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孝道嗎?古代的二十四孝讀來讓人瞠目結舌

2020-12-04 宅宅愛影視

中國古代的二十四孝的產生,其目的是為了宣傳與教育國人,弘揚中國孝道的傳統,教育世人要百事孝為先,然而我們用今人的的目光去評論二十四孝,就會發現感天動地的二十四孝故事,孝的幾乎是滑稽,孝的近乎虛偽,孝的如同神話,部分故事不是孝的感天動地,而是謀殺的讓人毛骨悚然!

比如二十四孝中的「戲彩娛親」說周朝有個叫老萊子的人,他都七十歲的人了,為了讓父母開心常常穿著花衣服扮成孩子逗父母,更用木桶裝上水,用扁擔挑著,在客堂上故意滑倒,裝出小孩子的聲音大哭,以此來博得父母的開心。

在此我們不禁要問,他這這種舉動用今天的目光來看,更像是扮演小丑而不是盡孝。我們讀這個故事的時候,不是被他的孝心打動,而是被他的滑稽逗樂。

還有一個故事「刻木事親」說的是漢朝有個叫丁蘭的孝子,因父母雙亡而無法盡孝,便用木板刻成父母的像,他把父母的像供奉在堂上,早晚請安。木像非常逼真,他的妻子因為頑皮而用針扎了木像的手指,誰知那木像手指流出了血來。丁蘭發現後,就休了他的妻子。

這個故事總的總的來說,部分情節更像是在杜撰,而因妻子的頑皮,用針扎了木像的手指,我認為這不一定就是對父母的不敬,這也許是好奇,或者說是試探,由於木像太過逼真的不解,而他休了妻子的做法,則更加不通情理。或者是古板教條。

二十四孝中有一個故事「哭竹生筍」說的是三國的孟宗,因病重的母親想吃竹筍羹,因在冬天無竹筍,就對著竹林大哭起來,上天被他的孝心感動,他腳下的土地崩裂,生出幾根新鮮竹筍。

這個故事,如若真的在古代發生過,那就一定是在春天,而不是冬天。但這個故事,更像是神話傳說。

更有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為母埋兒」,故事講的是漢朝有個叫郭巨的人,有一個老母親和一個三歲的兒子,由於家裡貧窮,兒子吃了他奶奶的食物而使他母親消瘦。就決定將兒子埋了。當他挖坑到三尺多深的時候突然挖到一罈子金子。

讀到這裡,我們不禁舒了一口氣,如果不是那罈子金子,這孩子的命運會如何?這不是孝,這是謀殺!我不禁想起《三國演義》裡的獵戶劉安,因沒有捕獲獵物招待劉備,竟然殺妻煮肉。這在古人看來也許真的是忠義吧,也許我們是站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

