反覆發作及受累關節增加是痛風石性關節炎的特點。而提醒我們痛風石即將出現的情況主要包括:

  • 疼痛「擴散」:因為尿酸居高不下,尿酸鹽無法繼續溶入血液,於是尿酸鹽在關節處沉積;游離的尿酸鹽晶體在哪兒沉積,哪兒就會出現炎症反應。於是疼痛開始逐漸在其他關節出現。
  • 疼痛頻繁:隨著尿酸鹽晶體在各個部位沉積,於是激發人體白細胞的「抵抗」,出現炎症反應。也就是由幾年發作一次變為一年發作幾次,甚至一個月發作幾次,而且疼痛時間加長,採用藥物治療緩解程度降低;最後出現長期的關節疼痛。
  • 腎臟受損:尿酸鹽晶體除在關節處沉積,還會在腎臟和泌尿系統沉積,導致腎臟受損,出現尿酸性腎病和尿酸性腎結石,尤其是血尿酸>510μmol/L的患者,出現腎功能不全的風險要增加2.9倍。
  • 出現硬塊:尤其是在關節內或關節周圍,也可以在肌腱等部位,受壓時出現不明硬塊,這是痛風石出現的標誌之一。晶體沉積可以在手或足上首先出現形狀不規則的腫脹。

痛風疼痛部位增多、疼痛頻繁,代表痛風在進入慢性期

出現痛風石後該如何治療?

在由內科醫生、風溼免疫科醫生和外科醫生共同會診後,我對祝先生說:「通常來說,直徑小於1.5釐米的痛風石,可以通過藥物溶解,一般需要持續採用降尿酸藥物治療5年以上;但是您的痛風石有的直徑已經達到5釐米,所以無法通過藥物溶解。」


尿酸鹽晶體對腳部骨質的破壞

MDT多學科會診給祝先生的治療方案是:急性發作期間藥物和非藥物治療,反覆發作期降尿酸治療;痛風石針刀鏡和關節鏡取石治療。具體治療方案包括:

  • 慢性痛風急性發作治療:有效的消炎鎮痛治療是治療關鍵,可選擇的藥物包括非甾體(NSAIDs)類藥物、秋水仙鹼、糖皮質激素等,尤其是非甾體抗炎類藥物對於痛風石性關節炎急性發作、疼痛嚴重、多關節受累的患者是一個選擇。對於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可以考慮聯合治療,但不推薦非甾體抗炎藥與糖皮質激素聯合治療。在恢復期可以適當運用物理治療,包括藍光、紅光、溫水浴等,能促進炎症消退及關節功能恢復,均可減輕局部腫痛。

急性痛風發作治療方案

  • 慢性痛風反覆發作治療:降尿酸治療是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患者治療的根本,需要將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以下,而血尿酸水平的持續達標是痛風石不再長大或復發的關鍵,同時也可以讓較小的痛風石溶解。要讓血尿酸達標需要注意:①降尿酸藥物從小劑量開始,逐漸加大劑量至常規劑量;②可以藉助「一箭雙鵰」的藥物,比如降壓藥物氯沙坦可以通過抑制近曲小管對尿酸重吸收,菲諾貝克可以促進尿酸排洩等,對於合併高脂血症和高血壓的患者可以在醫生指導下選用上述藥物。③降尿酸治療的同時應該給予小劑量的秋水仙鹼或非甾體抗炎類藥物預防痛風急性發作,對於痛風石和慢性痛風關節炎者,建議持續預防6~12個月。

血尿酸驟然下降可能導致二次痛風,所以需要小劑量開始同時消炎鎮痛治療

  • 慢性痛風的預防治療:慢性痛風預防急性發作,除需要給予消炎鎮痛藥物外,還需要避免高嘌呤食物、高糖食物、酒精、勞累、壓力、受涼、外傷等誘發發作的因素,同時避免應用誘發發作的藥物如利尿劑、阿司匹林等。
  • 痛風石的手術治療:對於痛風導致關節功能喪失的患者,尤其如祝先生這樣,由於長期活動受限和骨質侵蝕,可能最終導致殘疾、生活無法自理。這時候需要進行針刀鏡、關節鏡等手術治療,可以清除大量尿酸鹽晶體、痛風石和關節內游離體。但是手術治療後必須長期降尿酸治療,避免痛風石復發。

