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當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它比屈原早1000年

2020-12-11 智曉古今之道

如果我說端午節起源於蒼龍七宿,你們會不會覺得我犯中二病?還是什麼小說、動畫片看多了?其實端午節還真就起源於星象之中的蒼龍七宿,屈原只不過是恰巧在端午節投了江,當地人才在過節的時候融入了他的故事傳說。

01、小時候我們學的端午節來源,只是個故事,並不是真實的歷史

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屈原是楚國的忠臣,他給楚王提出諸多建議,但是楚王偏偏不聽,還故意疏遠他。後來楚國被秦國消滅,屈原不肯投靠秦國,就抱著石頭投江,來展示自己的高潔品質。

聽聞此事的老百姓們,都非常敬佩屈原,於是就相聚在江邊祭拜屈原。為了讓屈原的身體保持完好,他們就把飯糰餵給水中的魚兒,也有的把雄黃酒倒入水中。於是,這一天就逐漸成為端午節,人們也就在節目裡舉行划船、賽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等活動。

然而,真相併非如此,上面的只是一個故事傳說,只能圖一樂,根本經不起仔細推敲。如果真為了保持屈原的身體完好,為啥不把他撈出來呢?撒點兒飯糰、撒點兒酒,能有什麼用?這根本不符合邏輯,戰國時期的人們也沒那麼傻。

02、將屈原跟端午節綁定起來的,是屈原去世750年以後的小說《續齊諧記

有些人在查閱屈原和端午節的相關來歷時,查到了《續齊諧記》這一本書,看到了書中寫道:

屈原五月五曰投汨羅水,楚人哀之,至此曰,以竹筒子貯米投水以祭之。漢建武中,長沙區曲忽見一士人,自雲「三閭大夫」,謂曲曰:「聞君當見祭,甚善。常年為蛟龍所竊,今若有惠,當以楝葉塞其上,以彩絲纏之。此二物,蛟龍所憚。」曲依其言。今五月五曰作粽,並帶楝葉、五花絲,遺風也。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投了江,楚國人為了紀念他,就把米飯塞進竹筒裡再扔到江中。後來一個有文化的人路過,就說這種行為的初衷很好,但是水裡有蛟龍,你們這方法不頂用。要想讓蛟龍忌憚,必須要用楝葉包裹住粽子,再用彩色的絲線纏幾圈,這樣才行。

有了這麼清晰的一段話,很多查資料的人就覺得目的達到了,原來端午節就是這麼來的,我懂了,我可以去跟人炫耀了。

其實再細心一點兒,就會發現《續齊諧記》根本不是正經的史書,它只是一本志怪小說,裡面寫的都是「牛郎會織女、張華識別斑貍精、趙文韶與清溪女神人神相戀、五月五日作粽祭屈原」這種故事。你能拿著這種小說當史書嗎?難不成再往後,我們要拿《西遊記》去告訴後代,這是唐朝一個和尚帶著3個妖怪去取經的記載?

03、端午節起源於古老的星象崇拜,這個節日對應著蒼龍七宿

正經來說,端午節起源於上古時期,它比屈原早了不止1000年,那時候人們擁有著原始的天地信仰和祭祀文化,擁有大智慧的人喜歡「觀天象、察地理」,他們總結出了一套完善的觀星文化,這些文化還很深奧,當代人只有專門研究天文學的才去學習,普通人聽了就頭大。

簡單的來說,就是五月初五這天,天空之中的蒼龍七星剛好處於正南中天,非常的中正,《易經》把它稱之為「飛龍在天」,是最為吉利的象徵。人們為了感激這個「龍」,就舉行了圖騰祭拜的各種活動,其中就包含了賽龍舟。從河姆渡遺址的考古發現來看,5000多年以前,人們就造出了木漿和獨木舟,上面還雕刻有龍形。

在春秋戰國的時候,賽龍舟就在吳越、荊楚之地非常的流行,它根本不可能起源於戰國末期的屈原。

此外,吃粽子這件事,也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粽子原名叫做角黍,它是比屈原更早的食物,準確來說是供品。最初的角黍是牛角的形狀,它是用來代替真實的牛上供給祖先和上天。畢竟真的牛太貴了,尋常人家搞不出來這麼大的手筆,在豐收之後,用米和竹葉來做成牛角的樣子,也算是聊表心意了。

