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光之/一個有腔調的人文類解讀頭條號
末尾有投票
末尾連結為(黎巴嫩簡史)科普文章
塞爾維亞人,是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分屬,廣泛分布於巴爾幹半島,也是曾經南斯拉夫的主體民族
塞爾維亞(Republic of Serbia),位於歐洲東南部,是一個規模不大不小的國家。這個國家,有些「與世無爭」,在國際上露臉的機會也不多。
大部分人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一戰導火索」(刺殺斐迪南的兇手是塞爾維亞人)或者「南斯拉夫最重要的加盟國」(南斯拉夫的首都是塞爾維亞貝爾格勒)上。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是一個聯邦制的社會主義國家,由6個加盟共和國組成
今天的塞爾維亞,倒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在歐洲算是「差生」。但對於中國而言,它是我們在歐洲最鐵的朋友之一;同理,對於塞爾維亞而言,我們也是他們最信賴的朋友之一。
塞爾維亞是歐洲首個公開表態「參加一帶一路倡議」的國家。
塞爾維亞在歐洲的東南部,在巴爾幹半島北部
時間回到2020年的3月,正是新冠疫情最洶湧的時候,人人自危。塞爾維亞這樣的小國,自然是無法以自己的力量獨當一面的。
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在一場記者會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痛訴「歐盟靠不住」,隨即便又聲淚俱下地「請求中國援助」,這一番場景頗有些廉頗老矣的唏噓。
因為塞爾維亞曾經可是世界第七的工業國,南斯拉夫最強盛的加盟國,也是社會主義陣營裡數一數二的角色。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中國豔羨不已的對象。
2020年3月,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因為新冠疫情向中國求援
而塞爾維亞家道中落的背後,是南斯拉夫人的一曲悲歌。
塞爾維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南斯拉夫,就如同俄羅斯代表了蘇聯。在冷戰時期,南斯拉夫是中國的鐵哥們,蘇聯和我國交惡過,但南斯拉夫沒有。
南斯拉夫電影《橋》上映於1969年,講述了南斯拉夫遊擊隊抗擊德國入侵者的英雄故事
南斯拉夫的文化產品,也一度是中國大街小巷的年代記憶,如經典電影《橋》。那句「啊!朋友,再見」時至今日,都依然是中國人對於南斯拉夫最浪漫的記憶。
1985年,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的街頭。南斯拉夫是相對來說,開放程度最高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之一
塞爾維亞人的歷史,就是一部民族主義裹挾的歷史,這千百年來,他們一直孜孜不倦地尋找自己的民族地位和立身之本。可到頭來,塞爾維亞卻碰了一頭包。
武契奇年輕時的照片。他出身于貝爾格萊德大學的法律系,是塞爾維亞優秀的政治家
古代時候的歐洲,無所謂民族概念,所有的老百姓依附於封建領主和國王,地主、騎士、貴族和國王統治著一切。
斯拉夫人(Slavs)起源于波蘭,為歐洲三大蠻族之一,南歐的那支就被稱作「南斯拉夫人」。
塞爾維亞,自古就是南斯拉夫人生活的土地。
世界本無所謂族群、民族概念。法國大革命中,由於推翻了國王,為了凝聚人民,肉食者和知識分子們發明了「民族主義」(Nationalism)概念,拿破崙戰爭將這種觀念傳播到了整個歐洲。
1789年-179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啟蒙思想開始傳播
