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第二屆團體心理諮詢論壇在京成功召開
2018年7月22-23日,第二屆團體心理諮詢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
論壇以「先進理念、優秀成果、務實方案、人才培養、發展瞻望」為主題,圍繞這一主題,來自美國、臺灣、大陸等眾多團體領域權威專家學者、公益基金領導、優秀實踐工作者共做了九場專題報告和六場專題演講,介紹國內外團體活動、輔導、諮詢的前沿理論、優秀成果和務實方案、團體人才培養體系,助力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落地,滿足社會的迫切需求。
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吳秀碧做開場報告
第二屆團體心理諮詢論壇主席、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理事長吳秀碧做了「以生態觀創造心理健康的社會」的開場報告,她指出,個人成長的生態系統可以劃分為四層:(1)微系統,為個體直接接觸和影響個體的系統,例如家庭、學校、同儕;(2)中系統,為兩個或以上環境的互動關係,家庭和學校的互動;(3)外系統,指個體的外圍環境,例如家族、社區組織、大眾傳媒、工作場所;(4)巨系統,例如文化、意識形態、政令政策等。基於生態系統觀而形成的團體技術,可以幫助學校、社區等領域建構一個良好的社會生態環境。
論壇舉行了以「西學中用,兩岸智慧交融,共建社會心理服務」為主題的圓桌會議,兩岸專家學者根據個人研究成果和實務經驗,探討未來共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理念。臺灣教授吳秀碧、趙淑珠、王麗斐分別介紹了團體在學校、家庭、和個人情緒管理中的具體應用;大陸教授劉華清、劉惠善、帥莉分享了團體在醫院、企業和私人執業中的應用經驗。
馬裡蘭大學諮詢心理學系教授Dennis M. Kivlighan做主題報告
德克薩斯大學教授Christopher J. McCarthy做主題報告
來自美國馬裡蘭大學心理學教授Dennis M. Kivlighan和德克薩斯大學心理學教授Christopher J. McCarthy 分別做了關於「諮商關係中的工作同盟與真實關係」、「團體技術在教師壓力管理與心理健康中的應用研究」主題報告。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王麗斐做主題報告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王麗斐做了關於「中小學如何開展團體輔導工作」的主題報告,她強調,團體可以作為一種陪伴孩子在困境中管理情緒的方式,她以雙元情緒(DER)小團體為例,詳細說明了DER情緒小團體在中小學校園如何開展、實施、推動以及展現成效。
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做主題報告
復旦大學心理系教授、心理研究中心主任孫時進做了關於「團體心理輔導與尋找精神家園」主題報告,他表示,如果前40年我們解決經濟問題,是為了大陸中國人尋找一個生存之路,接下來新的起步應該是尋找精神家園。
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趙淑珠做主題報告
臺灣彰化師範大學婚姻與家族治療研究所教授趙淑珠表示,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婚姻治療和家庭諮商在治療過程中不僅要思考兩人之間的關係或互動模式,還要辨識「個人-關係-文化」交織對婚姻關系所產生的影響。
中社心關愛基金執行主任孫嘯海做主題報告
受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趙蓬奇委託,中社心關愛基金執行主任孫嘯海做了以「團體人才在社會心理服務建設公益工程中的發展與機遇」為主題的報告,他表示,團體人才發展迎來了發展中的三個機遇:一是時代賦予的機遇。二是「心關愛•進百城」公益工程帶來的機遇。三是專業團體人才培養體系具有的機遇。
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與京師博仁共同成立團體諮詢學院成立
論壇見證了京師博仁與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共同成立團體諮詢學院,團體諮詢學院以學員成功執業為目標,從技能提高、就業、發展、收入四個方面進行幫助扶持,確保業務能力、社會信賴度、個人成就、收入等方面,能起到行業榜樣示範效應,從而帶動行業健康發展。
論壇結束後還舉辦了「夫妻/伴侶諮商工作坊」、「家族治療工作坊」、「正念自我關照工作坊」、「重點青少年家庭諮商工作坊」、「易衝動兒童與青少年情緒諮商團體」。
據悉,本次論壇主協辦單位有北京市社會心理工作聯合會、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京師博仁(北京)科技發展股份公司、臺灣團體諮商與治療研究學會、大連市心理學會。
第二屆團體心理諮詢論壇現場
出席論壇的有北京大學回龍觀臨床醫學院主任醫師劉華清、北京友誼醫院副主任醫師柏曉利、延邊大學教授劉惠善、河北科技師範學院教授童秀英、中社社會工作發展基金會理事長趙蓬奇、北京市社會心理服務促進中心副主任張胸寬、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副教授梁淑娟、認證團體督導師帥莉等200餘位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心理工作者代表。
本文為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鳳凰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