痛風石的手術治療

在聽過我們的治療方案後,祝先生選擇了手術治療。但是因為他各個關節都有痛風石,考慮到他身體的耐受力,手術醫生建議先做雙膝和右手關節,讓雙膝下蹲能力和右手活動能力恢復,再下一次做其他關節。

痛風石是痛風的特徵性改變,痛風石數目越多,體積越大,代表了尿酸正在傷害人體的各個部位。血尿酸控制欠佳,不僅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而且讓患者心血管疾病發生率增加,威脅患者生命。進入痛風石性關節炎期,這樣的慢性疾病並不代表痛風石取出後就萬事大吉,也需要長期治療,多次複診和複查,監測尿酸控制情況,了解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監測肝腎功能是否受影響,同時需要繼續對生活方式進行調整。

相關焦點

  • 短短五年間四肢關節長滿痛風石,吃藥還能溶解尿酸鹽結晶嗎?
    後來甚至急性痛風發作時,就乾脆臥床休息,連止痛藥都不吃了。我在門診見過很多痛風石患者,但像祝先生這樣四肢大小關節都有痛風石、病情如此嚴重的還真不多。在X線檢查開始前,我問祝先生:「你第一次發現痛風石是什麼時候呢?」祝先生說:「5年前,那時候還不知道這就是痛風石,以為就是關節長了皰,自己還會去擠。結果越擠越多,越長越大。最開始是右腳趾,後來是雙腳趾,再就是雙手。」
  • 得了痛風,有痛風石該怎麼辦?若痛風頻繁發作,這2點要注意
    痛風疾病在出現後,疾病的發展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無症狀階段、炎症急性期和炎症慢性期。血清中尿酸水平含量升高,是導致痛風疾病反覆發作、不斷惡化的重要因素。痛風疾病的發展過程大致要經歷三個階段:1、無症狀、早期階段;2、痛風炎症的急性發作期;3、炎症進入慢性期,逐漸有痛風石形成,部分患者還會出現腎功能衰竭的的情況。
  • 痛風發作後擔心長痛風石?劉醫生:做三件事來預防尿酸鹽結晶沉積
    部分患者出現痛風石沉積,這是痛風進入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的標誌,也就是在結締組織中包括關節結構中能鑑別出固體尿酸鹽結晶沉積,皮下出現尿酸鹽結晶,一般在軟骨、滑膜、肌腱、關節、關節腔、軟組織和其他地方形成。痛風進入到痛風石階段,疾病就可能會從散發性單關節炎或者寡關節炎進展為復發性多關節炎、持續性關節炎、關節變形、骨質破壞以及尿酸鹽結晶而形成肉眼可見的痛風石。
  • 關節骨頭竟被痛風石「吃」了
    骨頭竟被痛風石「吃」了 許先生得了痛風,醫生讓他控制飲食。但在應酬時,他仍控制不住大吃大喝,最終病情嚴重,腳上長出了痛風石。一開始還很小的痛風石,越長越大,最後竟長到了饅頭大。到了後期,情況更嚴重了,他的疼痛感越來越劇烈,大腳趾的外側開始破潰,並出現了化膿。
  • 他的雙肘長痛風石,為何取石手術後會急性痛風發作?
    痛風石一旦出現,如果不及時治療,就不會自行消退,而且隨著疾病的遷延而逐漸增大。同時因為進入慢性痛風性關節炎期,出現急性疼痛的頻率也會增加,一般疼痛不同於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而是輕度到中度、累及痛風石關節的疼痛。我對餘先生說:「餘先生,您現在的痛風石,已經很難用藥物溶解,恐怕只能手術取石了。」餘先生說:「劉醫生,不是說痛風石可以溶解嗎?」
  • 常喝奶茶致手腳長滿痛風石,武漢同普痛風專科:痛風危害不可小覷