工業革命後,西方逐漸強大,又將「民族主義」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帝國主義崛起後,民族主義就變質了,列強們開始用「民族主義」分化民族,乃至使民族之間互相對立、大打出手。
巴爾幹半島地圖,除了南邊的希臘,其他基本都是南斯拉夫人聚居區
在民族主義的引導下,東斯拉夫人分化為了「俄羅斯人」、「烏克蘭人」等民族;西斯拉夫人分裂出了「捷克人」、「波蘭人」等;而巴爾幹半島是南斯拉夫人的聚居地,根據不同的歷史情況和國家疆域,分化出了更多的民族。
一名俄羅斯女模特,她就是很典型的斯拉夫人長相
「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波士尼亞人」、「克羅埃西亞人」、「黑山人」等等,你一隻手肯定數不過來。其中,塞爾維亞人是最為強大的南斯拉夫民族,歷史上還差點一統巴爾幹。
綠色部分為南斯拉夫人分布地區
好景不長,中東的奧斯曼帝國(Osman)崛起之後,在16世紀達到極盛,進兵佔領了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人一併成了奧斯曼帝國臣民,這就在這那個時候,伊斯蘭教傳入了南歐。
波士尼亞人,就是南斯拉夫人中的穆斯林民族,這也是日後「波赫戰爭」的伏筆。
16世紀的東南歐地圖,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巴爾幹地區,俄羅斯開始崛起
奧斯曼帝國在非穆斯林地區施行「米利特」制度,每個民族和宗教各管各的,南斯拉夫貴族管南斯拉夫人,東正教教會管東正教徒。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突厥人是「一等臣民」,其餘基本都是「二等」,南斯拉夫人在這個時候很團結,彼此也很融洽。
奧斯曼帝國時期的南斯拉夫貴族和東正教教皇
奧斯曼帝國是歐洲人的一塊心病,對於信奉基督教的歐羅巴人看來,信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就是「敵人」。因此,歐洲各個大國長期資助巴爾幹和阿拉伯的民族鬥士,企圖分裂奧斯曼帝國。
終於,在沙俄的資助和塞爾維亞人幾十年如一日的鬥爭下,1878年塞爾維亞脫離奧斯曼獨立。剛獨立的塞爾維亞,雄心勃勃,自己獨立還不夠,他們的目標可是「一統南斯拉夫」。
塞爾維亞軍事博物館裡的大炮,這門大炮參加過「獨立戰爭」
而南斯拉夫人長期分家,散居各地,主要是奧斯曼帝國西疆和奧匈帝國南疆。
一戰時期的歐洲版圖,奧匈帝國是事實上的巴爾幹統治者
塞爾維亞藝高人膽大,居然就想著以一個小國之力挑戰兩個大帝國。但塞爾維亞剛獨立,一窮二白,暗殺就是最好的辦法。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極度高漲,獨立以來,針對塞爾維亞君主的刺殺就沒斷過。
而1914年,塞拉耶佛街頭的一聲槍響,則讓一戰猝然爆發。
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和愛國者的幾顆子彈,換來了世界的一次浩劫。奧匈帝國宣戰塞爾維亞,沙俄宣戰奧匈帝國,德國宣戰沙俄,英法宣戰德國,歐洲「亂成了一鍋粥」。
1914年,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訪問波赫首都塞拉耶佛的時候,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
1918年一戰結束,各個帝國都打得不成人樣,人寰慘烈。俄羅斯帝國、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紛紛解體,巴爾幹出現真空狀態。塞爾維亞人在一戰中的表現,可以用一個「慘烈」來形容,57%的塞族男性死亡,再加上之後的二戰,男女比例至今仍然失調。
1919年,巴黎和會召開,「華盛頓-凡爾賽」體系確立
一戰後,塞爾維亞顧不著休養生息,而是一鼓作氣,將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黑山等國通通吞併,領土擴張一倍有餘。把所有南斯拉夫人的聚居地全部吃掉後,1918年塞族人建立了南斯拉夫王國。
