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5月19日,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報告:《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
這本是一篇學術性質比較濃的文章,但一經翻譯後,很多人發現了亮點。
根據這邊報告研究顯示,如果按購買力平價(PPP)方法計算,2017年中國的GDP是19.6萬億美元,超過了當年美國的19.5萬億美元,居世界第一!
怎麼樣,結論是不是很勁爆?
三年前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了!
這裡解釋一下何為PPP:
它是不同國家貨物和服務的綜合價格比率,是指一國購買基準國等量貨物和服務所需要的本幣數量,解決了各經濟體之間的價格水平差異問題,並儘可能克服匯率法大幅波動的影響。
舉個例子吧。
比如一個漢堡在中國買6元,在美國賣1.5美元,那麼在PPP法計算下,兩國的匯率應該是6:1.5=4:1。
但現實的匯率是多少呢?
7.1:1。
02
PPP法最大的好處就是解決了各經濟體之間的價格水平差異和匯率中人為操縱因素。
但這一方法也有很多弊端。
還是以漢堡為例,在中國喜歡吃漢堡的人很少,但在美國喜歡吃的人很多,這就導致本身對於漢堡的需求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物品在各國價格的均一性本身就是有矛盾的。
另外生產出來的漢堡如果沒有賣掉那麼對於經濟總量而言是沒有意義的,但卻已經被算了進去。
所以PPP法下的GDP總量一定會比匯率法下的要高。
按PPP法計算,2017年,全球176個ICP參與經濟體的GDP總量為119.5萬億美元,比匯率法總量79.7萬億美元高出50.0%。
根據計算,2017年GDP總量最高的十大經濟體分別為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德國、俄羅斯、英國、巴西、法國和印度尼西亞。
而匯率法下的排名是什麼呢?
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印度、巴西、義大利、加拿大。
03
PPP法和其他經濟學統計方法一樣,有自身存在的弊端和問題。
世界銀行之所以採用這個方法主要是這一方法對於研究世界各地實際生活水平很有幫助,藉此監測全球貧困狀況。
固然這一方法下,我國的排名上去了,但這不應該是我們關注的重點。
而是利用這一方法觀察我國與他國之間的差距,國內各地區之間的差距,針對性地找到解決辦法。
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