    記者從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獲悉,一名18歲高中生小海(化名)因為喝太多奶茶導致痛風急性發作,手腳關節上長滿了一塊塊白色的「鑽石」,腳腫得無法走路!日前,在風溼免疫科專家的治療下,小海大步走出了醫院,「再也不喝奶茶了!」他說。
  • 痛風不降尿酸,長出痛風石自己做手術,他處理痛風的方式讓人著急
    因為沒有及時治療,當時也不懂痛風這個疾病,15年來吳先生和他的家人沒少受到「痛風」的折磨。長期沒有合理的治療和控制,吳先生的血尿酸值一直往上竄,而且急性痛風一發作就是全身五六處疼痛,疼痛時間也越來越長,一般都在10天到半個月,每年不定期發作幾次。一發作,吳先生就要被迫休息,也沒法好好工作,工作也是換來換去沒法安定。「自從患上痛風,家裡人也擔心,痛起來還要靠老婆孩子照顧。
  • 慢性痛風的標誌之-----痛風石
    痛風石是痛風的特徵性改變,與患者病程、血尿酸水平有關。痛風病程越長,越容易形成痛風石。痛風石的結構也可以驗證這一觀點。痛風病程越長,意味著痛風的急性發作次數越多,而每次的急性發作,都是痛風石的形成過程(免疫細胞吞噬尿酸鹽結晶,但人體缺少能夠溶解尿酸鹽的酶,因此它們會一直存在,越聚越多)。
  • 福州一50歲男子高尿酸 渾身長滿痛風石
    原標題:福州一50歲男子高尿酸 渾身長滿痛風石東南網12月28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章微) 吃頓火鍋,或者喝酒應酬,福州50歲的高先生就會痛風發作,他的手指關節、手肘、膝關節都布滿了「疙瘩」——痛風石。而引起痛風石的罪魁禍首是高尿酸。
  • 痛風治療,預防併發症,痛風間歇期才是關鍵!
    1、痛風間歇期  間歇期並不意味著痛風好了、不用管了,而是病情發展進入了下一階段。據統計,62%的患者會在1年內再次發作,患者1—10年再次發作的概率是33%,僅有5%的患者會在10年內不再發作。隨著患者發作次數的增多,發作間歇期也會越來越短,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影響和損害也會越來越大。所以,痛風治療不僅要關注急性發作期,更要抓住間歇期。患者和醫生要共同努力,在間歇期把尿酸水平降下來,減少痛風再次發作的概率。  而且,間歇期雖然沒有關節疼痛等外在表現,患者體內也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病變的。此時,尿酸鹽的增加會導致尿酸鹽結晶的生成。尿酸鹽結晶在人體不同部位會發生沉積。
  • 年輕人痛風亂就醫,手腳長滿「石頭」
    人們常認為,痛風是一種富貴病,是多發於中、老年男性的疾病。但是這幾年,痛風的發病日益年輕化。最近就有位周先生,痛風五年,手腳長滿「石頭」,前往醫院就醫。臨床痛風患者不少不遵醫囑周先生從三十歲開始患病,一早發現有痛風,開始沒有重視。
  • 吃什麼藥能預防痛風發作?防痛風切勿走入誤區,石立克可以溶結晶
    (羧苯磺胺) 別嘌呤醇和丙磺舒是痛風緩解期和慢性期的主要藥物。別嘌呤醇可阻斷黃嘌呤轉化為尿酸,丙磺舒可促進尿酸排洩增加,兩者都能改變潛在的痛風發作趨向,適用於緩解期和慢性期的控制,並可聯合應用,以減小劑量,減輕不良反應。 但要注意這兩種藥物都不能在痛風發作的3周以內使用,否則可能加重痛風發作或使已經減輕了的關節腫痛症狀復發。在痛風發作後的4—8周若使用別嘌呤醉,需要與小劑量哚吲美辛或秋水仙鹼聯合應用,以防止引發痛風發作。
