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授權骨今中外發布,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林曉毅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福建省醫學會創傷學分會青年委員,福建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骨科分會足踝組青年委員,福建省海峽腫瘤防治科技交流協會委員
Maisonneuve骨折在臨床上不多見,容易漏診,其治療方式目前仍存在爭議。
一、什麼是Maisonneuve骨折?
由法國醫師Maisonneuve於1840年首先報導。
指由外旋暴力導致的腓骨近端骨折, 常合併多種結構損傷。
二、屬於Lauge-Hansen 分型的哪一型?
屬於Lauge-Hansen 分型中旋前-外旋損傷類型,系3度以上損傷。
三、何為Lauge-Hansen 分型?
1
旋前外展型
分3度:
1度.內踝橫行骨折或三角韌帶撕裂;
2度.脛腓聯合韌帶斷裂或其附著點撕脫骨折;
3度.踝關節平面以上腓骨短、水平、斜行骨折。
2
旋前外旋型
分4度:
1度.內踝橫行骨折或三角韌帶斷裂;
2度.前脛腓聯合韌帶斷裂;
3度.踝關節平面以上腓骨短斜行骨折;
4度.後脛腓韌帶撕裂或脛骨後外側撕脫骨折。
3
旋後外旋型
分4度:
1度.前脛腓韌帶斷裂;
2度.腓骨遠端螺旋斜行骨折;
3度.後脛腓韌帶斷裂或後踝骨折;
4度.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撕裂。
4
旋後內收型
分2度:
1度.踝關節平面以下腓骨橫行撕脫骨折或外側副韌帶撕裂;
2度.內踝垂直骨折
四、屬於Danis-Weber分型的哪一型?
屬於Danis-Weber分型中的C型。
五、何為Danis-Weber分型?
Weber A型
Weber B型
Weber C型
六、Maisonneuve骨折的損傷機制?
旋前外旋損傷。
七、Maisonneuve骨折有哪些主要特點?
踝關節內側結構損傷(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
下脛腓前聯合損傷
骨間韌帶(骨間膜)損傷及腓骨高位骨折
可合併下脛腓後聯合損傷或後踝骨折
1
內側結構損傷,即內踝骨折或三角韌帶損傷
2
腓骨高位骨折
3
下脛腓聯合分離
4
骨間膜損傷
MRI檢查發現, 骨折患者均有骨間膜損傷,但僅為小腿遠端1/3水平以下的部分骨間膜斷裂,近端腓骨骨折處骨間膜均保持完整。骨間膜一旦斷裂,必然出現下脛腓分離。
5
合併下脛腓後聯合損傷或後踝骨折
八、是否容易診斷?
臨床漏診率高達14.28-44.40%,容易漏診。
建議對於踝關節損傷的所有患者都應對腓骨近端進行體檢,同時行脛腓骨全長x線檢查。
九、手術治療還是非手術治療?
Maisonneuve骨折傾向於手術治療。
十、內側結構如何處理?
內踝骨折通常建議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
三角韌帶損傷是否需要手術修復存在爭議。
爭議一 不需要直接手術修復三角韌帶
三角韌帶中深層手術修復有難度。
爭議二 需要修復三角韌帶
如果沒有直接修復,很難解剖重建三角韌帶,而非解剖重建三角韌帶將導致持續的踝關節不穩和功能受限。
三角韌帶深層損傷或者韌帶斷端嵌入踝關節內時,保守治療會引起踝關節不穩定或者攣縮延遲癒合等,應該及時探查三角韌帶並修復。
修復三角韌帶有利於維持踝關節的穩定性和早期功能鍛鍊,能夠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
我們的經驗是建議進行修復,可以增加踝關節穩定性。
十一、下脛腓聯合是否需直視下復位?
術中透視影像顯示下脛腓聯合復位良好,但進一步三維影像檢查顯示復位不良的發生率約32.7%。
採取閉合復位踝穴螺釘固定手術治療Maisonneuve損傷時存在下脛腓聯合脫位狀態下固定的風險,術中復位鉗的使用不當及術中影像分析不準確是可能的風險因素。
下脛腓聯合損傷在直視下進行復位可提高準確率。
十二、下脛腓聯合損傷的固定方式?