在古人的觀念之中,那粽子的葉使用的是箬葉,屬陰,粽子的米是黍米,屬陽。這2樣東西相結合做出來的粽子,象徵著陰陽調和,可以驅邪闢毒。

可以說端午節裡面包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學觀,也蘊含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我們要珍惜端午佳節,把這個節日好好地傳承下去,讓後世子孫也能記住中華民族的根。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起源跟屈原沒有關係
    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說法非常流行。 但是流行和深入人心的事情未必就是正確的。 端午節早在屈原之前就產生了。
  • 端午節不能說的秘密:端午節起源其實跟屈原沒啥關係!
    我們相信的「真相」接受過N年義務教育的我們,一提起端午節,下意識的都認為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屈原,畢竟小學課文裡都曾經這麼介紹過:屈原作為楚國忠臣,經常給他的王提出諸多治國安民良策,但是楚王卻偏偏不聽,還在奸人的挑唆下故意疏遠他
  • 端午節和屈原真沒多大關係
    端午節,我們就要說說屈原,屈原其實不是姓屈,先秦男子稱氏而不稱姓,他應該姓「羋「,「屈」是他的氏,屈原應該叫羋原。 還有一位與屈原同姓的歷史名人,「西楚霸王」項羽,同樣的項羽應該叫羋羽。根據傳說,在公元前340年,楚國的大夫和愛國詩人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他悲痛地投身汨羅河。當地人為了防止魚類和蝦類對他的身體造成傷害,就將米放入竹筒中投到江中。後來,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尊重和紀念,在這一天,每天人們都會用竹筒裝滿米扔進河裡進行紀念。這是我國最早「粽子」的起源。粽子的身世,其實和屈原沒有多大關係。
  • 端午節起源與屈原無關,為什麼卻成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作為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被看作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可是史學界對此一直存有疑義,特別是民國期間,質疑的聲音很多。筆者從多角度考證,初步判斷出:「端午節的起源可能與屈原無關,但屈原讓端午節的意義升華,成為凝聚民族人心的全國性節日。」
  • 端午節內涵豐富 但它的形成真的跟屈原沒多大關係
    楊帆 攝  中新網北京5月30日電(上官雲)端午節到了,這幾天朋友之間聊到過端午,大概「吃粽子」是標配話題。而對於「為什麼吃粽子」「端午節咋來的」這些問題,回答也是出奇地統一:紀念屈原。其實,儘管該傳說流傳廣泛,但認真分辨下端午節起源的幾種說法就能發現,端午節最初形成以及很多風俗,真的跟屈原沒多大關係。  端午節有各種小名。
  • 探秘中國傳統節日源頭,端午節的來歷,其實跟屈原沒關係
    對於端午節起源,說法很多種,有人說是最早起源於南方吳越地區祭祖。相傳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碰巧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跳了汨羅江,順便的,端午節又成了紀念屈原的節日了,賽龍舟、吃粽子,跟這個有關係。不管是哪一種說法,端午節,從名稱由來看,一開始肯定並不是為了紀念屈原,紀念屈原是後來附加上去的文化內涵。
  • 端午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屈原嗎?
    說起端午節的由來,可能很多朋友會認為是為了紀念屈原而來,但其實真正的端午節的歷史要比屈原早得多,紀念屈原說只是後世附會"歷史人物紀念說"的一種罷了。據河姆渡遺址和田螺山遺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獨木舟和木漿;龍舟最初原型是單木舟上雕刻龍形的獨木舟,後來發展為木板製作的龍形船。春秋戰國時期,龍舟競渡之習,盛行於吳國、越國和楚國。
  • 端午節起源與屈原無關,屈原的加入,則反客為主了
    說到端午節,大約每個人都知道是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繫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梁吳均的神話志怪小說《續齊諧記》。眾多周知,西晉在南北朝之前。兩者相證,可知早時的端午節還沒屈原什麼事,其習俗也與屈原無關。在「端午」一詞出現以前,便有這個節日。
  • 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你可能真的錯了,其實,端午節的起源是……
    端午節起源於歷史人物的說法有多種:一是起源於歷史人物說,二是「龍圖騰說」。(一)起源於歷史人物說1.屈原說屈原之事,《史記》有載,屈原,名平,楚之大夫。他晚年遭奸人排擠,不被楚王重用,最後鬱郁不得志的他跳汨羅江以明志。