相關焦點

  • 宣傳孝道不必拘泥於「二十四孝」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最近安徽六安解放中路路邊的公益廣告引用了「二十四孝」的典故,但其中一則「埋兒奉母」讓人難以接受,不少市民看到後稱太瘮人!專家表示,這是文化糟粕,不能倡導如此「愚孝」。得知公益廣告引發爭議,製作單位表示很意外,解釋說,選用「二十四孝」是上級領導制定的。他們準備用其他內容替換「埋兒奉母」。
  • 讀二十四孝有感:弘揚新時代孝道
    小編想我國傳統文化淵源長久,優秀傳世之作更是數不勝數,其中就有二十四孝這樣的經典作品,小編今天就給各位讀友講講對孝道的理解:影響是一種傳承取精華去糟粕二十四孝的核心就是傳統的孝道,而孝道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著很深的影響力。
  • 《二十四孝》真的是講孝道?看看別人眼中的二十四孝是什麼?
    你知道古代二十四孝中最受人們爭議的故事是什麼?中國的古代《二十四孝》是元代的郭守正將24位古人有關孝道的故事整理成的書籍,不知道各位有沒有讀過。一聽這個名字,你可能想到的是驚天動地的有關孝道的故事。第一個故事《埋兒奉母》這個故事講的是,漢代有個叫郭巨的人,家裡非常的窮,有個老母親需要侍奉。與此同時他的妻子生了個男孩,郭巨十分擔心,因為要養這個孩子,所以必然會讓自己的母親節衣縮食,於是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兒子可以再有,媽只有一個,不如把兒子埋了,節省糧食供俸母親。
  • 從《二十四孝》來談談我們今天的孝道
    中國的孝道傳統由來已久,自古便有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孝道乃是人世間最為重要的道德之一,而我們可能最為熟知的就是那"二十四孝"的故事了。《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於西漢經學家劉向編輯的《孝子傳》,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藝文類聚》、《太平御覽》等書籍。
  • 荒誕不經的古二十四孝,是對傳統「孝道」的高級黑
    但是,一些封建愚昧、宗教迷信的東西也沉渣泛起,有的部門沒有認真辨別,批判斷承,對精華與糟粕並存的古代傳統文化原封不動照搬,如到處可見的古《二十四孝》宣傳畫,像埋兒奉母這樣殘忍的故事都公然上牆。筆者所在城市,《二十四孝》早已進入中小學校園,《臥冰求鯉》、《孝感動天》、《郭巨埋兒》等都做成了宣傳版面,中小學生目聞目睹,無形中每天都受到不良影響!
  • 《二十四孝》首映在京舉行 感恩父母弘揚孝道
    「中華美德傳承模範」獎的得主也在首映禮上揭曉,由孔子第75世孫,電影《二十四孝》總顧問孔強衛先生親自頒獎。並同時開啟了「中國二十四孝感恩活動」。《二十四孝》是由華人企業家愛心聯盟、北京勵行至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製作出品,芭樂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發行的一部弘揚中華優良傳統的系列微電影。中華文化自古「百善孝當先」。"
  • 《二十四孝》中的孝真的就值得我們效仿嗎?淺談孝道文化
    常說中華民族的孝道文化非常的正統,而父輩母輩也常常教導我們要孝順父母,孝順爺爺奶奶,我也相信很多人都在小學的時候看過《二十四孝》這本書,放在現代,更是有很多國學機構把這本書奉為經典,但是《二十四孝》裡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去效仿學習嗎?
  • 《二十四孝》只是神話故事,不能用來宣揚孝道文化
    隨著國力的增長,國人對傳統文化的自信也節節攀升,迫不及待地想要擁抱傳統文化,去讀原著,直接聆聽祖宗的教誨,但傳統典籍汗牛充棟,又是文言文,不免晦澀難懂。於是,一些前代的啟蒙讀物被拿來廣泛宣傳,比如《二十四孝》。
  • 元代郭居敬寫的二十四孝,民國時為何反被魯迅認為是宣揚封建孝道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二十四孝》,全稱《全相二十四孝詩選集》。孝自古以來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儒家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一直是中國社會維繫家庭關係的道德準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精髓傑作。
  • 「二十四孝」石雕能否挽回孝道缺失
    農村養老調查顯示半數以上子女「不孝」  這座石雕描述的是「二十四孝」中「拾葚異器」的故事。  孝子蔡順是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事母甚孝。當時正值王莽之亂,又遇饑荒,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飢。  一天,巧遇赤眉軍,義軍士兵厲聲問道:「為什麼把紅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開裝在兩個簍子裡?」
  • 二十四孝有安安送米嗎?它發生在瀘州嗎?推崇孝道也應清楚來歷
    之前有部分人跟江陽沽酒客私信,希望我講一講二十四孝的安安送米嗎?我說為什麼呢?這些網友告訴我,因為這個故事就發生在瀘州合江,列入二十四孝很不容易,作為宣傳孝道文化和提升瀘州人文內涵很有幫助。雖然瀘州人也奉行忠孝,宣傳這些完全沒有問題,但是非要說是瀘州的故事,沒有搞清楚來龍去脈,逮著半頭就開始跑,怕有些不妥。我想推薦的朋友,是好心,而且並不是貪圖什麼利益得失,只是希望正能量的東西多多宣傳。但是即便如此,烏龍事件也不能出。於是我仔細研究了一些這個二十四孝中的安安送米,今天就來給大家聊聊它的來龍去脈吧。
  • 何謂孝道?不要再用古代的文化糟粕來解釋孔孟之道了
    可能有些朋友覺得我這裡「可怕」這個詞用得有些過重了,其實不然,下面我先來給大家講一個《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據《二十四孝》記載故事發生在東漢年間,有一個叫郭巨的人,父親早死,父親死後家道衰落變得很貧困。家中有一位老母親、一位妻子還有一個三歲的小兒子,就這樣一家四口窮困地過著日子。突然有一天郭巨發現吃飯的時候母親把飯菜省下來給小兒子吃。
  • 古代二十四孝真的是在宣揚美德?這個故事令人心生恐懼
    《二十四孝》是元朝時期一位名叫郭居敬的學者根據民間流傳和歷史記載編錄的一本書籍,主要講述了不同朝代、地點發生的孝道故事,是古代宣傳儒家孝道的通俗讀物。然而其中卻有些故事讓人讀來十分詭異,比如其中一個名為「刻木事親」的故事。
  • 「孝道文化之鄉」——古代《二十四孝》中就有「四孝」出自濮陽
    古代的《二十四孝》中就有四孝出自濮陽,濮陽清豐縣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孝道文化之鄉」。河南,古稱中原,實乃「國之中央」,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發祥地、華夏歷史文化中心區,是中國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中原文化、河洛文化、三商文化、武術文化、聖賢文化、宛商文化等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聖賢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禮儀文化等博大精深。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十六)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十六) 2020-07-22 17: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三)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三) 2020-07-08 19: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二)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二) 2020-07-07 19: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十八)
    「孝道」文化是中國特有的,它有著悠久的歷史。從古至今,中國湧現出許多孝道故事和楷模,其中以《二十四孝》故事流傳最為廣泛。新二十四孝是由全國婦聯老齡工作協調辦、全國老齡辦、全國心系系列活動組委會共同發布新版「24孝」行動標準。新「24孝」簡潔易懂,朗朗上口,且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更符合我們當代父母的實際需求。
  •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四)
    【孝道之鄉】新時代「新二十四孝」(四) 2020-07-09 17: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古代愚孝多可怕?《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
    古代愚孝多可怕?《二十四孝》中的兩位孝子,挑戰了人性的底線「孝道」是中國數千年來根植在骨子裡的道德要求,不僅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更是國家和社會對個人的要求。《爾雅》中對「孝」的解釋是這樣的:「善事父母為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