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一個生物體生命歷程的終結,有人說世界上最公平的事情就是死亡,因為沒有人可以逃脫這一最終結局,有人還說既然都要死亡,那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都是對於死亡的哲學思問。本文討論的問題,並不是這些哲學上的問題,而是死亡的生物學含義。對於死亡的標準,古代與現代是不同的,古代人判定人是否死亡,是根據脈象,無脈象那就是死亡了,而現代對於死亡的判定有一系列的標準,請聽我下文分析:
死亡的判定
如何來判定生物體是否死亡了,一直以來,醫學上把心肺功能不可逆的停止作為判定是否死亡的依據。但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心肺復甦技術的進步,發現以單一標準來判定生物體的死亡並不非常嚴謹。
這種以「心死」為標準的判定逐漸被以「腦死」為標準的判定所取代,腦死亡的判定標準最早出現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當時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首先制定了腦死亡的標準。
自主呼吸停止;
深度昏迷,腦電圖是直線,並對外界任何刺激無反應,持續半小時;
瞳孔放大、腦幹功能全部喪失、光反射消失,持續12個小時以上。
這一標準逐漸被世界各國接受,並予以完善,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是以腦死亡為判定死亡的依據,只是標準的內容稍有不同罷了。腦死亡代表著全腦功能的喪失,並不是部分,要排除一些假腦死亡的情況,因此對於腦死亡的定義是:全腦包括腦幹功能的喪失的不可逆狀態。
所以說,當一個人被臨床診斷為自主呼吸喪失、腦幹功能全部喪失、深度昏迷,且都為不可逆狀態時,這個人也就被宣告了死亡。
腦死亡即代表著失去了意識,那麼個體就沒有任何感受、任何知覺了,說到這裡算是回答了問題了嗎?好像並沒有,題目是問在死亡的一瞬間,這個一瞬間代表的可能是瀕臨死亡時候的狀態。
由於瀕臨死亡時候的狀態,腦部功能並沒有完全喪失,生物個體還保留著潛在的意識,不少有過瀕臨死亡經歷的當事人多有描述道:瀕臨死亡時候的狀態是極其寧靜祥和的,還有部分人看到往事的一幕幕在眼前回放,還有一部分人可以看到一條隧道,隧道的盡頭充滿著光亮,有的人還描述說可以見到已故的親人們等等。
對於這一些現象來說,在科學上是都有解釋的。由於瀕臨死亡時候的身體狀態非常糟糕,腦部的意識也極其模糊,所以腦部功能是有損害的,這多會出現一些幻覺,大家都知道,幻覺這個東西,它所出現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什麼內容都有可能在幻覺中出現,所以那些瀕死體驗者描述的狀態並不為怪。
至於一部分瀕死體驗者說感受到獨特的寧靜與祥和,這可能與機體釋放的一些特異物質有關,比如內啡肽。
總結:人在死亡的一瞬間,如果是診斷為腦死亡的一瞬間,則失去了所有的意識,沒有任何知覺,被宣告為腦死亡,個體就是真正的死亡了。如果是瀕臨死亡的話,由於還有模糊的潛在的意識,在這個短暫的過程裡,如果意識稍微有些清晰的話,是有可能知道自己即將走向死亡的,但這時已經不會再害怕了,反而還會表現出積極面對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