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看過來~
快來為鶴山的美麗鄉村打call!
由省委農辦、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省文化和旅遊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聯合主辦的「尋找鄉村振興排頭兵」——第二屆「廣東十大美麗鄉村」「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廣東特色名村」系列評選活動,已進入網絡票選環節。
我市進入候選名單的有:
- 廣東十大美麗鄉村 -
鶴山市來蘇村
- 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
鶴山市古勞水鄉自然人文風情精品線路
- 廣東特色名村 -
鶴山市霄南村
鶴山市竹樹坡村
目前,活動網絡票選通道已對外開放。每人每天可投10個十大美麗鄉村、20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50個特色名村。每條村或精品線路每天每人只能投票一次。
投 票 方 法
識別下方二維碼
或點擊「閱讀原文」
打開網絡投票頁面
點擊「報名地區」
選擇「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
為鶴山的美麗鄉村、
精品路線、特色名村點
每天都可投票哦
投 票 時 間
2020年8月3日0時 至 2020年8月17日24時
投 票 規 則
每人每天可投10條十大美麗鄉村、20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50條特色名村。(每條村或精品線路每天每人只能投票一次。)
本次活動分為推薦階段、票選階段、走訪打分、綜合評定等多個環節。其中,網絡票選結果在整體打分權重中佔20%。最終,綜合打分進入前10名的鄉村,將獲評「廣東十大美麗鄉村」稱號;綜合打分進入前20名的旅遊線路,將獲評「廣東美麗鄉村精品線路」。
此外,今年將聚焦美麗鄉村單科冠軍,選出「廣東粵菜師傅名村」「廣東文化旅遊名村」「廣東農房風貌提升名村」「廣東特色產業名村」「廣東貧困村創建名村」各10個。
一起來欣賞
本次參評的
村莊和精品路線吧~
鶴山市霄南村
美麗霄南——霄鄉是鮮卑後裔古村落。鮮卑是我國漢王朝至南北朝600多年期間北方一個舉足輕重的民族,鮮卑人在融入漢族的過程中,也將自身文化融入漢族文明,推動中原文明的改革、發展和進步。源氏先祖源賀,曾是青海南涼國的王子,與北魏太武帝同一淵源之後,故賜姓「源」,因是貴族姓氏,一直未有其他外姓的加入,至今全球僅有4000多源姓人。他們北魏鮮卑一開始是在河南洛陽一帶定居,在南宋建炎期間,落居廣東南雄。公元1273年,先後落居於鶴山雅瑤上南、沙坪樓衝,最後定居於龍口霄鄉。
祠堂(資料圖)
霄南村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且保留的文化底蘊深厚,村村傳統青磚民居為廣府特色,現存近200多座。其中,代表性民居有源吉華(源吉林甘和茶創始人)族人祖屋群,現修建為源吉林甘和茶展館。另外霄鄉村現存宗祠9座。始建年份多在清末民初時期,以冷色灰格調為主,灰雕技術各有特色。
張素瀅 攝
該村傳承著一些習俗,燒番塔、開筆禮、牛肉節每年均會舉辦,這些活動的舉辦成功吸引了周邊城市的遊客前來參觀,最多達到4萬人次。
源賀祖訓
霄鄉後人世世代代遵循源賀先祖遺訓,傑出者甚多,仕商皆有得。其中,源吉華發明了源吉林涼茶後,半為慈善半為營生,以優質、價廉、療效好而取信於民。源龍章不忘初心,努力推動「洋為中用」,辦私塾免費招收貧苦學生入讀,建慈善堂收容那些無家可歸的孤兒,出資在家鄉修建公路、橋梁和醫院。源秉彝1968年參與籌建香港華富村鶴山學校,80年代捐資興建東門樓、橋梁、基圍和霄南學校,1996年帶領香港同鄉會理監事集資籌建鶴山紀元中學教學樓。
近年來,霄南村按照「淨化、亮化、綠化、文化、美化」的要求,整合各類資源,推進人居環境建設和發展鄉村旅遊。自2016年開始,不斷融入特色文化元素,逐步建成東門公園,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館、霄南高水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星級旅遊公廁、「冰心獎」兒童圖書館等一批設施,打造成為鶴山市青少年校外實踐教育基地、良好家風家訓示範點。
充滿源氏歷史文化內涵的霄南村史民俗文化館
霄南村曾先後獲得稱號:「廣東省古村落」、入選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官網公布的「第五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和「廣東省文化和旅遊特色村」。
