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關節的X線解剖、關節病變的常規影像學分析順序

2020-12-11 騰訊網

正常關節的X線解剖

關節腔

X線檢查顯示的關節間隙,實際是由關節軟骨、關節間纖維軟骨和真正的關節腔三部分組成,因此,X線片上顯示關節間隙比實際的要寬。一般情況下,關節軟骨及關節間纖維軟骨不顯影, 經MRI檢查或軟骨發生鈣化時方可顯示。

關節間隙因年齡不同而有差異,一般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變窄。兒童期間的關節間隙因骨骺軟骨的存在比成人要寬。

關節面

因關節軟骨不顯影,X線片上的關節面即為骨端的骨皮質。骨皮質薄而緻密,邊緣光滑。

滑膜

關節囊的內層組織。在膝關節、肩關節易受摩擦的部位還附有滑膜囊,X線片上均不顯影。當滑膜腫脹關節積液時則能顯示。

韌帶

關節囊的外層由緻密的纖維組織構成。膝關節、髖關節和踝關節附近的韌帶有時顯影。

在解剖上可將關節分為:

活動關節(如膝關節);

少動關節(如椎體間關節);

不動關節(如頭顱之顱縫)。

關節的解剖分類見下圖。

正常關節的示例見下列圖片。

關節病變的常規影像學分析順序

(1)構成關節諸骨順列有無異常,並將兩側關節互相比較。

(2)構成關節的骨骺及骨端有無異常。

(3)關節間隙有無增寬或變窄,其內有無游離體。

(4)關節面是否完整,有無增生、硬化、骨質稀疏或破壞。

(5)關節囊及其周圍的軟組織有無腫脹,韌帶有無鈣化。

(6) 必要時可行MRI檢查以診斷半月板有無撕裂或先天性畸形等。

成人各關節在X線片上所見的正常寬度見下表。

上表的數值只供參考,要發現關節間隙變窄,一般可採取對比方法:

(1)與同年齡或同名關節間隙對比。

(2)兩側同名關節間隙對比。

(3)在追查過程中前後對比。

(4)與相鄰關節間隙對比。

如一名患者已拍過幾個關節X線片時,也可參考相鄰關節間隙。

上肢從肩關節到指間關節的關節間隙逐漸變窄。肘關節約比肩關節窄1mm,肘關節、腕關節、掌指關節及指間關節依次逐減0.5mm。

下肢以膝關節為最寬,有時比髖關節寬0.5~1.0倍,髖關節比踝關節寬1mm,踝關節比跗骨間關節、蹠趾關節及近側趾間關節寬1mm,遠側趾間關節比近側趾間關節稍寬。

來源:熊貓放射 聲明:本文為轉載內容,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我們會立即處理,以保障雙方利益。

