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語
有人說世界上最無可奈何的事是子欲養而親不在,可現實中卻有許多的人在父母晚年需要依靠的時候卻百般嫌棄萬般躲避,讓人感到氣憤的同時,心中又有深深的悲戚。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位母親,她是如何忘了一切又如何深深記掛著她遠方的兒子的故事。
二、真實案例
我叫李艾英,今年47歲,今年是我照顧我老年痴呆的母親的第五年了,這五年來我一個人忙進忙出,照顧母親的起居生活。
我父親很多年前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含辛茹苦將我和哥哥養大,可如今她的身邊沒有她朝思暮想的大兒子。
也許有人要問我哥哥去哪了?他正在千裡之外或者高枕無憂的生活,對於這個家已全然不顧。
1.家中變天
我剛記事的時候,那時候我父親還活著,我們家是村裡日子過得不錯的,後來父親去世,母親便一門心思撲在了我們兩個人身上,她對我們百依百順,幾乎是我們說一便不二。
她白天去地裡,晚上給人家縫鞋底賺錢,整個人蒼老了很多。
有一次母親接我和哥哥放學,有同學指著我母親說她看起來就像老太婆一樣。我被氣哭了,哥哥卻將氣撒在了母親身上,大吼著「以後你別來學校了!」
我看到母親當時呆呆的站在那裡不知所措的樣子第一次感覺到了深深地心疼。
2.生活越來越好,人心卻越來越糟
我初中便因為成績不好輟學打工了,哥哥卻一路考上了大學,畢業找了好工作,這讓母親覺得很驕傲。
可是哥哥工作後便很少回家,後來他談了女朋友,第一次領回家時,母親把家裡打掃的乾乾淨淨的,自己也穿的整整齊齊。
誰知道哥哥和他女朋友剛進門便指著母親說:「你是不是不洗澡,身上汗味這麼大,真丟人!」然後拉著他女朋友揚長而去,剩下了笑容還僵在臉上的母親,我看到她的眼淚迅速聚集,然後大顆的落了下來。
3.母親生病,終日盼兒歸
母親70歲的時候得了老年痴呆症,整個人慢慢變的呆傻,她忘了所有的人,記不清所有的事,可她每天忘不了的就是站在窗口,看看我的哥哥回來了沒有。
這一夜,母親嘴裡連連念叨著:「兒子要帶女朋友回來了,我得收拾乾淨一點才行。」
然後她一次次的去浴室洗澡,整個晚上,母親洗了12次澡,最後她仿佛明白了點什麼,自己坐在沙發上喃喃的說到:「不回來了,不回來了。」
我哭了一次又一次,為母親的苦,我也恨了一次又一次,因為哥哥的狠心。可我卻什麼也做不了,只能每天面對思兒心切的母親感到深深地無奈。
想必這樣的情況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的存在,母親的思念卻換不來孩子的一句問候,只能在無盡的等待裡慢慢老去。
三、給現在當父母的說一些心裡話吧
都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可現實卻並非如此,那麼,作為一名母親,又該如何擺脫這種被親人忽視而產生的無奈感呢?
1.注重孩子的感恩教育
《詩經》中有一句話:「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意思是:「可憐我的父母,養我長大太辛勞。」
可現實中有多少孩子能夠明白這一點呢?他們嫌棄父母不夠優秀,嫌棄他們裝扮的太土,可卻忘了唯獨是這樣的父母從嗷嗷待哺的嬰兒把你養到至今健健康康的成人。
作為父母,應當在平日裡注重對孩子的感恩教育,不要過分的溺愛和嬌縱他們,讓他們懂得父母的不易,懂得每個父母都是偉大的,不存在高低之分。
而「我」的母親,自父親去世後對待孩子百依百順毫無原則,也是助長了孩子的跋扈與不知感恩的性格。
2.無論何時,要對自己好一點
法國詩人呂凱特說:「生命不可能有兩次,但許多人連一次也不善於度過。」
作為一個妻子,作為一名母親,作為一個女人,我們身上肩負了太多的責任,這些沉重的責任壓的我們喘不過氣,有時候甚至忘掉了自己,只知為別人而活。
要知道,無論何時,我們都不要把「自己」給忘了,學會善待自己,才是保障一切美好的開端。
而「我」的母親年輕時便將一切撲在「我」與哥哥身上,忙來忙去最後卻只忙來了親人的疏遠和疾病的折磨。
3.尋求新的精神寄託
有句名言說到:「不管一切如何,你仍然要平靜和愉快。生活就是這樣,我們也就必須這樣對待生活,要勇敢、無畏、含著笑容地——不管一切如何。」
生活有它多姿多彩、各式各樣的一面,我們就是要在這樣的生活中,學會隨機應變,不要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兒女身上。
要知道父母與子女,本就是要慢慢的漸行漸遠的,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多分散到其他地方,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便不會一味地只鑽一個牛角尖了。
而「我」的母親,似乎晚年思念兒子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就連生病遺忘了一切卻依然忘不了兒子何時回家,令人同情的同時,又何嘗不讓人覺得可悲呢。
輕風寄語
我們身為父母的孩子,雖不說終日守在身前盡孝,但也需時時記著遠方的家裡有人每日擔心思念著你,常回家看看吧!因為父母陪伴你的只有一程,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