這是南斯拉夫人的第一次統一。
南斯拉夫王國國徽
但南斯拉夫王國的大當家是塞族人,其他民族不高興了,這其中,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最不對付。中央政府和地方自治矛盾日益嚴峻,克羅埃西亞經濟好,交稅最多,非常不滿於被剝削。
克羅埃西亞風景
就這樣,南斯拉夫人也迎來了第一次內部矛盾。二戰爆發後,克羅埃西亞第一個反水,很快就和德國人眉來眼去,並建立了法西斯政權,和烏克蘭如出一轍。而塞爾維亞遊擊隊,經常襲擾德軍和克羅埃西亞偽軍。
每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偉人,克羅埃西亞出了狄托。
狄托(1892-1980年),克羅埃西亞人,他是南斯拉夫總統,帶領南斯拉夫走向富強
狄托雖然是克羅埃西亞人,但他卻不是一個鼠目寸光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是一個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他26歲加入南共,並領導了南斯拉夫遊擊隊和德國侵略者作鬥爭。
南斯拉夫遊擊隊女兵
戰後,在他的領導下,南斯拉夫共和國成立。而南斯拉夫一成立,就和老大哥蘇聯極其不對付,狄托甚至不願意和史達林協談建國的事情。
很簡單,南斯拉夫和中國一樣,是自己打出來的,而不是蘇聯扶起來的。
南斯拉夫版圖
南斯拉夫準備單幹,不依附於蘇聯,也不和西方曖昧,「不結盟運動」開始。但狄托心有餘而力不足,南斯拉夫先天不足,不同的民族之間根本沒辦法視若己出。
狄托按照不同民族的情況,劃分了6個加盟共和國和3個自治省,這是一種極其脆弱的平衡。為了強行扭合,狄托於1963年出臺新憲法,賦予地方極大的自治權,中央只保留「國防、外交、司法、交通、財政、內政」六大權利。
狄托(左)和史達林會見
什麼意思呢?地方基本「自己說了算」,比美國各州還要自由。
狄托接著放權,各地官員任免都放了出去,同時還將黨的組成制改成了聯盟制,各地都有自己的黨,這就使得南斯拉夫的黨政極其鬆散和自由。
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聯盟大會
狄托到了後來,簡直就是上頭了,為了彰顯南斯拉夫不是「蘇聯」,甚至把國企、金融都下放給各地。南斯拉夫的聯邦搖搖欲墜,幾乎成了「周天子分封天下」。
但也帶來了好處,各地自負盈虧,讓南斯拉夫的經濟突飛猛進。
網絡上對於南斯拉夫的調侃
由於不和蘇聯交好,且各地有經濟自主權和市場,西方盯上了南斯拉夫,企圖以此為切口進入社會主義陣營。借著和西歐與美國的經濟貿易,1980年,南斯拉夫一度成為世界第七的工業國,經濟產值極高。
但蘇聯不開心了,冷戰時期,一切都是為了意識形態服務。蘇軍在1968年突襲布拉格之後,南斯拉夫意識到了危險。
1968年,因為害怕捷克政變,蘇軍突襲布拉格
狄托再次做出了一個非常「恐怖」的決定,下放軍權,各地可以組建自己的國防軍。自此,南斯拉夫徹底成為一個「分封國家」,藩鎮割據。經濟、軍事和司法權,都下放了,中央政府名存實亡。
各個加盟國還能一起過日子,不過看的就是狄托的臉面。
狄托還在的時候,南斯拉夫看起來欣欣向榮,各地經濟蓬勃發展,而且沒有冷戰對抗的風險。但地下,暗流湧動,各地都準備「獨立」。
80年代,美國的「裡根東風」吹到了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經濟迎來巔峰。每10人就有1輛汽車,GDP甚至超過了不少西歐國家,汽車、航天工業更是獨步天下,體育、文化產品輻射世界。
狄托一生致力於讓南斯拉夫人團結無我,但無能為力。
1985年,南斯拉夫大閱兵
1980年,狄托去世,南斯拉夫局勢直轉而下。
狄托去世了,南斯拉夫政治局勢出現大動蕩。南斯拉夫再也沒有一個如此強權的人物壓場,中央政府政令不出貝爾格勒。
南斯拉夫人再次內訌,首先是年輕一代的思想開始西化,並不認同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的統一局勢;其次,發達地區,不再願意財政補貼落後地區,矛盾激化;最後,各個加盟國有槍、有人、有權,什麼事都自己說了算,憑什麼不分家?
