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太極拳初學者提問:如能開胯劈叉就能開胯練拳,是這樣嗎?且看以下分解。
瑜伽和舞蹈基本功都有劈叉訓練,劈叉分為兩種:橫劈叉和豎劈叉。劈叉動作需要很柔軟靈活的胯部才能完成,開胯劈叉的訓練是追求胯部的鬆柔、鬆軟、松活,主要目的是提升身體胯腿的柔韌度,劈叉最大的作用是松筋展胯。以豎劈叉練法為例說明所述:
起初身體向前弓背,一條腿呈弓步,另一條腿膝蓋和腳背接觸地面,此時,慢慢放鬆伸直前腿,兩手臂自然垂直接觸地面,以支撐身體。接著兩腿根對拉鬆開,前腳慢慢向前移動,直到兩條腿的後部和腹股溝產生適度的拉伸感,想像臀部正在豎直下移,大腿內側筋有抻拉感。剛開始時韌帶太緊,在壓腿的過程中不要苛求一定要壓下去,保持正確的姿態,日積月累就可以拉長韌帶。
開胯劈叉和開胯練拳是有異同的,相同之處是需要柔軟靈活的胯部才能完成,都要逐一放鬆腰、腹、臀、大腿根的肌肉、肌腱、韌帶、骨關節等。但太極拳是拳術,是講究意氣和勁力的,要服從意氣和勁力運用這個目的,不是開來展去,給人好看。
練拳的開胯有指廣義的「開胯」,比方說鬆開了才能松沉的落胯、塌胯等,再比方說鬆開了才夠松活的轉胯、旋胯等。開胯了,胸中濁氣下降,清氣上升,上下氣機暢通。開胯了,意氣從胯根松沉到腳底與地面相合生根勁。
練拳的開胯有指狹義的「開胯」,比方說開胯碾腳、開胯圓襠、以開胯成弓步、先開胯後松腰蹲下練下勢的「開胯」。這個開胯是左右兩胯根的對拉鬆開,胯的對拉鬆開是以意氣帶動形體,是胯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內藏勻勁的繃松,不是鬆懈式機械的拉開。胯開了,脊柱才能下去。開胯了,形成圓襠增強下盤結構的穩定性。開胯了,可使下肢高度協調有一定線路的肌肉肌肉群(亦有拳家稱為「勁筋」)得到鍛鍊,有助於增強松沉分量,有利於提高松彈質量。
開胯練拳與開胯劈叉相比較,是有不同之處的。不同之一,開胯練拳是追求松沉、松彈、松活的練法。不同之二,開胯劈叉以拉韌帶為主,抻筋為輔;相對比較來說,開胯練拳則是以抻筋為主,拉韌帶輔。不同之三,開胯劈叉以韌帶的柔韌和拉長為練功目標,開胯練拳則是以筋的沉彈和增粗抻長為練功目標。
不同之四,開胯練拳要把意氣勁從胯根節節貫串松沉到腳底,胯根鬆開,用意念引導胯骨部位收束、開放、旋轉、整合起來,帶動全身骨骼運動,而開胯劈則沒有這些練法的技術要求。不同之五,瑜伽、舞蹈開胯劈叉的松,單是肌肉和筋骨的放鬆,為了讓體內能量流過,而太極拳的松還要去掉肢體的僵力拙勁,貫通身體的筋膜是打通抻拉撐開的;瑜伽、舞蹈開胯劈叉的松,單是為了身體的鬆柔鬆軟,而太極拳的松還要為了身體的緊緻和彈性。
不同之六,開胯練拳不同於開胯劈叉的感覺是:開胯了讓腰腹部掉落在兩腿之間,有胯臀垂塌和重心下降的松沉感覺。太極拳名家金仁霖談到開胯松沉時說:「沉,是由身體自重引起的,是兩髖外拉,導致上身軀幹陰側下沉,但是身高不變。」
開胯練拳有兩個實際問題值得注意,如下所述:
一、不少初學者練拳時搖來晃去,膝和踝關節異常勤快,不是亂動就是妄動不停,導致胯的懶惰而松不開,這個拳病出自膝、踝的懈軟或僵緊問題。
二、開胯練拳是一種胯部骨骼的相對運動,就是指物體相對於參照物的位置連續變動。髖關節由髖骨、股骨構成,如想要鬆開活化髖關節,要麼髖骨靜止,股骨運動;要麼股骨靜止,髖骨運動。髖骨處於相對靜止狀態,腿根向四面八方運動時,股骨相對於髖骨的位移就大,鬆開活化髖關節的效果最佳。比方說:弓步不是弓前腿勁走膝蓋的練成,而是開胯勁走膝窩張前腿成弓步的,練法中的前腿胯根垂直地面線就要以心法定位,這樣的開胯動作,謂之胯部骨骼的相對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