  • 端午節並非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是一個比較古老的節日,它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距今已經有2500~3000年的歷史,端午節的主要項目有賽龍舟,划龍船,吃粽子。不過作為北方人的我,只是吃粽子,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傳說,大家比較認可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所設立的節日。
  • 端午節與屈原到底有什麼關係?
    會出現屈原、伍子胥和曹娥三位歷史人物的端午節代言之爭,主要還是因為吃粽子、賽龍舟這兩項端午節最重要的民間風俗在歷史上比這三位歷史人物出現得更早或沒有必然關係。比如,為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也吃粽子,起源就要比端午食粽早,可見粽子早已有之。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由於古代南北風俗各異,端午節在全國各個地方的叫法也大不相同:有五月節、天中節、女兒節、端陽節等20多個名稱。要說端午節的起源,人們馬上想到的是,屈原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人們為了紀念屈原,舉辦活動,後來才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節日端午節。
  • 屈原與端午節的關係
    今天早餐吃了棕子,不免又想起了屈原,想起了那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名句。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很多,有紀念屈原說、有紀念曹娥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其實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關於端午節起源的傳說
    據現代考證,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著很多不同的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故事到底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端午節的來歷故事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軍一舉攻破楚國都城,眼看著家國覆滅,卻無力救國的屈原痛心不已
  • 屈原:我不姓屈,端午節也跟我沒關係
    臨近端午節,聊天話題多少都會提到端午的起源。特別是跟孩子一起吃粽子的時候,普及一下節日由來,講一下歷史故事,教育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立馬就會覺得這個節日過得特別有意義!一般我們都說端午節的起源是為了紀念屈原,不過這個從小聽到大的起源故事,究竟有幾分真呢?了解得多一點,至少我們也可以陪孩子多聊一點。
  • 屈原的故事與端午節的由來!
    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 端午節的來源和屈原沒關係,因為屈原也過端午節
    小學課本上不是寫著的嗎,是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但其實,這是騙人的。01 一個「騙人」的版本戰國時期的楚國有個詩人叫屈原,他寫詩歌寫得特漂亮,吸引了一大波粉絲,不管男的、女的,都喜歡他。但是,人出名了就容易被人嫉妒,他又是個耿直的漢子。
  • 端午節的起源真的是因為屈原嗎?
    但關於端午節的來歷,相信每個中國人第一反應就是跟屈原有關。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深入講解一番,漲漲姿勢,日後泡妹子,釣凱子的時候也好裝比。粽子但小編要說的是,其實端午節更像是紀念復仇男神伍子胥的!春秋時期,伍子胥全家被大奸臣費無極(名字霸氣吧)害慘了。
  • 端午節的起源:最年輕的屈原說——那些初始的端午習俗
    不過,這位讓民眾瘋狂往河裡扔粽子的古人,最初出名的原因好像與愛國關係不大。歷史都是被美化過的。屈原傳說的中心思想,是忠君。這位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從忠臣到愛國詩人僅有百年歷史。賽龍舟和粽子還可以理解為打撈屈原的屍體和防止河魚吃掉屈原,其他兩項明顯與屈原關係不大。可見,屈原的傳說只是端午節習俗的構成要素之一。不僅如此,這位年代最久遠的名人在端午節的眾多傳說中可以說是最年輕的一個。
  • 端午節的起源與屈原無關
    關於龍舟賽的起源,有個深入人心的說法──為了紀念屈原。但聞一多有考證,認為此說並不正確。  一般認為,中國人的祖先曾以「龍」為圖騰(也有反對意見,認為「饕餮」才是最古老的圖騰),但既然「龍」是遠古圖騰,而龍舟的出現也早於屈原。所以,聞一多的指迷是有道理的。舟以「龍」為飾,理應與圖騰觀念有更緊密的聯繫及用途和(心理)價值,而不大可能出於某次實際的「救生」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