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創業的同時,也想為其他創業者提供幫助。——黃謙邦
惠州擁有一些創業優勢,如資金成本和政策機遇。——彭家健
惠州這座城市不斷增值,在這裡創業信心越來越大。——何禹霏
7個香港人1個是惠州籍
惠州與香港同飲一江水,親如一家人。同處大灣區,惠州與香港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經濟相融。香港總人口700多萬,而旅居香港的惠州籍鄉親達100多萬人,也就是說,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是惠州籍。
今年7月,新的全國鐵路列車運行圖正式實施,惠州直達香港的高鐵列車增至6趟,惠州南至香港西九龍通勤時間僅1小時,惠州與香港的聯通性進一步加強。
由於地緣接近、人文相親,加上交通聯繫越來越方便,港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扎堆落戶惠州。根據惠州市統計局的數據,去年惠州與香港的經貿合作創歷史新高:惠州平均每天籤約5宗港資項目、平均每天新增2家港資企業、平均每天實際利用港商投資1200萬元。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末,惠州全市工商登記外商企業實有7945家(不含分支機構等)。其中,香港企業5609家,首次超過5000家,比2017年末的4885家增加724家,平均每天新增2家,創下歷史紀錄。
去年,惠州共籤訂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合同2006宗,其中簽訂港資項目合同1914宗,佔比高達95.41%,大增228.87%,平均每天籤約超過5宗。去年,惠州實際利用外資63.49億元。其中實際利用港資達43.82億元,平均每天超過1200萬元,增長36.7%,佔所有外資的比重接近七成,達69.02%。
更多香港年輕人來惠州創業生活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提出,支持港澳青年融入國家、參與國家建設。完善有利於港澳居民特別是內地學校畢業的港澳學生在珠三角九市就業生活的政策措施,擴寬港澳居民就業創業空間。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積極推進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等港澳青年創業就業基地建設。
「早在2013年,我們就開始籌劃建設惠州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的籌建者、香港東區各界協會會長、寶星集團(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長朱浴龍說。2016年6月30日,港澳青年創業基地落戶匯港城籤約儀式在香港舉行。當時現場打出的口號就是「來惠州大有作為,與香港共同成長」。
談到建立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的初衷,上世紀90年代就來內地投資的朱浴龍說:「香港青年對祖國內地了解不多,但香港地方小,資源有限,發展空間不大,內地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我就想為港澳青年創新創業提供一個發展平臺。」朱浴龍說,目前,仲愷港澳青年創業基地正在裝修中。基地按香港的設計來建設住宅、寫字樓和商業街,就是希望將來香港青年來這裡創業,他的工作生活環境跟在香港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很快可以適應這裡。
如今,有更多的香港年輕人來到惠州,在這裡創業生活,他們有投資千萬元建惠州首個港資孵化器的黃謙邦,有辭去警職在惠開4家健身所推廣健身理念的前香港「陀槍師姐」何禹霏,有將樂器行業網際網路化讓音樂藝術普及更多兒童的彭家健。在惠州,他們不僅事業開花結果,他們也成了這裡的新客家人。
A
31歲港商二代投資千萬 建惠州首個港資孵化器
在仲愷高新區惠環輕軌站旁邊,兩棟極具現代感的樓房矗立在一群老舊廠房中間,它就是今年3月份開園的天域孵化器,也是惠州首個港資孵化器,由從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回來的香港青年黃謙邦投資千萬打造運營,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集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融資、創業孵化於一體的創業服務平臺。
