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民間有句老話叫做「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意指女兒結婚之後就是婆家的人了,與生養自己的娘家再無瓜葛。
雖然這種觀念「舊思想」很嚴重,但對於不少剛結婚的女性來說,離開娘家另起爐灶,還是想儘快地得到公婆的認可,與婆家人愉快相處。
可事實上,很多人表示雖然自己已經很努力地表現了,但婆家始終沒有把自己當成「家人」,做什麼事情都防著一手。
還有一部分人吐槽,自己與公婆看起來一團和氣,貌似也融入了這個大家庭,可一遇到事情,才知道自己不過是公婆眼中的「外姓人」,經不起一點考驗。
我們常說婆媳之間要以心換心,我待你如母,你待我如女,但是沒有血緣關係做基礎,想要長期維持這種親密的關係的確很有難度。
加上兩個人性格習慣的差異性,能夠真正地「接納彼此」就難上加難了。那麼婆家究竟有沒有拿你當自己人,該如何去判斷呢?
公婆把你當家人還是當外人,全看這3件事,別傻傻不知情哦!
1. 婆家人一談「錢」,就避開兒媳
小燕婚後和婆婆相處甚好,是婆媳關係的典範。可有一次小燕從買菜回來,見婆婆手裡拿著一張銀行卡和老公站在陽臺的角落裡說話。
小燕趕著去陽臺收衣服,可剛一靠近,婆婆立刻就將銀行卡收到了口袋裡 ,話也不說了,鬼鬼祟祟地轉身就走。
小燕當時心裡特別不舒服,婆婆平常和自己無話不談,可沒想到在「錢」這件事上,她還是對自己有所防備的,弄得自己像個外人。
在任何一個家庭裡,財產都是特別敏感的話題,只有面對最親的家人,彼此才會談而不避。
真正把兒媳當家人的婆家人,不會在錢的事上嘀嘀咕咕、遮遮掩掩,只有那些將兒媳當「外人」的婆家,才會處處隱瞞,處處設防,將兒媳排除在自己家之外。
2. 對兒媳有意見,從不當面說,總在背後議論
張影婚後不到半年就有了寶寶,得知喜訊後,婆婆立即從老家趕來照顧兒媳。
張影打心裡很感激婆婆,老人家每天都給她做飯,家務活也全包,自己只要呆在家裡安心養胎就行。
為此,她還在朋友圈裡大誇自己有個明事理的婆婆,從來不會抱怨自己的懶惰。
但是有一次,她無意中聽到婆婆偷偷給公公打電話,抱怨她這個兒媳婦又懶又嬌氣,什麼都不會做,要不是心疼兒子和未出世的孫子,自己才不願意受這個罪!
張影當時就懵了,只想給這個「兩面派」婆婆頒個最佳影帝獎!老公回來後,張影將這件事情吐槽給了老公。
誰知老公也向著婆婆說話,說她媽媽一個人太累了,她這個做兒媳的,也應該幫幫忙。
張影此時才知道,婆婆原來對她早有意見,但不當面對她說,卻跟公公和老公在背後議論。
的確,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婆婆,出於不得罪兒媳不製造矛盾的考慮,她們只能把心裡的不滿發洩給兒子和老公。
但是這種當面不說、背後議論、遇事不溝通的方式往往很容易造成矛盾,真正的家人之間,有事應該好商好量,有問題也要當面解決,這樣才不會生隔閡。
3.小夫妻吵架,婆家人總站在兒子一方
這種「護犢子」行為很多家庭都有,有的公婆在還沒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前,就一味指責兒媳,袒護兒子。
也有一些公婆袒護得沒有那麼明顯,表面上不發表意見,但在事後對兒媳百般吐槽。
生活中難免磕磕絆絆、拌嘴吵架,如果每次發生摩擦,婆家人都完全站在自己兒子一方,這就是很明顯地拿兒媳當外人了。
真正明智的婆家人,在小夫妻產生矛盾的時候,就算是心裡有想法也不應當去插手,而是讓他們自己解決問題,事情過後也不應該在背後多加指責。
有人說婆媳關係是一個家庭的風向標,婆媳關係穩固,家裡的氣氛也會和諧有愛,對孩子的成長也極為有利。
婆媳關係惡劣,家裡的氣氛也總是降至冰點,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折磨。
婆媳關係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1、幫助孩子健全人格
中國式家庭中通常都是男人在外打拼,媽媽和奶奶共同養育孩子,這種家庭結構也就意味著在孩子性格建立的階段,婆媳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十分重要。
2、樹立孝順心理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孩子懂不懂得感恩,主要還是看家庭有沒有這個氛圍。
婆婆包容、理解兒媳,兒媳體諒、孝順婆婆,孩子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成長,模仿著大人的一舉一動,自然也會變得性格溫和、孝順。
3、建立正確擇偶觀
一般來說,孩子的擇偶觀有一部分是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如果原生家庭父母恩愛,母慈子孝,那麼孩子在擇偶的時候也會選參照這個標準。
但如果原生家庭中婆媳矛盾頻頻,孩子的潛意識裡就會想找一個不會「欺負」媽媽的伴侶,而這種結果就很容易導致孩子在婚姻中的大男子主義或者媽寶現象。
兜媽寄語
在兜媽看來,雖然由於性格、習慣的差異化,婆媳關係並不是一個容易調和的問題,但只要相互尊重,彼此之間多一份理解,就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你婚後婆家人拿你當「家人」還是當「外人」呢?歡迎在評論區給兜媽留言吧!
我是兜媽,家有萌娃一枚,每天記錄和分享有溫度、有高度、有深度的育兒經驗與趣談,關注我,隨時獲取科學靠譜的育兒乾貨!歡迎留言或評論區告訴我你的想法!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