相關焦點

  • 正常關節的X線解剖、關節病變的常規影像學分析順序是什麼樣的?
    在解剖上可將關節分為: 活動關節(如膝關節); 少動關節(如椎體間關節); 不動關節(如頭顱之顱縫)。 關節的解剖分類見下圖。
  • 2019影像學常考知識點:關節檢查技術及四肢關節正常X線表現
    2019影像學常考知識點:關節檢查技術及四肢關節正常X線表現 關節檢查技術1.X線平片:正側位。不能顯示關節囊、關節軟骨。2.CT:薄層掃描、CT關節造影。
  • X線診斷要點:骨與關節的正常X線表現
    至成年骺線閉合即形成骨幹、骨端和關節軟骨。①骨膜:屬軟組織,正常在X線上不顯影。②骨皮質:顯示為密度均勻的緻密陰影,在長骨骨幹中部較厚,向兩端漸次變薄。椎骨有椎體和附件,後者包括椎弓根、椎板、上下關節突、橫突和棘突。但環椎只有前後弓和兩個側塊,樞椎椎體上部有齒狀突與環椎前弓形成關節。成人的5個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成骶骨和尾骨。X線分析脊柱時,除注意觀察椎體和椎間隙外,不可忽視椎弓及其附件以及椎間小關節。
  • X線診斷要點丨骨與關節的正常X線表現
    至成年骺線閉合即形成骨幹、骨端和關節軟骨。①骨膜:屬軟組織,正常在X線上不顯影。②骨皮質:顯示為密度均勻的緻密陰影,在長骨骨幹中部較厚,向兩端漸次變薄。椎骨有椎體和附件,後者包括椎弓根、椎板、上下關節突、橫突和棘突。但環椎只有前後弓和兩個側塊,樞椎椎體上部有齒狀突與環椎前弓形成關節。成人的5個骶椎和尾椎分別融合成骶骨和尾骨。X線分析脊柱時,除注意觀察椎體和椎間隙外,不可忽視椎弓及其附件以及椎間小關節。
  • 骨與關節病變的基本X線徵象(1)
    X線診斷要點丨骨關節檢查方法X線診斷要點丨骨發育組織學和X線解剖名詞X線診斷要點丨骨與關節的正常X線表現
  • X線高清圖譜 | 精緻腕關節解剖
    往期閱讀X線高清圖譜 | 胃鋇餐造影解剖X線高清圖譜 | 食管造影解剖X線高清圖譜 | 胸片詳細診斷要點X線高清圖譜 | 寰樞關節半脫位診斷要點歡迎添加管理員微信精彩推薦:300+神經、頭頸系統超全影像文章匯總全網最全頭顱影像解剖學,不容錯過(更新版)全網最全 | 全身大關節影像解剖
  • X線高清圖譜 | 精緻顳下頜關節解剖
    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稱「顳頜關節」或「下頜關節」。由髁突與顳骨關節窩和關節結節組成,左右合成一聯合關節,主理張口閉口和咀嚼運動。關節盤位於關節和關節窩之間,為纖維軟骨,在X線片上不顯影。正常人關節上間隙最寬,後間隙次之,前關節間隙最窄。
  • 必看:腕關節X線高清解剖及閱片技巧
    導言對於腕關節疾患,X線檢查對於診斷佔據著重要地位。但如果對其解剖不了解,加上閱片經驗少、沒有經過專業系統的培訓,很多醫生對如何快速從X線片檢查中迅速辨別出有用的信息、準確作出診斷有一定的難度。今天重點給大家分享腕關節X線解剖,希望能對提升大家診治水平有幫助!
  • 【要點分析】骨與關節病變的基本X線徵象
    成人關節病變的基本X線徵象有哪些?關節軟骨下骨吸收有何X線表現? 常見哪些病理改變?①關節軟骨鈣化或缺如:見於營養代謝骨病,如腎性骨病、骨軟化症、氟骨症等。②關節軟骨壞死,鈣化帶、骨板殼被吸收:見於關節退變、運動損傷、大骨節病等。③關節軟骨被炎症病變溶解:見於急性化膿性關節炎、結核、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 頸椎關節突關節及病變
    若發生病變,可見關節間隙模糊,關節面粗糙、硬化,關節突關節間隙狹窄(2mm)和邊緣骨刺。關節突關節半脫位多與椎體滑脫並存,側位片上顯示上關節突與上位椎體後緣重疊,關節間隙寬窄不一。由於頸椎的特殊解剖關係,故其穩定性較差,當頸部肌肉扭傷或受到風寒侵襲發生痙攣;睡覺時枕頭過高或在放鬆肌肉的情況下突然翻身;工作中姿勢不良,頸部呈現慢性勞損;舞臺表演或遊泳時做頭部快速轉動等特技動作時,均可使頸椎小關節超出正常的活動範圍,導致頸椎小關節發生移位、錯動,同時伴有椎體一定程度的旋轉性移位,使上、下關節突所組成的椎間孔的橫、縱徑皆減小,導致頸椎平衡失調,頸椎失穩。
  • 顳頜關節的解剖及MRI表現
