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去醫院,總能看到兒科門診裡有很多孩子打吊針扎腦袋上,看起來就可憐,然而你們知道嗎?其實,這樣做有下面這些好處——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為什麼孩子打吊針扎腦袋上?
這主要適用於2歲以下的幼兒,專家給出如下原因:
1、方便扎針
因為幼兒年齡較小,身體各系統尚未發育完善,其四肢靜脈血管非常的細,再加上大部分的寶寶都胖嘟嘟,更難找準血管。然而幼兒頭皮比較薄,頭部的表淺靜脈(皮下靜脈)相對比較明顯,更方便醫生扎針。
等稍微大一點之後,手上的血管就會慢慢變得明顯,頭部也會逐漸變硬,相比頭部扎針,手上扎針會更加安全、更加合適。
2、防止跑針
小孩子天生好動,在輸液的過程中經常揮動小手小腳,如果使用常規的在手背扎針,即使成功了,娃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不動,這樣容易跑針,又要重新來過,大人和孩子又得遭一遍罪。
而在頭上扎針,比較容易固定,而且孩子也能夠「解放雙手」,做其他的事情轉移注意力,媽媽也能輕鬆許多。
另外,現在醫院還有一種留置針頭,其導管柔軟,在血管中呈漂浮狀態,減少對血管壁的刺激和損傷。且可以避免重複穿刺,起到保護血管,減少痛苦的作用。此外,這種留置針頭能夠減少輸液過程中出現滲液,避免「鼓包」,讓孩子在輸液期間無需限制活動。
3、減輕不適
寶寶手腳末梢循環和毛細血管都尚未發育完善,如果接受手背或者足背靜脈注射,容易手腳變涼,而頭部血液循環比較快,保溫效果更好,這樣不僅可以促使藥物發揮更好地作用,還能緩解因打針引起的不適感。
而看到這一現象後,很多父母可能還是不太放心,甚至有人在網絡上說「孩子進行一次頭部輸液,大腦將停止七天左右的發育」,事實真是如此嗎?
腦袋上打吊針會影響大腦發育?
不會!
專家解釋:因為打吊針只是靜脈輸液,身體上的靜脈都是相通的,無論是打手背、足背還是頭皮都是一樣的,只是讓藥物換了個位置進入身體而已。只要沒有扎錯針,藥物都會通過注射部位的血管進入靜脈系統,參與到全身的血液循環,與在哪個部位沒有什麼關聯性。
而且這種針扎的只是頭部表皮內的靜脈,不會傷及大腦神經,再加上裡面配置藥物的劑量,都由醫生嚴格把關,更不會影響到孩子大腦的發育。不過由於個人差異,有些孩子可能是疤痕體,在接受輸液的時候,頭皮的扎針點可能會留下小疤痕,因此建議打針時,護士儘可能在接近孩子髮際的地方剃掉一部分頭髮,讓扎針點位於髮際線裡面,以免留疤。
輸液治療並非「萬金油」
但是,各位家長們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孩子一生病,就進行輸液,永遠謹記「能吃藥就不打針,能打針就不輸液。」不要認為這樣能讓孩子好得快一些,但是一味的有病就輸液,追求好得快,會帶給孩子難以預料的風險。
兒科專家解釋:因為孩子身體各系統沒有發育完全,其免疫力以及腎臟排洩功能都不及成人,而藥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其中輸液的副作用比較兇猛,如果孩子經常進行輸液治療,容易使其產生耐藥性,其免疫系統也會被破壞,而且還可能對腎臟造成負擔。之前,幸孕姐就在網絡上看過一個女孩因為發燒在私人診所接受輸液治療結果致死。
這些情況下需要輸液:
1、細菌感染:通過常規的血常規就可以看出孩子是因為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若病毒感染不高,可不用進行輸液。白細胞超過正常值(4~10*10^9),則提示為嚴重的細菌感染,可考慮輸液,儘快控制感染。
2、嚴重脫水:若孩子腸胃出現問題,導致腹瀉,引起電解質紊亂,另外嘔吐嚴重,無法進食補充能量,為了避免嚴重脫水,而危害孩子,這時候需要進行輸液。
3、緊急情況:孩子在哮喘發作比較緊急,另外昏迷、發病緊急或者傷情比較嚴重,這時候需要身體內輸送一些抗生素或者激素類的藥物,以避免情況惡化。
4、嚴重的皮膚過敏:孩子出現皮膚過敏非常嚴重的話,會導致全身奇癢,異常難受,這時候需要輸液幫他緩解。
這些情況下不需要進行輸液:
1、輕微感冒:較弱的病毒性或細菌性感冒,一般不需要就進行輸液治療,只需要謹遵醫囑按時吃藥、多喝水休息,檢測體溫。
2、上呼吸道感染:這種情況一般是普通感冒,一年6~8次都屬於正常情況,3天以內,體溫38度以下,精神狀態好,不用進行輸液。
3、小兒腹瀉:若孩子出現輕度脫水的情況,可口服補液。
4、手足口病或皰疹咽峽炎:無發熱、精神狀態好,一般只要吃藥,不需要輸液。
天氣已經慢慢轉涼進入深秋,為了避免孩子生病,家長們可以多帶孩子進行戶外運動,多曬曬太陽,提高他們的免疫力,另外平時多喝水,注意增減衣物要適宜。(w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