  • 痛風石「啃掉」腳骨頭!!
    這名69歲的患者得痛風十幾年了,痛風發作他就吃點止疼藥,不痛了就不管。不久後背和右腳慢慢長出痛風石。剛開始石頭小也沒在意,後來腳上的石頭長得像鴿蛋大了連路都不能走。這才著急到醫院做了外科手術,石頭是取出來了但腳還是一瘸一跛的。原來「腳骨頭」被侵蝕掉了。
  • 痛風石:小心,瘋狂的石頭長滿全身
    痛風患者不僅會關節疼痛,如果患者長期未接受規範化治療,還會長出「小石頭」——痛風石,這種「小石頭」如果不加以治療,甚至會長滿全身。耳廓上的軟骨也是痛風石的「優選居住地」。  軀幹部位如胸、腹、背、腰、臀、肩和四肢的上臂和大腿部位,痛風石相對少見,但是任性的小石頭冷不丁也會選擇,說不定你就被它選中,中了「頭彩」。  最致命的是,人體的內臟,痛風石的蹤跡也同樣出沒,最常受累的器官便是腎臟,尿酸經過它排出,容易出現尿酸鹽的沉積、結晶。
  • 痛風間歇期、慢性期,避開3大雷區
    痛風患者如果在間歇期及慢性期,需要警惕哪些雷區呢? 首先為大家普及一下什麼叫做間歇期和慢性期。 間歇期:指兩次痛風發作之間的間隔,可以持續數月或數年,如果飲酒、高嘌呤飲食、過度勞累,則會誘發痛風急性發作。
  • 痛風石反覆發作怎麼辦?
    然而醫生卻通過CT、TMT醫用紅外熱成像儀和MDI顯微結晶影像分析儀檢查後,驚訝的發現了他們的身體裡存在440處痛風石!分別存在於關節內和關節附近。人體內血尿酸水平升高會不斷析出尿酸鹽結晶,過多的尿酸鹽結晶堆積則形成痛風石。研究表明,當血尿酸達到535.21 μmo1/L以上,50%的患者可以出現痛風石。痛風石患者當中,有20%的人並發尿路結石。
  • 痛如虎咬,發作如疾風,痛風早知道早好
    但是如果能知道痛風會有哪些症狀,那麼在發病的早期就能儘早排查並且及時進行治療,這樣就可以避免病情惡化。那麼身體出現哪些症狀就要查查是不是痛風了呢?痛風的分型1.急性發作期如果身體常常在下半夜開始出現腳踝關節或腳指,手臂、手指關節等處疼痛、腫脹、發紅,伴有劇烈疼痛的時候,那就要注意可能是患上急性發作期的痛風了。
  • 該如何儘快終止痛風的急性發作呢?
    急性痛風發作時,關節疼痛常常很劇烈,尤其是在最初的幾次發作時,24小時內疼痛就會達到頂峰。但也有例外存在。比如,症狀較輕的患者,即使是在初次發作,關節疼痛也不明顯,1到2天後就可以完全消退。一般來說,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的第一次發作,即使沒有用藥治療,病情也會在1到2周後自行緩解。
  • 一文帶你了解痛風石的前世今生
    痛風是一種由於長期體內尿酸產生量高於排洩量而導致尿酸以單鈉尿酸晶體的形式沉積在關節內和關節周圍組織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病,根據其表現可分為急性期、間歇期和慢性期三個階段,並且不同階段,其表現出的症狀也不相同:1. 急性期起病急驟,常於夜間發作。
  • 痛風間歇慢性期 避開3大雷區
    痛風患者們,今天給大家科普如果在間歇期及慢性期,我們需要警惕哪些雷區呢?首先為大家普及一下什麼叫做間歇期和慢性期。間歇期:指兩次痛風發作之間的間隔,可以持續數月或數年,如果飲酒、高嘌呤飲食、過度勞累,則會誘發痛風急性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