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芥子園》:文人李漁的維權故事

2020-12-11 澎湃新聞

由趙景揚編劇、張朝作曲、莽也嘉導演的四幕原創歌劇《芥子園》於11月27至29日在北京天橋劇場首演。故事以明末清初的文人李漁為主要人物,從三百年前發生在江南的一場「版權官司」開始講起,講到李漁與紅顏知己的愛情、也演繹在南京、蘇州、杭城等多地周轉和盜印賊與貪官汙吏們的抗爭。

明末清初的一代文人李漁是不折不扣的「暢銷書作家」,他支持出版的《芥子園畫譜》詳細教授中國畫中的一片葉子有多少種畫法、山石怎樣皴染,竹子的風晴雨雪四種狀態如何,因而成為一代代畫家效法的中國畫大綱;李漁寫下的《笠翁對韻》是兒童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此外,他還是戲曲劇本的創作者和戲曲理論的研究者,他的一部《閒情偶寄》是中國古代戲曲觀的全面總結,也是古代文人衣食住行等風雅生活和美學理念的展示,因而被林語堂稱作「中國人生活藝術的袖珍指南」。

有趣的是,李漁還是一位「反盜版專家」。因為他的戲劇作品太暢銷,常有各種盜版作品出現,有些書商甚至直接冠上其雅號「湖上笠翁」胡亂編纂一些書籍謀取利益。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也表達了對這種現象的憤怒:「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即以他人之功冒為己有,食其利而抹煞其名者,此即中山狼之流亞也。」而針對盜版行為,李漁也說:「至於倚富恃強,翻刻湖上笠翁之書者,大海以內,不知凡幾,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當決一死戰。」歌劇《芥子園》演繹的就是歷史上李漁維護自己版權的這樣一場公案:

《芥子園》的第一幕講述了李漁的《閒情偶寄》在坐落於李漁精心打造的名園芥子園的書屋首發,文人雅士社會賢達歡聚一堂,李漁家班獻演《牡丹亭》。就在這樣一派祥和中,李漁老友趙聲伯從蘇州帶來《閒情偶寄》被盜印的消息,飽受盜版之苦的李漁罷宴息演,決定星夜兼程,趕往蘇州維權。李漁的紅顏知己惜別中將達官貴人所贈金釵贈與李漁,補貼姑蘇行維權之需。

第二、三幕中,李漁在蘇州寓居好友餘懷府上,攜贓證去道臺府告狀,道臺府師爺百般阻攔,不讓李漁一行見官,並馬上通知盜印書商賴老闆。百般無奈的李漁得雪兒託夢,其好友杭州府臺是蘇州孫道臺的恩師,不妨求助於他。李漁修書,遣十八驛快馬進杭城。一月餘後,餘懷為安慰苦苦等待杭城消息而一月白了頭的李漁,設菊蟹宴為李漁散心,李漁借酒痛斥貪官汙吏、官商勾結。

杭城好友修書孫道臺,羅師爺只得來餘懷府告知李漁,並要求李漁家班來道臺府獻演。五日後,李漁赴道臺府等候家班,為了維權不得不強顏歡笑地應付場面。羅師爺的宣判偏袒盜印方,李漁怒而離去,趕回金陵。

《芥子園》的改編歌劇中強化了李漁的愛情線索和他與貪官汙吏抗爭的戲劇性。該劇的首輪演出由薛皓垠、王晨、劉桐、陳美潭、賈貝利、桑雲龍等三組演員擔綱。《芥子園》這部戲是編劇趙景揚2008年6月寫成,創作歷時七年,後又數易其稿,至2017年申報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歌劇的項目時已經是第八稿。編劇趙景揚生活在金陵,對於理解李漁有近水樓臺的優勢。指揮家邵恩據介紹,希望《芥子園》成為中國的真正的室內歌劇,因為芥子園的題材到結構都是一部真正的中國化的室內歌劇。

歌劇《芥子園》中添加的古詩詞和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讓其具有歷史韻味;600年的崑曲化為新時代的歌劇,對寒山寺的鐘聲的獨特和聲特性的研究分析也在《芥子園》序曲中有展現。

歌劇的宣敘調一直是中外歌劇作曲家的關注焦點,中國漢語言特有的四聲,具有其他語言所沒有的特性,抑揚頓挫、此起彼伏,一句昆白、韻白就出神入化,作曲張朝在歌劇《芥子園》中沒有採用宣敘調的寫法來搭建敘事結構,而是採用具有崑曲特點的、北方語言特性的韻白來替代宣敘調,由此,全劇沒有採用宣敘調,只採用詠嘆調形式,分別有抒情詠嘆、敘事詠嘆與戲劇詠嘆三種,並由一個充滿內涵的中心主題將全劇統一在一起,也添加了豐富的合唱、重唱、舞蹈與序曲、幕間曲。