黃謙邦是港商二代,父親20多年前就在惠州投資,作為年輕一代,黃謙邦更看好內地未來發展前景,天域孵化器也是他本人首個創業項目,「我自己在創業的同時,也想為其他創業者提供幫助。」
將打造為一流新型創業孵化器
3月8日,惠州市首個港資民營孵化器——天域孵化器開園。天域孵化器由港資企業惠州市天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投資運營,位於仲愷高新區惠環街道斜下外貿工業區內,離仲愷大道和莞惠城軌惠環站僅幾十米距離。
該孵化器由舊廠房改造而成,佔地38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0平方米,包括一棟辦公服務區和一棟配套高級公寓,為創業者和企業提供集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創業融資、創業孵化於一體的創業服務平臺。目前,該孵化器已經有十幾家企業和創業者入駐,包括人工智慧、檢驗測試、移動新能源等項目。
「天域將依託省市產業優勢,發揮仲愷高新區科技創業服務體系作用,努力打造為立足惠州、面向廣東、輻射全國、聯動國際的一流新型創業孵化器。」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的港籍青年、惠州市天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黃謙邦介紹,天域孵化器是仲愷高新區加速器成員單位,包含仲愷高新區天域眾創空間,致力於打造仲愷高新區「科技地產」、「科技服務」和「科技金融」三大運作平臺,將整合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資源,引入更多來自歐洲、香港的導師資源,助力入駐項目(團隊)與孵化器的共同成長,成為孵化器專業品牌運營商。
仲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區科創局局長劉勇輝介紹,最新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支持港澳青年和中小微企業在內地發展,將符合條件的港澳創業者納入當地創業補貼扶持範圍,作為首家港資孵化器,天域孵化器相信能為仲愷高新區「雙創」工作提供更加多樣、更加多元的創新要素。
親自設計孵化器內外觀
從惠環城軌站北出口與大榮購物廣場之間的一條巷子進去幾十米,就看見兩棟外牆裝飾著紅黃藍等垂直大線條的樓房,在一群老廠房中間讓人感到耳目一新,這就是天域孵化器,整個設計非常具有現代感。
「這棟樓是我自己親自設計改造的,因為我學的就是土木工程。」黃謙邦告訴記者,他當時就想著要簡單風格,讓人能夠感受年輕活力,所以選擇了紅、黃、藍等幾種色調,一樓外牆的欄杆都刷成了藍色,意味著青出於藍。「有人說遠看著這裡像幼兒園,但我覺得很耐看啊。」黃謙邦笑著說。
在孵化器辦公樓一樓,已經入駐廣東省惠州市質量計量監督檢測所仲愷工作站和廣東省質量監督汽車鋰動力電池檢驗站(惠州),二樓正待裝修,一家廣州公司正在洽談中,三樓已經入駐三家公司,四樓是眾創空間,白色的辦公檯面,青色的椅子,錯落有致地擺放在大廳中間,創客們自帶電腦就可以來這辦公,旁邊有吧檯、休息室、健身室等,水電都是免費的。五樓和六樓也都有公司入駐。
旁邊的公寓樓也修葺一新,數十個房間大小不同,配齊了家具家電,一樓正在裝修,準備改造成餐廳,方便入駐孵化器的創業者們就餐。
將老廠房改造成孵化器
雖然今年才31歲,但黃謙邦可以算是「老惠州人」。他父親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來到內地投資創業了,當時在惠環建了一個皮革廠,小時候的黃謙邦節假日都會從香港過來玩,那時候感覺這裡人很多很熱鬧。
後來家裡工廠轉型,廠房用不了那麼多,看到惠州及仲愷政府鼓勵社會建設科技孵化器,從英國留學回來的黃謙邦經過多方考察和調研,萌發了利用老廠房做孵化器的想法。從2016年底進行規劃改造,經過兩年的裝修,利用原來的皮革廠和員工宿舍改建的天域孵化器及配套住宿公寓在2019年3月誕生了。「當時想法就是重現當年工廠的光輝,找回童年的記憶。」對於用老廠改建孵化器這一舉措,黃謙邦也是希望這個滿滿童年記憶的地方能重新煥發新生。
