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義門陳氏家族」加入陳氏大家庭!
廣東五華陳氏宗祠別致的風水景觀
天柱山下陳氏宗祠別致的風水景觀
廣東之行,我與廣州楊公風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中貴、珠海風水名師姚成林、著名興寧羅家通書傳承人羅錦炎等人來到梅州五華縣棉洋鎮。 棉洋鎮地處五華縣的南端,與揭陽市的揭西縣相鄰,轄區總面積達254平方公裡,人口有八萬多人,離五華縣城45公裡。現在 棉洋通高速公路了,出行更方便啦!
這也是曾中貴的出生地。他對生養他的這片土地飽含深情,說,五華地靈人傑,奇山秀水間如珍珠般呈現著不少地風水名地,是研究風水的好教材!
我們先考察了陳氏宗祠。陳氏宗祠之所以引起我們的深厚興趣,一是陳氏宗族遍布全縣16個鎮,據2011年8月統計,全縣有21個支系,12萬8千多人,佔全縣總人口9.7%。二是陳氏宗祠所處的位置有風水的講究。它處於一封閉長形小盆地中,所倚之龍脈就是棉洋最有名的天柱山。天柱山是棉洋的象徵;是五華縣的名山,主峰海拔590多米,巍峨險峻。 曾中貴說,登上山頂,往下看就是棉洋鎮的圩鎮全貌,盡收眼底,山水之間點綴民宅和道路,如同一幅寧靜而悠閒的田園生活畫卷。
民宅或祠堂靠山面水而建,這是中國風水常識,為大眾所熟悉。若催丁催官,則倚之龍脈必須雄健飽滿,靈動有神。賴布衣的《催官篇》就是為夢想步入達官貴人階層人群服務的風水術,其要訣也是通過撥砂催官。從此讓中國風水術罩上了一層功利色彩,也讓無數夢想催官者為之傾倒競折腰!
五華陳氏宗祠選址正是以天柱山為用神,視為催丁催貴的「龍脈」。我們由遠向近看天柱山,整個山形宛似猛虎臥地,而尾巴則彎回捲曲。而明朝開國功臣陳秀甫的祠堂恰在「猛虎」的尾巴上。見有人來訪,陳氏宗祠的管理人員前來接待我們,他說,你看右側護砂蜿延內彎,我們的宗祠就是咬住老虎尾巴而建。
入祠,先入牌坊,抬看就看見由明朝皇帝朱元璋親筆寫的「皇恩寵錫」四字牌匾。這正是陳氏宗祠的貴氣所在。據《五華縣誌》記載, 1367年十月,朱元璋特令湯和為徵南將軍,陳秀甫隨軍徵戰福建、廣東等地,並因解運公糧有功,被朱元璋封為光祿大夫,還賜建了「皇恩寵錫」牌坊。
風水學上把點穴視為最難的活兒,這是風水師以大地平臺,剪裁山水的神來之筆,也是點睛之筆。老百姓視點中穴位,為生龍口。檢驗風水師的功夫就看所點穴位有無奇異之生氣表現,如五色暈之類外觀呈現。
讓陳氏宗祠管理人員津津樂道的是,祠堂內神位之下未用地磚鋪,乃因生龍口不能重壓。據說頭天晚上若挖土一筐,翌日早晨其坑又升滿土。這就是一種被當地人稱作的「神土」。我們跟隨他走到神臺後面,彎腰看到一處圈圓形的土,帶黃色。據他說,這種「神土」出自一個生龍口,今天你取走一些土,明晨洞口又冒上新土齊平。陳秀甫的後裔來祭拜,幾乎人人都要在穴裡抓一把神土,取其「源源不盡」之意,拿回家去供奉。 有好事者把這層土用力夯實,但第二天,它又變鬆散了。當地群眾對這種「今天夯實,明日鬆散」的現象百思不得其解,將其名為「神土」。
「我看當年陳家祠建在這裡,而神臺下面是宗祠之穴,有這『神土』,說明此處正是生龍口!」同行有人這樣評價道。
經測,陳氏宗祠坐山庚申之小空,但重修祠門為庚兼酉。牌坊氣派,坤兼申小空線。
其祠右側白虎方為天柱山下伸一支脈,如虎下山,巽方飽滿秀麗,有筆架之態,但朝應峰太近,祠為三進,天井放水出甲口。
原祠前有一水塘,塘下有泉眼。可惜現填為草坪。
據說,此祠出過國民黨上將,原國家農業部部長陳耀邦等黨政耍員和教授。2012年11月19日至20日,國家農業部原部長陳耀邦,攜其夫人萬崇翠,專程從北京到五華尋根省親。他深情地說,研究先祖歷史,目的是了解民族傳統,弘揚祖德,建設和諧社會。
依據陳家祠的風水形勢,我斷該祠丁貴兩全,但長房和二房好,三房差,且丁少。此斷語被陳氏後裔所認可。
風水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隨時空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吉兇也隨之發生!所以,世人不要執著於一個祖地風水或宗祠風水,也要不斷開拓人生的新風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