戳這裡☞
古勞水鄉自然人文風情
結合古勞鎮歷年來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連片示範區等建設情況及旅遊發展等,選擇該鎮雙橋村、上升村、新星村、古勞村作為一條美麗鄉村精品線路,全長8公裡。
各串聯點簡介:
鄉村旅遊品牌
古勞水鄉位於鶴山市北部的西江河畔,與佛山南海隔江相望,是南海、高明、鶴山三地交通的中心點,水陸交通便利,同時毗鄰鶴山城區。古勞水鄉由西江衝積而成,這裡堤內有塘,塘邊有地,地上有樹,樹間有村,村裡有橋,橋下有河,河中有船,是典型的最具珠三角地理特點的南國水鄉。
鄉村旅遊遊覽點
李惠英 攝
1、水龍橋:
上升村南灣祖附近的「水龍橋」,又名為「水松橋」,全長約305米,橋身大都由長約2.0米、寬約0.5米、厚約0.15米的花崗巖構成,並排構築而成,也有用三塊石板並排構築的,橋墩是青磚。古勞的橋已有上百年的歷史,主要以石板橋為主,俗稱為「石路」,石板橋對於古勞水鄉人民來說,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長長的石板橋,甚至可以說是水鄉的標誌。石板橋是水鄉獨特的人文建築,有一定的建築藝術價值,也是難得的旅遊資源。
林景文攝
2、橫海浪自然生態區:
橫海浪自然生態區位於古勞水鄉的西北端,是古勞水鄉最大的自然湖泊,是西江河水流入古勞水鄉的第一重,被譽為古勞水鄉的「母親湖」,橫海浪面積約500畝,由於政府採取保護措施,故水質清澈見底,其中在橫海浪放養和自然生長的魚類超過30種,禽鳥類超過10種,其中最為著名的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在此棲息的有幾千隻,水生植物也有10多種,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荷花,在夏天,橫海浪「三百畝荷花竟秀,數千隻白鷺齊飛」的景色令人留連忘返,可以稱得上是工業化的珠三角最後一塊具有水鄉鮮明特色的原始生態景區。
3、古勞水鄉民俗風情展覽館:
由嶺南典型清代古民居改建而成,主要設置四個展館,分別是古勞鎮概況館、水鄉人家館、水鄉龍舟館、古勞水利館。這些展館的布展充分展示了古勞鎮水利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傳統龍舟文化以及水鄉農耕文化的魅力。
吳兆民 攝
4、梁贊文化公園:
位於古勞鎮東便村,是一個以詠春拳文化為主題的公園,公園內建有3.8米高梁贊銅像以及12個詠春拳招式銅像,還建設了介紹「詠春拳淵源」及「梁贊生平」的文化長廊、木人樁等設施,供遊人參觀。
譚成偉 攝
5、梁贊故居:
梁贊故居位於鶴山市古勞鎮東便坊40號,建於清光緒年間,現為鶴山市不可移動文物。梁贊幼年和晚年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家鄉度過,並在這裡居住的。故居在2015年進行了全面修葺,現設置四個展館,分別有:梁贊宗師的生平、習武經歷、行醫事跡等文字圖片資料以及宗師使用過的「六點半棍」、「木人樁」等器物。
戳這裡☞
鶴山市來蘇村
鶴山工業城 供圖
來蘇村委會位於鶴山市共和鎮東部,距G15瀋海高速共和出口2公裡,省道270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民鳳淳樸。來蘇村委會面積6.6平方公裡,轄下福臨、瓦元、大地、古巷、和安五條自然村,共有376戶,人口1403人。來蘇村委會是江門市和鶴山市新農村建設試點,近年來以打造「村民生活富裕,村莊美麗宜居」為目標,立足實際,謀求發展,關心群眾,積極開展 「文明村、衛生村」 創建等活動。2019年獲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2020年榮獲全國綠化鄉村等稱號。
多年來,來蘇村在鄉村振興戰略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大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完善各項農村基礎設施,使村容變整潔,村民生活變舒適:
1、江門五邑大學土木建築學院對來蘇村制訂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通過規劃,摸清來蘇的底數,總結來蘇的亮點,打造來蘇的特色,為今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建設藍圖;
瓦元村小公園