歌劇的演繹中,以男主角李漁的極為安靜詠嘆調《我為你卸下戲裝》開場,固定的三連音音型的襯託下,男高音輕輕地歌唱出與紅顏知己喬姬的依依惜別之情。第三首男高音詠嘆調《十八驛快馬連夜送》是主人公李漁一段輝煌的唱段,描述李漁在對修書去杭州求友人幫助時的滿心期待,其中結束的「滿目春光百花開」一句在高音C上結束;一段完整的18分鐘的《但願求得天眼開》是由舞蹈音樂、詠嘆調、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組成。唱詞中,《芥子園》也沒有用大白話,講述愛情時,用「攜手吟詩,並肩觀畫,舉頭望明月,低頭捉雙影」「每日裡我與你共倚香枕,每日裡絲竹諧同頌佳音」。李漁與貪官汙吏舌戰時用「升到卅六重天宮,死落十八層地獄」,這樣的文辭也讓這部歌劇保留了歷史韻味。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芥子園》裡「李漁」唱著歌劇「反盜版」
    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芥子園》劇照。劇組供圖首輪演出中,指揮家陳正哲揮棒中國樂派交響樂團、北京輕騎兵愛樂合唱團以及薛皓垠、劉桐、陳美潭、賈貝利、金武燮、桑雲龍等三組演員為該劇的完美呈現各自填上了精彩一筆。
  • 歌劇《芥子園》:看李漁如何打盜版官司
    事實上,反盜版這事兒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文化奇人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但卻成了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近日,以李漁這段歷史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北京天橋劇場試演數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演出中,觀眾被主人公李漁堅韌執著剛強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同時也被他與女主純真的愛所打動。
  • 歌劇《芥子園》連演五場 講述明末才子李漁「反盜版」的故事
    事實上,這事兒可以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明末清初的江南才子李漁因為有人盜版他的《閒情偶寄》而憤然赴蘇州打官司,雖因官場黑暗官司失敗,卻成了中國歷史上反盜版鬥士的先驅。李漁這段經歷被寫成了歌劇搬上了京城的舞臺,這就是日前在天橋劇場連續上演五場的大型民族抒情歌劇《芥子園》。
  • 歌劇《芥子園》在京首演 李漁版權風波搬上舞臺
    11月27日,國家藝術基金大型舞臺劇項目四幕歌劇《芥子園》在天橋劇場首演。指揮陳正哲執棒中國樂派交響樂團,攜手薛皓垠、王晨等歌唱家,共同演繹一場三百多年前轟動一時的版權風波。《芥子園》由趙景揚擔任編劇,是作曲家張朝的首部歌劇作品。
  • 靈活化用古樂古詩詞 原創歌劇《芥子園》盡顯中國古典韻味
    在江南才子李漁起伏顛沛的一生中,住在南京芥子園的幾年可謂他最熱鬧也是最幸福的時光。在芥子園內,李漁經常以家班演出的方式以戲交友、以戲會友;其經營的芥子園書鋪,刊刻包括自己作品在內的熱銷名作,並注重裝幀設計,在與偽書、劣書的競爭中終於脫穎而出。
  • 唐朝李漁,《笠翁對韻》、《肉蒲團》是他寫的,芥子園是他建的
    李漁的作品遠不止這一部兒童讀物,他的《肉蒲團》讓青年人慾說害羞,他的《閒情偶寄》讓中老年人愛不釋手,他還寫了十餘部戲曲,間接促成了《芥子園畫譜》的出版,他還是我國古代最早重視版權的文人……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又有著怎樣的一生呢?
  • 李漁是生活的大玩家,更是多藝的天才
    但是「市場」是誠實的,他的《笠翁十種曲》一經問世,便洛陽紙貴,搶購一空, 並被當時的戲劇界推為「所制詞曲,為本朝(清朝)第一」。 他所著的戲曲,流傳下來的有《奈何天》《比目魚》《蜃中樓》《美人香》《風箏誤》《慎騖交》《凰求鳳》《巧團圓》《意中緣》《玉搔頭》(以上十種合刻稱《笠翁十種曲》)《萬年歡》《偷甲記》《四元記》《雙錘記》《魚籃記》《萬全記》《十錯記》《補大記》及《雙瑞記》等19種。其中,演出最多的是《風箏誤》一劇。
  • 古代文人如何賺錢?看一看文人李漁的商業思路
    接著,在故事構想與情節的設置上,李漁所追求的是:「不效美婦一顰 , 不拾名流一唾 , 當世耳目 , 為我一新 」在構想方面,別人寫美女配美男,而李漁卻寫三個美女配一個醜男,而在情節設置上,更是一波三折,比如他的《十二樓》中的《生我樓》,在這部小說中,有四大巧合,巧合一是買父得親父;
  • 李漁和明末清初的閱讀革命
    李漁只能靠賣賦餬口,將滿腹才華濃縮到文字裡,拿到書市中售賣。在當時特殊的歷史背景下,許多文人開始拋下成見,投身到純粹商業化的出版活動中,而李漁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代表著這個時代的閱讀口味,也悄悄引領著這場暗流湧動的閱讀革命。公元1669 年初夏,即清康熙八年,金陵芥子園落成。
  • 李漁:有現代觀念的古代文人
