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兒科主任醫生集團/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 陸長東 主任醫師原創
平時門診或諮詢中經常遇到令寶媽們困惑的嬰幼兒便秘問題,多數與轉奶、添加輔食、入廁訓練、新入幼兒園等因素相關。由於便秘致排便困難、疼痛、哭鬧,寶寶畏懼而不願排便,影響身心健康。
許多寶媽都經歷過嬰幼兒便秘,雖然沒有大齡兒童或成人便秘那麼煩,大多經改換奶粉、排氣操、益生菌、果蔬、香油、開塞露、肥皂條等傳統方法就解決了。
不過有些嬰幼兒便秘一般的方法效果較差,需要分析其成因並給予針對性綜合處理,而且後續預防也重要。
一、嬰幼兒便秘常見原因
1、飲食原因
(1)配方奶粉原因:
a. 奶粉衝調過濃;水分攝入不足。
b. 與牛奶蛋白過敏或牛奶不耐受相關。
(2)添加輔食不合理:
a. 輔食中肉類、穀物等固體食物添加過快、過量或不耐受。
b. 一次添加二種或幾種食物。
(3)膳食纖維攝入不夠:
各種水果和蔬菜、菌菇、豆類攝入不足。
(4)脂肪攝入不夠:
偏重碳水化合物食物,缺乏肉、蛋、奶、奶製品、堅果和食用油等富含脂肪類食物。
(5)飲食太足或不足:
a. 吃得過多,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腸蠕動緩慢。
b.長期飲食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引起腸肌、腹肌張力降低。
2、活動量不夠
寶寶平時較少活動,一歲以內寶寶平時劃手、蹬腿不多,家人也沒注意。
3、額外補充鈣劑
額外補充的鈣劑通過腸道時容易與腸道食物殘渣中的草酸、脂肪等結合成質地較硬的不溶解物質,引起便秘。
4、腸道功能異常
各種因素引起嬰幼兒腸道菌群失衡導致的腸道功能異常。
5、心理原因
寶寶排便時由於有排便疼痛、費力等不愉快的排便經歷,之後再有便意時可能會退縮,憋便不排。
6、生活習慣不良
生活不規律,沒養成按時排便習慣,缺乏排便條件反射。
7、排便訓練方式不當
排便訓練時有意、無意中有一些強迫行為,容易導致和加重便秘。
8、遺傳
研究顯示,慢性便秘兒童中超半數有便秘家族史,可能與共同的遺傳背景、環境及飲食因素相關。
9、一些器質性便秘病因
(1)乳糜瀉(屬遺傳性免疫介導小腸炎症性疾病,由食物中麩質及相關敏感蛋白引起。避免麩質飲食後能改善,再次攝入後復發)。
(2)甲狀腺功能減退症。
(3)赫什朋病(先天性無神經節性巨結腸)。
(4)鉛中毒、腸梗阻、肛門直腸異常 。
二、較易發生便秘的三個時段
1、混合餵養/配方奶餵養以及添加輔食後
一些混合餵養/配方奶餵養寶寶易出現便秘,與牛奶蛋白過敏或不耐受有關。 添加輔食量較大、較急。
2、入廁訓練時
使用成人尺寸馬桶不習慣;由於忍便不排,糞便更大更硬,排便時吃力和疼痛。
3、初入幼兒園時
不願或不習慣使用幼兒園廁所,或受作息時間幹擾。
三、嬰幼兒便秘的表現
1、粑粑形狀
(1)顆粒狀硬球(兔子便便)。
(2)香腸樣+表面凹凸顆粒(葡萄串)。
(3)香腸樣+表面有裂痕(玉米棒)。
2、大便幹硬容易造成肛裂,大便帶血絲。
3、不舒服、煩躁、情緒差、食慾下降,排便時痛苦、哭泣。
4、每周排便≤2 次。
四、便秘防與治
便秘分為功能性便秘和器質性疾病導致的便秘。功能性便秘佔所有便秘的95%,餘下是器質性便秘。
功能性便秘主要可以通過改變飲食結構、加強運動量、緩解緊張情緒進行調整,大部分寶寶都可緩解,如依然不能緩解可以考慮在醫生的指導下給寶寶使用藥物,以緩解便秘症狀。
1. 注意牛奶餵養與便秘有無關聯
(1)按標準比例要求衝調奶粉,過濃消化不好,過稀營養不夠。
(2)尚未開始進食固體食物者,可嘗試在配方奶中加入少量山梨醇果汁(蘋果汁、梨汁和西梅汁),或者乳果糖(每日約1mL/kg)。
2. 合理添加輔食
添加輔食的初期是常見的便秘高發期。
(1)輔食中肉類、穀物、蔬菜等固體食物勿添加過急、過量。
(2)一次添加一種,由少量到多量,三五天後才考慮添加兩種。
(3)對某食物不耐受可隔一段時間再嘗試,仍不適應就暫時迴避。
(4)小嬰兒可使用含山梨醇的水果泥(西梅泥)或豌豆泥,增加纖維含量可用麥片替代米粉。
3. 均衡飲食及調理