    常規掃描方位:斜冠狀位、斜矢狀位。此外,顳下頜關節需要掃描閉口位和張口位,掃描張口位時須囑患者咬合開口器。OSAG FS T2 FSE:可提供關節積液、腫瘤、炎症和水腫等相關信息,對於關節盤外的病變顯示較好;由於長TE導致多數關節組織信號衰減,從而減少了層次對比;對髁突及下頜骨骨挫傷顯示敏感。OCOR T1/FS T2 FSE : 此方位可觀察關節盤有無左右移位。
  • 詳細的膝關節X線解剖+解讀+測量
    X線解剖股骨關節皮質的厚度小於0.5mm,而脛骨的關節皮質常常稍厚一些。如果X線束與脛骨上緣     不完全成切線,可以看到一條橢圓線代表關節皮質的前後緣。髕骨陰影重疊在股骨陰影上,下緣距關節間隙1.5cm。       髕骨軸線與股骨軸線相對應。髕骨外緣不超過股骨外緣,若超出5mm則為髕骨外移。
  • 髖骨的X線解剖
    髖臼表面與股骨頭表面均覆蓋關節軟骨,髖臼唇加深髖臼深度,有利於增加關節穩定性。常規投照正位,在X線像上,構成髖骨的三個部分融合於髖臼,可清晰分辨。髂骨翼的內側1/4影像與骶骨影像重疊,外側3/4因有髂窩而較透亮。髂嵴陰影較緻密,邊緣不光滑,外側可見髂前上棘影,髂後上棘則重疊於骶骨影內。弓狀線及骨盆腔內側壁形成複合影像,外側可見弧形的髖臼陰影。
  • 踝關節撞擊症候群的影像學回顧
    踝關節撞擊症候群的影像學回顧Ankle impingement syndromes: an imaging reviewBy Zachary BermanFrom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放射學系影像學(包括常規的x線攝影、超聲、CT和MRI)在診斷和術前檢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基於解剖學的分類系統在這些症候群中是有用的,因為病因、病理部位和首選治療方法都基於踝關節的解剖位置。這篇綜述集中在解剖位置,病理生理學,影像學考慮和簡要討論每一個主要解剖部踝關節撞擊症候群的治療。
  • 銀屑病關節炎累及顳下頜關節
    患者的兩個顳下頜關節都有疼痛和壓痛。全景x線片顯示雙側關節間隙縮小(圖2)。錐形束CT (CBCT)用於顳下頜關節的高級成像。層析圖像檢測到髁突頭部關節功能麵皮質邊緣的糜爛和丟失。此外,還觀察到顳骨軟骨下骨和表面的侵蝕和骨質疏鬆性變化(圖3)。根據病人病史和放射學檢查結果的幫助下,最終診斷為銀屑病關節炎(PsA)。予以保守治療,給予雙氯芬酸鈉,每日3次,每次50 mg,同時配合咬合夾板治療1個月。
  • 詳細的踝關節X線解剖+變異+解讀+測量
    1.踝關節X線解剖意義:① 應力位包括內翻、外翻、前抽屜、背屈、蹠屈和距下關節反轉等。② 內翻應力位用來評估踝關節的橫向穩定性,其絕對測量並不可靠,一般與健側對比。最長測量的2個指標為踝關節的側方張開距離和距骨傾斜角。③踝關節的側方張開距離為距骨頂邊緣到相鄰的脛骨關節面的距離,雙側相差3mm以上為陽性結果。④距骨傾斜角為距骨頂和脛骨穹隆之間的夾角,兩側相差10度以上是有意義的。
  • 兒童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解剖學改變與影像學表現
    DDH特徵是髖臼淺、股骨頭覆蓋不足和關節內負荷異常,導致關節脫位的風險增加,其病因尚不明確,目前認為與髖關節的骨骼、血管及其軟組織結構改變都可能相關。目的:對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解剖學改變及影像學表現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顳下頜關節功能解剖及 MR 檢查掃描規範
    顳下頜關節(temporomandibular joint, TMJ)又稱顳頜關節或顱下頜關節,無論是從解剖還是功能上都是人體最複雜的關節之一
  • 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的影像學評估
    影像學評估:藉助介質(射線、電磁場、超聲波等)把人體內部組織器官結構、密度以影像方式來為醫生提供診斷、治療依據;並可藉助影像學手段對術後併發症進行及時、準確的診斷並做出相應處理。背景:微創全髖關節置換後難免發生併發症,目前臨床常用術後評估的影像學手段多種多樣,各有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