目前孵化器入駐的項目團隊有十多家,集中於人工智慧、移動新能源等領域,「他們來孵化器創業,其實我做孵化器也是創業,所以我很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他們有什麼問題,我們就馬上幫他們解決。」黃謙邦說,他們建了一個微信群,把他們管理人員和所有入駐項目都拉了進來,方便大家溝通,同時也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入駐項目之間互相熟悉,看相互之間有什麼需要合作的。
喜歡惠州西湖和農家菜
前幾天,國家發布了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引起了各方的關注,黃謙邦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大利好,包括粵港澳大灣區的布局,他對國家未來發展很有信心。深圳向前發展,就是惠州未來發展的樣板,也可以複製到其他城市。
黃謙邦說,他很喜歡惠州,喜歡西湖邊的小吃街,喜歡晚飯後在西湖漫步,這種感覺你沒有到現場來是說不出來的。他認為惠州的農家菜也很不錯,他也加入了一些行業協會,認識了更多的朋友,比如孵化器行業協會,他們會經常和同行在一起交流,看看別人是怎麼運營的,如果有好的項目他們也會互相推薦,自己這裡因面積等條件原因不適合的,會推薦給別的孵化器。
「我現在就邀請一些香港朋友來惠州這邊發展,現在天域孵化器有兩個做人工智慧和金融投資的香港朋友在這裡設了點。」黃謙邦說,創業做孵化器投資的是未來,他覺得惠州及仲愷很有發展的潛質,現在港澳青年來到惠州創業的不是很多,希望在他的帶動下能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來到仲愷,來到惠州創業生活。
B
香港前「陀槍師姐」 在惠開4家健身會所 推廣健身理念
香港影視劇中的「陀槍師姐」英姿颯爽,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何禹霏就是這樣一個陽光、很酷的女孩。8歲到香港上學,2003年考進香港警署當了10年「陀槍師姐」,2016年在惠州投身健康運動事業,如今已開4家健身會所及1家瑜伽會所……37歲的何禹霏擁有比常人更精彩的人生。因為對運動的熱愛和專業,近年來更被斯巴達勇士賽邀請作品牌大使,她說要帶動更多惠州人運動起來。
曾是香港前線女警
8歲那年,何禹霏被父母送到香港上學。「受TVB影響,從小就喜歡香港的阿SIR,特別覺得女警又酷又帥,畢業後就想追逐夢想成為一名女警察。」2003年,她在香港大學畢業後,如願考進了香港警署。她在香港警隊的精英隊伍裡幹了10年,是香港警隊歷史上少有的前線女警。曾任要員組女保鏢、重案組女警、緝毒組幹警、機動組成員、失蹤組探員,每天過著緊張高壓的日子,在危險一線衝鋒陷陣。
這10年,何禹霏有很多故事,獲獎無數,有些案件她已經記不得了,但一塊香港市民送給她刻著「破案神速」的小牌匾,她保存至今,這是她為警10年最好的獎勵。
每當回憶過去,警隊精彩的十年讓她收益頗豐。「這10年基本和男生呆在一塊,性格也變得更隨意勇敢,處事更簡單利落。這對我日後創業也有一定好處,沒那麼計較。另外,在警隊當過體能教練,懂得怎麼去訓練人,對運動認知比較深刻。」
為孝心回惠州發展
何禹霏的父親於1992年創辦了港旅(惠州)冷氣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惠州港資公司。因父母年事已高,2013年何禹霏辭職離開警隊,回到惠州接管父親生意,擔任港旅(惠州)冷氣工程有限公司經理一職。她一邊工作一邊結交新朋友,學習相關工程行業知識。
在惠州生活,何禹霏被舒適慢節奏的生活絆住了腳步。她坦言,對於習慣香港快節奏生活的她來說,並不習慣這樣的生活。另外,公司工程具挑戰性,不屬於她感興趣的領域。閒暇的時候,她便想到健身房鍛鍊身體。而從小就愛鍛鍊的何禹霏,對健身房的專業性要求特別高,她發現惠州市場沒有符合自己要求的健身房後,決定轉型投身到健身事業當中。
於是,何禹霏說服了父親,讓弟弟接手家裡生意,她選擇自行創業,創辦健身會所,希望自己喜歡的健身私教行業,能給惠州人的健身多一種選擇。
在惠開4家健身會所
「創業肯定會遇到困難,但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找準自己擅長的領域,用心專注去做即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健身教練,何禹霏到香港、加拿大等地學習,考取了多項健身資格證。隨後,她將惠州所有健身場館跑了個遍,調查市場,了解所需。2016年3月,何禹霏的第一家健身會所開業,是惠州首家針對中高端人群的私教健身會所。