2、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包括完成村委會周邊廣場磚鋪設;對福臨河進行綜合整治,實現河道清淤、綠化,並在河道沿岸擺放石凳,將福臨河打造成村民休憩的地方;結合村莊魚塘整治鄉村荒地,完成瓦元村小公園建設並配套了星級鄉村公廁;建設農村生活汙水管網和汙水處理站,利用PVC管接通來蘇各自然村的排水渠,將來蘇生活汙水集中到生活汙水處理站進行淨化處理;規劃建設佔地約23畝的來蘇公園;對來蘇舊學校進行升級改造,完成集行政職能、黨群服務中心、老人活動中心、圖書館於一體的來蘇之家建設。同時,建設佔地約8.5畝的文化廣場,包括文化舞臺、農家書屋、農村兒童流動圖書室、文藝宣傳欄、燈光籃球場、兒童樂園、環形跑道和涼亭等,為群眾提供了活動場地。
來蘇茶場
大力發展紅茶產業和鄉村旅遊產業,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開展來蘇生態茶園項目,規劃建設總面積約500畝,打造「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留得住人」的生態茶園。公益推廣本土茶文化,建設共和茶文化館,一樓主要展示茶具和茶葉,其中展示我市主要的茶品種。二樓是品茶區,放置大型茶具,現場衝泡品茶。同時,建設共和鶴泉茶莊,主要種植英雄九號紅茶80多畝,自有制茶工房。該茶園集採茶、制茶、品茶和飲食於一體。今年開展茶園二期項目建設和精品民宿項目,實現綠道和民宿與山、水、景、林融合,符合都市田園城市發展生態文化、綠化、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為廣大喜歡遊行、散步的遊客提供休閒遊覽空間。
來蘇電商小鋪內整齊擺放著農產品
根據來蘇村人居環境整治成果,以茶文化為發展主題,依託周邊純天然環境,以有機種植和綠色環保為理念,將來蘇村打造集健康養生、商務接待、休閒娛樂於一體的多功能鄉村振興產業試點。
鶴山市竹樹坡村
竹樹坡公園
竹樹坡位於沙坪河畔、鶴山公園旁,環境優美,地理位置優越,以美食聞名,擁有一條美食街,裡面的飯店被當地人廣為推薦,每家店都有自己特色的菜式,深受鶴山人乃至外地遊客的喜愛。
李向前 攝
竹樹坡村傳統嶺南飲食文化氛圍濃厚,富有當地特色名菜和知名廚師,例如「豐收碗」的天麻魚頭湯,「鴿天下」的紅燒乳鴿,「竹家莊」的特色竹筒飯,「桌桌有魚」的大盤魚等都體現出深厚的粵菜文化並且結合了鶴山當地的美食特色。雅瑤白水角、雞屎藤由社慶食品升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到這裡的「水鄉緣」都能品嘗到。鶴山的牛、鴿、雞、鵝、魚都在這裡集齊了,想吃什麼吃什麼!
竹樹坡村的村民重視當地飲食文化傳承,通過重規劃、樹品牌、育龍頭、造名廚等方式構建「粵菜師傅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產品產銷」產業鏈。竹樹坡村開拓當地餐飲行業發展,建造竹樹坡美食街,採用飲食文化+產業打造地方特色餐飲品牌。當地餐飲企業不斷提升粵菜師傅能力,促進對本土特色菜餚的挖掘、創新和研發,通過在當地就業或出外創業發展脫貧致富,助推鄉村振興。
李向前 攝
竹樹坡村公共基礎設施完善,已完成雨汙分流管網建設、汙水處理設施建設、衛生戶廁改造,村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升。餐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健全,每家餐飲店都有正規營業執照,從業人員持有有效合格健康證經培訓後上崗並且掌握相應的衛生知識,店內環境衛生整潔,餐飲具一客一消毒,食品質量保證安全。竹樹坡村各類設施運行良好有效。
竹樹坡村內生態環境優良,村周邊潔化綠化美化,「三清三拆」人居環境改造等推進有力,汙水和垃圾處理成效顯著。
竹樹坡村結合精準扶貧,打造美食旅遊特色村,培養一批鄉村廚師,推動貧困勞動力實現就近就地就業創業和轉移就業。建設美食名村,依託美食旅遊特色村的區位優勢、特色鄉土文化和蔬菜、畜禽、海產品的優良種養基礎,扶持創辦一批具有「農家樂」特色的美食名店,打造「一村一店一菜」發展格局。
李向前 攝
竹樹坡美食注重技術創新、傳承發展。
1、粵菜技術攻關:天麻魚頭湯、紅燒乳鴿、特色竹筒飯、大盤魚、功夫皮鴨、瀨粉雞等菜式結合了鶴山本地食材和飲食傳統,在設備、材料、菜品等方面著眼廣東特色,符合「粵菜師傅」標準。
2、鄉村美食原材料挖掘與新菜工藝研發:傳承粵菜文化底蘊,依託地方特色農產品,發掘棲身鄉村農家樂,吸引創業者們紛至沓來,共享美食經濟紅利。
3、建立粵菜師傅傳承工作室,健全優惠扶持政策、大力打造「老字號」餐飲企業,全力扶持新青年粵菜師傅就業創業。
@鶴山市民
快發動身邊的小夥伴
一起來為鶴山美麗鄉村打call
鶴山市融媒體中心綜合整理自「南方+客戶端」、鶴山發布
編輯:呂楨華
監製:呂悅怡
以上圖片使用已獲作者授權,如需轉載商用請聯繫攝影師本人,我們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鶴山這幾條村要火了!親們快來為家鄉打call!》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