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第九大未解之謎叫:女朋友和老媽同時掉水裡了,你先救誰?
乾脆也跳下去得了。。。
耿直的A先生:
「先救老媽」 或者「先救女友」
如果老媽和女友同時在場,這個答案是很要命的。
情商捉急的B先生:
我不會遊泳,我去叫人救你們。
這顯然也是會挨打的答案。
機靈的C先生:
我媽會遊泳,她說她救你。
這個答案,很可能會換來一句,那我要你幹什麼 !
智慧的D先生假裝思索片刻後說:
走,我帶你去學遊泳。
女朋友說:
我問你先救誰,我學遊泳,我要你幹什麼呀?
D 先 生 :
我必須得讓你學會遊泳,以後咱兒子的女朋友問他,女朋友和老媽同時掉水裡先救誰,要是那個傻小子,沒先救你,怎麼辦?
為什麼這個回答足以讓問題翻篇?女朋友問這個問題,有一個預設前提,就是把老媽和女朋友這兩個角色放在對立面的位置,相當於那種,由你沒我,非此即彼。這個回答精妙的把女朋友和媽兩個角色重新重合在了一起。現在的女朋友,將來就是故事中的老媽。此就是彼。這種角色轉換,同時打破了女朋友心中想要的那個原標準答案。
1.第3選擇:一條雙贏之路
第3選擇絕不是讓你妥協一下、忍讓一下,其核心是創造。要找到一個解決方案,對咱倆都有好處,雙贏!
有人說這怎麼可能,錢在這兒,要麼是你的,要麼是我的,要撕成兩半咱倆誰都花不了。
舉個例子:
兩個人,但只有一個蘋果。第1選擇是我吃,第2選擇是你吃,怎麼做第3選擇?
有人說:
切開一人一半。
這還不夠好,本來倆人都抱著吃一整個蘋果的想法去的。
也有人說:
我們拿這個蘋果賺點錢,比如做成平安果,雕刻一下,然後賣了分錢。
這個主意不錯。但我最欣賞的是一位小姑娘的答案:
把蘋果籽種到地裡,長出蘋果樹來,我們一人就可以得到半棵樹的蘋果。
這是一個多麼好的第3選擇。
網際網路戰場一直都是分久必合的,滴滴與快的、百合與世紀佳緣、優酷與土豆、58同城與趕集網,原來同一個市場打得不可開交的兩大高手,發現再打下去雙方都要「掛」了,乾脆合併吧。
合併的意義遠不止於停止惡性競爭,還在於將原來競爭的能量用於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價值,創造更大的蛋糕。
第3選擇的另一個意義在於協同。
2.構建「第3選擇」的思維模式
東西方思維差異很大。雖然喜歡國學,特別是儒學,但我還是喜歡講老外的課。國學大都高深奧妙、語言優美,需要反覆體悟,然後心有所得,非常難講。
即使你聽懂了,也很難照樣去做,它沒有方法的部分,不會告訴你按照一個路徑去實現。而外國人的書則不然,他們推崇的是分析思維。
把大象關進冰箱需要幾步,這在咱們中國是個笑話,但外國人則不然:
第一步,打開冰箱門;
第二步,把大象趕進去;
第三步,把冰箱關上。
他們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好笑的。
大名鼎鼎的六西格瑪的基本邏輯就是:
第一步,發現問題;第二步,解決問題;第三步,評估。
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標準化、可複製。
那些大型的外企從來就不怕人才流失,它們可以不依賴任何能幹的人,換一個普通人經過系統培訓後都可以勝任相關工作,這的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3選擇的核心是創造、協同。
思維模式之一:我看到自己
「我看到自己」最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一件事:無論何時、何地,身處何種狀況,你作為一個人,永遠都擁有選擇的權利。
有人常說「我是被逼的」,不認為是自己的錯。他傷害了別人也無所謂,甚至還會委屈。
有個傢伙騷擾他的女員工,那個女孩反抗,他竟然把人家的胳膊給掰折了。警察審訊他時,他竟然說:
她幹嗎要反抗?不反抗不就沒事嗎?
這就是典型的無良小人。
當年柏林圍牆倒塌,東德有士兵開槍打死了不少翻牆的東德人。後來法官審判他們時,問他們為什麼開槍。他們說「那是上司的命令」,法官說了一句經典的話:
命令你開槍,但你可以有選擇將槍口抬高一公分的權利。
為什麼有的人無法達成第3選擇呢?如果他總想著「我要不贏就丟人了」「今天非整他不可」,他壓根兒就不會想創造第3選擇。
他是覺得自己被傷害了,還是太過在乎別人的看法?
所以,要想擁有獨立選擇的權利,就需要向前一步,擁有一個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
對於高自尊的人來說,尊嚴感來自你的內心。你知道自己是個好人,知道自己幾斤幾兩,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就算他瞧不起你,也絲毫影響不到你。
那種瞅一眼就打架的,他的自尊體系很低,外強中乾,貌似強大,實則懦弱。因為只有懦弱的人才會追求公平,追求面子,追求報復,他得尋找心理平衡。
找到自己很難。你需要經常提醒自己,此刻的選擇是我自己做出的,還是我的情緒、面子、身份標籤做出的?你有了強大的獨立自尊體系後,就很難被別人激怒了。
思維模式之二:我看到你
當我們不是簡單地給對方貼個標籤,不再敵視對方時,我們才願意並且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很多時候你與他人的矛盾,是因為你根本不願意面對他解決問題,你覺得在那個標籤之下,沒什麼好談的。當懷有偏見和執念時,你永遠不會想和他去探索第3選擇。
思維模式之三:我找到你
你想要和對方協商,可對方想的卻是打敗你,或者他充滿戒心,渾身是刺,這時還怎麼進行第3選擇?
答案就是「我找到你」,讓對方情緒緩和,變成一個正常的人。
當你與別人見解不同時,最好的方法是邀請別人與你溝通。
「我找到你」需要極強的傾聽能力,在雙方情緒激動時,需要學會同理性傾聽,而不是急於反駁和爭辯。
讓一個人情緒水平降低最好的方法,就是說出他的心事。
當小孩哇哇大哭時,如果父母說:「別哭了,哭什麼哭,至於嗎,這麼點小事!」或者:「想哭你就哭吧,哭夠了你就不哭了。」這樣效果好嗎?他肯定哭得更厲害。
前者讓他感覺委屈,後者讓他覺得你一點都不關心他,正確的方法是:「我知道你很難過。」你這麼一說,他立刻就點頭了,他的情緒水平就會下降,也就不再哭鬧了。小孩如此,大人也是一樣的。
「我找到你」這一步異常重要,它能幫助你控制對方的情緒,減少對方的防衛心理,幫助對方緩和情緒。
思維模式之四:我和你協同
很多建議一開始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可能正是個好主意。組織者一定要秉承「不批評」的原則,這樣頭腦風暴才能孕育出好點子。
兩個方法駕馭第3選擇:
1. 拆穿零和,打破非此即彼。
面對兩難的問題,可能會陷入要麼聽你的,要麼聽我的的境地,如果雙方無法達成共識,則會陷入相互僵持的兩難境地。而明白了第3選擇,則可以跳出非此即彼的囧境,尋找第3種解決方式。
2. 移花接木,跳出衝突,達成雙方共贏。
從雙方最真實的需求層面出發,找到雙方的訴求點,尋找合作共贏的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