一個蘇聯女兵。很典型的斯拉夫人長相
塞爾維亞的命運,是和南斯拉夫息息相關的,在國際政治的風雨飄搖之中,塞爾維亞這樣子的小國,註定無法獨善其身,置身事外。誰看誰都不順眼了,南斯拉夫的解體就在不遠處了。
狄托之後的南斯拉夫領導人米洛舍維奇,是個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他的上位靠的就是塞族人的自家提拔。他的仕途平步青雲,1984年就做到了貝爾格勒市委書記。
米洛舍維奇(左)
1987年科索沃危機爆發,當地的阿爾巴尼亞族騷亂,中央派米洛舍維奇前去安撫阿族人。可誰曾想,米洛舍維奇公開支持科索沃地區的塞族,輿論引爆。米洛舍維奇和葉爾欽一樣,憑藉此次「豪賭」,1998年,成功上位塞爾維亞總統。
科索沃地區,位於塞爾維亞南部,是塞爾維亞境內的阿爾巴尼亞人的聚居地
1990年,塞爾維亞發難,要求南共以「人口為基準」,塞族人明顯最多,各個地方的代表甚至憤然離席。南共宣布解散,南斯拉夫搖搖欲墜。1991年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內戰開始;1992年,波赫戰爭接踵而至;1996年科索沃戰爭又轟然而至了。
1992年,波赫戰爭中,一個女孩帶著AK47步槍防身
沒完沒了的內戰,徹底把曾經富裕、繁榮的南斯拉夫拉入了萬劫不復的地步。
世界看到了一次南斯拉夫人的同袍相殘。
南斯拉夫內戰中的克羅埃西亞部隊
90年代末戰爭結束後,只剩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孤零零地成了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孤家寡人罷了。塞蒙共和國,很快也撐不住了。1999年,科索沃戰爭調停失敗。
科索沃地區的塞爾維亞部隊
柯林頓為了重振威風,直接授權北約把部隊明目張胆地開進了科索沃。結果呢?我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也被北約空軍不明不白地炸了,至今沒有一個說法。
1999年,我國南聯盟大使館被北約戰機轟炸
柯林頓最後出面道歉,說是「誤炸」,可是制導飛彈居然能「誤炸」?誰也不知道這其中的隱情。2000年,米洛舍維奇落選,被送上了國際法庭,2006年死於海牙。
柯林頓
2006年,黑山也不玩了,宣布獨立,這一次塞爾維亞什麼都沒有做,累了,大家都累了。打了數百年的仗了,塞爾維亞也徹底不做「南斯拉夫大哥」的美夢了。兜兜轉轉,塞爾維亞又回到了當初獨立之時的情況,國力孱弱、民族離心。
波赫戰爭中,塞族武裝、克族武裝和穆族武裝混戰
現如今的塞爾維亞,民生凋敝、社會動蕩、經濟一塌糊塗,在外交上,依附於歐盟,俄羅斯自顧無暇,也沒辦法幫幫這個遠房親戚了。
不被歐盟接納,也挨不著俄羅斯,為了生存,塞爾維亞選擇了我們。2016年,一帶一路倡議走到了塞爾維亞,河北鋼鐵集團買下了塞爾維亞的鋼廠,為其續命。從2013年開始,我國就大力投資塞爾維亞,其中光能源項目就高達160億美元。
要知道,塞爾維亞的GDP只有500多億美元而已。
中國企業投資的塞爾維亞工廠
我們和塞爾維亞的友誼是因為「一起挨過揍」。
每次看到塞爾維亞,就能想起1999年的屈辱,但今日的中國已經不是昔日的中國,而塞爾維亞卻還是那個塞爾維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