(1)適當給予富含脂肪類食物(肉、蛋、奶、奶製品、堅果和食用油等),可潤腸通便,補充脂肪酸,有利大腦發育。
(2)增加膳食纖維食物攝入,如西梅、火龍果、獼猴桃、薯類、瓜類、蔬菜類、菌類、藻類以及全麥麵包、酸奶等,蔬菜類避免過熟、過細。
4. 增加運動
平時有意識讓寶寶多趴趴,簡單的爬、走都有助於寶寶腸道蠕動。
5. 腹部按摩
撫觸和排氣操使腸胃蠕動加快,操作時雙手搓熱,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撫摸。
6. 溫水促進排便
(1)多數便秘缺「良好開端」,大多只是靠近肛門的那一小段便便較硬,溫水坐浴使前端硬便浸軟,還可放鬆盆底肌。溫水也許能迎刃而解。不妨一試。
7. 益生菌
(1)近年來重視改善患兒腸道菌群、糾正腸道內環境,提高菌群的穩定性,可酌情考慮補充雙歧桿菌、乳酸桿菌和媽咪愛等微生態製劑,不過此觀點目前尚無明確的循證醫學依據。
益生元製劑其實也是纖維素類物質,可以為益生菌提供充足的「食物」,但並非「萬能」,不要濫用。
(2)飲食調節+排便訓練+腸道菌群類藥物,可提升治療效果。
8. 補充適量水分
適量多喝水,不用果汁代替白開水。
9. 培養排便好習慣
(1)可考慮安排早晨睡醒後或晚餐後 10分鐘 左右排便,坐在高度合適的便盆上,保持雙膝水平略高於臀部,雙足著地方便用力,每次訓練 10 min 左右,有助於訓練孩子養成每天自主排便的習慣。
(2)鼓勵和訓練如廁,餐後如廁有較寬裕的時間,容易形成條件反射。
(3)不急於求成,不急躁,不坐視不管,多疏導,不訓斥責備,多給寶寶心理安慰、多鼓勵,給信心。
10. 注意觀察和克服寶寶忍便不排的壞習慣
對忍便不排腹部又較為飽脹的寶寶,要注意先使用輕瀉藥,成功排便後才攝入額外纖維,否則攝入過量纖維有糞便嵌塞的風險。
11. 酌情使用藥物
(1)總的原則是,經以上保守處理基礎上依然不能緩解,可以考慮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一些較為安全、溫和、不吸收的藥物治療。
(2)膳食幹預後便秘仍持續、復發性便秘6個月以上,可考慮使用乳果糖、山梨醇或小麥纖維素等較溫和藥物。
(3)乳果糖為合成性雙糖,不被小腸吸收,在腸道內被細菌代謝分解為乳酸或醋酸,降低糞便 pH,並營養腸內有益菌群。推薦首選,對兒童功能性便秘效果較好。
如果被乳果糖滲入的大便2 天內沒被排出,其中的乳果糖被細菌代謝完畢後糞便將再次乾結。所以乳果糖即使每天服用,但後面進去的可能無法到達糞塊的最前方。
乳果糖效果不好解決辦法:
(1)先用開塞露將幹硬大便排去,以免影響效果。見效後維持兩周再逐漸減量至停藥。
(2)酌情加大乳果糖劑量,該藥較溫和,兒童使用劑量起始量偏少。
(3)每天單次使用比分次使用效果好。
(4)開塞露只臨時用,救急用,不作為常規,不長期持續使用,以免造成依賴。
(5)不推薦嬰兒使用灌腸劑。
(6)比沙可啶屬刺激性輕瀉藥,可刺激腸分泌,增強腸動力,但易萎縮腸道平滑肌,使腸道蠕動更差,對腸道造成損害,不適用於嬰幼兒。
(7)番瀉葉、大黃、蘆薈、決明子、蓖麻油等應急刺激類藥物,雖稱純天然,本質上仍屬於神經刺激類藥物,不適用於嬰幼兒。
12. 其他
(1)物理方法排便
家長或多或少用過一些刺激肛門幫助寶寶排便的物理方法,比如開塞露、肥皂條、棉籤沾甘油戳屁屁等等,這些辦法的確可以不同程度刺激寶寶排便,但治標不治本,不建議頻繁使用。
(2)不推薦把便
家長定時把便促排,並不能預防便秘。把便時寶寶腿無著力點,可引起脫肛。此外,當寶寶沒有便意時催促排便、強行把便,反而給寶寶不良心理體驗,加重便秘。
(3)給小寶一定的自主空間
反對幾個大人圍著寶寶忙活幫寶寶排便,看似隆重還有聲勢,反倒讓寶寶感覺緊張,產生不愉快的心理體驗。
總而言之,便秘在嬰幼兒是較常見的排便功能障礙,在轉奶、添加輔食、入廁訓練、新入幼兒園等時期較易發生。
排便困難所導致的疼痛、哭鬧、畏懼而不願排便的經歷,可影響寶寶身心健康。
有些便秘對一般處理方法效果較差,需要仔細分析其成因並給予針對性處理。重點在於注意牛奶餵養與便秘有無關聯並予以相應調整,合理膳食,重視腸道菌群建立,培養排便好習慣,多做運動,酌情合理使用輕緩便秘藥物等。當然,關鍵還在於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