    《芥子園畫譜》內頁李漁雕像蘭溪李漁文化公園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劇家李漁有著坎坷的人生境遇。知府大人讀過李漁的不少書,聽說他的書被搶,非常重視,趕緊立案,天天派大批衙丁到市場上去查找,看有誰在賣這本新書。與此同時,李漁開始正式印刷這本書,並把印刷這本書的正規書商名單交給南京府衙,避免衙門誤抓他們。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一個很有趣的局面:一邊是衙門在市場上到處查找有沒有人賣那些被搶的書;一邊是正規書商們從李漁手上拿書投向市場。
  • 薛冰:從周處臺到芥子園
    ——薛冰從周處臺到芥子園文 | 薛冰來源 | 《名家筆下的南京》總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註:本文寫於1988年),還在讀小學的我,就聽老師講過「周處除三害」的故事。大約是怕我們仿效周處的劣跡吧,說到他小時候如何攪擾鄉裡。
  • 李小白與李漁
    尋根問祖一、笑對人生李漁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位通過市場和社會來體現自身能力和存在價值的文人才士,是古代文人中最早經商的成功典型。為了追求藝術,追求自由和生活上的享受,李漁無論是在科舉失意之時,或是在「賣文字」迢迢江湖路上處於曲折落魄、遭人白眼、受盡冷遇、被人非議的情況下,他矢志不移,孜孜追求,並用知足常樂的心態,使自己能笑對社會、笑對人生,輕鬆自如地生活、周旋在官場與戲場、文人與女人之間,而這些,在很大程度上成其事業上的成功與目標的實現。
  • 真跡書畫:中國畫最早教科書——「芥子園」走過的風雨三百年!
    「芥子園」是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李漁所建園林的名字,也是李漁所開書鋪的名字。更重要的,它是李漁倡編的一套畫譜的名字。1679年成書的《芥子園畫傳》,是「中國畫最早教科書」。當人們談「芥子園」時,可以談及眾多近世文人與畫家。
  • 戲劇之王—李漁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其中,李漁提出了「結構第一」的命題,把故事結構放在首位,依次為「詞採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廣泛地論述了戲曲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其中對結構、語言、題材等論述尤為精闢。而後面五部則涉及養生之道、園林建築、花鳥蟲魚等。
  • 李漁情色小說多 反盜版反出百年老店
    其中,李漁提出了「結構第一」的命題,把故事結構放在首位,依次為「詞採第二」,「音律第三」,「賓白第四」,「科諢第五」,「格局第六」,全面廣泛地論述了戲曲創作中的諸多問題,其中對結構、語言、題材等論述尤為精闢。而後面五部則涉及養生之道、園林建築、花鳥蟲魚等。
  • 「芥子園」復建選址擬緊鄰中華門
    現在,作為芥子園遺址所在地——中華門內老虎頭一帶,已是高樓林立,芥子園早已毫無蹤跡可尋。  浙江有個「克隆」芥子園  「芥子園」之所以出名,除了園林藝術上的成就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李漁在金陵期間靠刻書賣文為生計,他開辦了一家書肆,店名就叫「芥子園」。李漁女婿沈心友請畫家王概等編的《芥子園畫譜》,流傳甚廣。
  • 戲說李漁:生活即藝術,無限熱愛在心中的「生活家」!
    李漁在古代文人中是比較特殊的,兼具文人和商人雙重身份,他在文壇悠走,又精於生活之道。縱觀其一生七十載,以1644年明清易代為界,前半生在明,後半生在清,時代更替中也曾跌宕流離,他經歷過科舉落榜的沮喪,也有過家國不復的絕望,他有報國無門的困頓,也有清貧無為的惆悵。
  • 南京老門東芥子園(上)
    南京老門東內藏著一個小巧精緻的園子——「芥子園」。芥子園是清初名士李漁的居宅別墅。李漁被後人稱之為文學家、戲曲家、園林建築設計師,是休閒文化的先驅者,有《憐香伴》《風箏誤》等傳世著作。芥子園因佔地不足三畝,形狀微小,如同「芥子」,遂以「芥子」冠名,經主人精心設計和安排下,達到「壺中天地」的意境,成為中國經典園林之一。李漁(1611-1680),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江蘇如皋。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入清後,無意仕進,從事著述和指導戲劇演出。
  • 石印《芥子園畫譜》有一定收藏價值
    字典(增篆)》《改良新增繪圖幼學瓊林》《家寶八集》《芥子園畫譜》,除《芥子園畫譜》外,其他不太清楚出版年份、出版社等,麻煩相關權威人士鑑定,是否具有收藏價值。    《家寶八集》    點評:收於清朝人黃丕烈所著的《蕘圃藏書題識》中,中華書局2006年出版其影印本,一般的圖書館均可借閱。
  • 清代金陵名園「芥子園」將重現老城南
    基礎性建設展開,最快年底可樣貌初現(記者 韋銘)被稱為金陵名園扛鼎之作的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美學家李漁的家宅式園林芥子園,最快有望在今年底舊貌初現老城南,地址在現三條營蔣百萬故居西側,與專家們考證的原址江寧路西側老虎頭5號相差約300米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