目前認為,只要下脛腓聯合存在分離就應當給予復位固定。
固定方法很多,包括使用皮質骨螺釘、可吸收螺釘、下脛腓鉤、骨栓、紐扣縫線或韌帶重建帶等。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O)建議用下脛腓皮質骨螺釘行脛腓橫向固定,臨床上普遍採用。
十三、下脛腓聯合選擇幾層皮質固定?
四層皮質比三層皮質固定穩定性更強,但螺釘斷裂風險高。
固定三層皮質和四層皮質,治療效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3層皮質固定不易出現關節間隙狹窄。
十四、下脛腓聯合選擇幾枚螺釘固定?
對於合併高位腓骨骨折的病例,2枚平行螺釘固定是必要的(即Maisonneuve骨折),而其它情況一枚螺釘已經足夠。
十五、下脛腓聯合固定選擇多大直徑的螺釘?
螺釘直徑大小(3.5mm還是4.5mm)的選擇由腓骨的大小決定。
十六、下脛腓螺釘固定時,踝關節的位置?
當下脛腓聯合解剖復位後,在行下脛腓聯合螺釘固定時,踝關節的位置無關緊要,輕度背伸或中立位都可以。
十七、術後多久取出下脛腓固定螺釘?
仍存在爭議。
爭議一
對於4層皮質螺釘固定,一般在術後6到8周取出,對於3層皮質螺釘,不一定常規取出。
爭議二
一般在術後3個月才取出下脛腓固定螺釘,以確保下脛腓聯合能完全癒合。
爭議三
美國骨科醫師學會(AAOS)認為踝關節骨折下脛腓固定螺釘無需取出(2014年3月)。
十八、腓骨是否需要進行復位及固定?
對於腓骨近1/3骨折,沒有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指徵,下脛腓聯合損傷建議用兩枚螺釘進行固定。
腓骨遠2/3骨折,通常需要鋼板內固定腓骨來恢復下脛腓的解剖關係。
十九、後踝骨折是否需要進行固定?
實驗證明,負重面大於1/3的後踝骨折將顯著減少脛距關節接觸面積,同時使距骨易於向後脫位。
而負重面小於1/4的後踝骨折,只要距骨無向後脫位,不論骨折移位與否,對脛距關節接觸面積及其生物力學特性影響甚微。
負重面大於1/3需手術固定。
負重面小於1/4無需手術固定。
負重面大於1/4但小於1/3是否手術固定存在爭議。
二十、對損傷結構如何選擇修復的順序?
沒有固定的順序。
榮國威等主張按外踝、後踝、內踝順序進行。
Grenshaw AH等主張按後踝、外踝、內踝順序進行。
林博文等主張按外踝、內踝、後踝順序進行。
李左安等主張先探查內踝,留置內踝縫線,按外踝、下脛腓、後踝進行,最後再固定內踝。
現在的新觀點認為,最重要的是遵循以下原則:儘可能恢復腓骨解剖形態和長度,以及恢復踝穴的正常結構。而不應過分強調和機械遵循某種復位順序,具體手術中採用哪種順序固定應根據術者對局部解剖的認識及經驗。
我們的經驗:
合併內踝骨折先行內踝骨折復位內固定。
三角韌帶撕裂或小的內踝撕脫骨折,先暴露內踝,外翻下留置縫線,編織縫合三角韌帶深層,但先不打結固定,待外踝及下脛腓分離復位固定後,於踝關節內翻位收緊打結編織縫線以重建韌帶附著點。
病例
王xx,男,24歲。
主訴:踢足球扭傷致右踝腫痛伴活動受限8小時。
查體:右踝部腫脹,瘀青,內踝、後踝及下脛腓聯合前方壓痛叩痛,右踝關節活動受限。
術前影像資料
術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