為了做好這份健康運動事業,何禹霏變得和當警察時一樣忙。她做事追求完美,一方面她對教練高要求,錄取的都是素質高、專業度高、服務意識強的教練;另一方面她對客戶高要求,力求客戶在此能完成健身目標,幫助其去除惰性,管理身材。「健身教練會根據不同身型不同目標定製不同計劃,培養客戶運動習慣,提供其最專業的運動知識,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惠州這座城市不斷增值,在這裡創業信心越來越大」,惠州運動氛圍最近5年有質的飛躍。何禹霏明顯感受到這裡的變化。通過不斷的努力與奮鬥,如今何禹霏已在惠州開了4家健身會所及1家瑜伽會所。因為對運動的熱愛和專業,近年來更被斯巴達勇士賽邀請作品牌大使,她說要帶動更多惠州人運動起來!「我還計劃邀請國外、外地具有專業領域的人士來惠州指導,提供更多專業的講座,灌輸給惠州人,讓大家享受運動魅力之餘,避免受傷,提升運動知識,能更好地體驗運動樂趣!」
除了關注健身事業,她還有很多個「身份」:惠城區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副會長、惠州社團聯合總會常務理事、惠州市僑界青年聯合會常務副會長、惠城區政協委員、惠城區法院人民陪審員等。
C
將樂器行業網際網路化 讓音樂藝術 普及更多兒童
彭家健,1985年出生於香港,2011年來惠發展,目前定居惠州。發現了惠州樂器行業的市場空缺,他結緣樂器而踏上了一條不尋常的人生路。他來到惠州參與了家族創辦的東藝琴行,在這家樂器培訓機構努力學習讓自己成長為山葉鋼琴技師。他在培訓機構開設了樂器銷售平臺,與其合作的琴行、學校、幼兒園等僅在惠州就已過百家。另外,還與朋友合股創建了一家品牌設計公司。34歲的他,希望通過線上樂器平臺和支付寶信用賦能,將樂器行業網際網路化,降低使用樂器門檻,讓音樂藝術普及更多兒童。
努力成為山葉鋼琴技師
家族在惠州從事藝術領域已有20年、網際網路產業迅速發展、創業機會多……這些因素吸引著彭家健回惠州創業。大學畢業後在香港做管理工作的他,下定決心於2011年回惠州發展。最初幾年,他都待在家族創辦的惠州東藝琴行,努力學習樂器相關理論知識,並讓自己成長為山葉鋼琴技師。
對比香港創業條件,彭家健坦言,惠州擁有一些創業優勢,如資金成本和政策機遇。鋼琴藝術培訓在香港已經非常成熟,很難切入且新增需求沒有持續高增長。但惠州這樣的內地城市不一樣,二孩政策會使這種培訓進一步吃香。他在培訓機構開設了樂器銷售平臺,目前,與其合作的琴行、學校、幼兒園等僅在惠州就已過百家。2018年,他又與朋友一起開了摩亞品牌設計公司。這家公司擁有專業設計、小程序編程、營運團隊等人員10多人。
引進芝麻信用免押租賃
容易接受新事物,加上嗅覺靈敏,使得彭家健在網際網路產業中也抓到了新機遇。
在他看來,樂器行業是一個專業門檻特別高的行業,也是一個網際網路參與度比較低的行業。首先,樂器屬於「手感與聽覺」的綜合產品,無法單純從線上獲得完全的認知;其次,大部分人接觸樂器都是從音樂老師開始,屬於一個小眾服務領域。能否獲得流量,平臺的切入點就必須非常精準。如何將移動網際網路思維貫穿在傳統的樂器培訓中,大力發展線上樂器平臺?這就是彭家健近年來努力奮鬥的方向。
目前國內僅僅鋼琴一項的樂器年銷售額就達到50億元,而樂器的租賃服務市場規模就達到百億以上規模,隨著每年接近30%的年樂器銷售增長率,租賃服務有著非常可觀的盈利增長點,通過線上平臺的解決流量及效率,獲取長期而穩定的服務費用,並隨著市場的增加不斷提高營收。正是看準了這點,彭家健通過與平臺合作,打通與支付寶的聯繫,為惠州樂器行業引進了芝麻信用免押租賃的板塊,將樂器行業網際網路化推進了一大步。
降低學習使用樂器的門檻
「中國家庭總體學習樂器比例還不到3%,美國(歐洲)每百戶家庭的樂器佔有率是30%,中國音樂藝術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彭家健坦言,他寄望於通過線上平臺的效率,支付寶給予的信用賦能,希望幫助所有「琴童」降低學習和使用樂器的門檻,將音樂藝術普及化。
現在移動網際網路非常便利,同時社會開始進入「信用」時代,彭家健建議每個家庭儘量給予兒童一個學習樂器的機會。若覺得費用門檻高的家庭可以使用支付寶的免押金租賃,真正把樂器藝術普及化,讓更多學童都能獲得機會都能有所提高。
統籌:南都記者 楊振華 採寫:南都記者 黎秀敏 楊振華 實習生 葉群 攝影:南都記者 田飛 實習生 王詩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