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古人很早就知道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道理,很多詩人甚至根據這個現象寫了很多詩篇,最著名的就是蘇軾,在他的《水調歌頭》裡面就有高處不勝寒的詩篇,白居易也在他的《大林寺桃花》中寫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盛開。
為什麼山寺桃花開得那麼晚?因為山上高啊,高就意味著溫度低,挑花自然開得晚。事實上,如果你居住在山區,很容易就會發現,河邊的水果永遠最早成熟,而山上的往往都是最晚,這些都是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事實,我們也習慣了。
但是,認真思考,你就會覺得奇怪,海拔越高,意味著離太陽越近,儘管近不了多少,但怎麼說也不應該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才對,至少應該是低海拔和高海拔的溫度差不多。但是為什麼低海拔的溫度反而比高海拔的溫度更高呢?是什麼導致的?有什麼科學原理?
有人猜想,高海拔和低海拔最大的差距就是大氣壓,溫度是不是與氣壓有關呢?然後他們聯繫實踐,發現在給輪胎打氣時,輪胎會越來越熱,於是他們如獲至寶,認為抓住了關鍵,於是斷言,氣壓高的地方溫度低,這就是海拔越高溫度越低的原理。但事實上是如此嗎?其實高處熱的時候也很熱的,有句俗語是這樣的,早穿棉,午穿紗,挨著火爐吃西瓜,從裡面我們可以看出,海拔高的地方也可以很熱,這貌似和氣壓越高溫度越低相違背了。
事實上,高處不勝寒另有原因,不是簡簡單單的氣壓關係。我們知道,陽光直接照射地球的時候,大氣會擋住部分陽光,而海拔高的地方空氣稀薄,所以得到的陽光自然就最多,因此在這種時候海拔高的地方往往就更熱。但地球不光接受太陽光,還會輻射能量出去,在海拔高的地方,由於空氣稀薄,自然不可能阻擋多少能量,但在海拔低的地方,氣體密度大,自然就能吸收更多的地球輻射能量。這也就是海拔低的地方溫度高,而海拔高的地方總是溫差大的原因,但這不是唯一的原因,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溫室效應,你沒有看錯,我們都知道溫室效應的可怕,而地球溫室效應的主要氣體是二氧化碳和甲烷,二氧化碳的相對分子質量比氮氣的大,所以二氧化碳在地勢低的地方含量比較多,再看甲烷,雖然它相對分子質量小,但它產生的環境非常特殊,所以也是低洼的地方比較多。除了溫室氣體本身的原因,還有就是地勢低的地方,人類和動物往往會更多,而二氧化碳的主要來源是呼吸作用和燃燒等,因此,人和動物越多就意味著二氧化碳越多,溫度也就越高。
所以,高處不勝寒的科學原理就是高處的溫室氣體往往比較少,但也有例外,比如臭氧層,因為臭氧的關係,儘管海拔夠高,但溫度一樣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