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夏至三庚數頭伏」,16日入伏,今年啥時候最熱,哪天出伏?
這幾天南方的降雨也陸續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炎炎烈日了。降雨一停,太陽出來了,酷熱天也就開始了。目前正處於小暑節氣,馬上就要迎來大暑了,而老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六月天的燒烤模式就要拉開序幕了。其實在這周四,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入伏了。為何說今年有兩個「中伏」呢?啥時候最熱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很多人都知道三伏天,但是卻不明白「伏」到底是啥意思。關於伏天的說法,在秦漢時期就已經盛行了,其中伏就是「藏伏」的意思,表示的是陰氣受到陽氣而被迫藏伏了。一年中有三個伏,分別是頭伏、中伏和末伏,這也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在國外三伏天也叫「dog day」,而網友卻戲稱「熱成狗的日子」,還是很形象的。
每年入伏的時間並不是統一的,中伏的長短也不盡相同,具體何時入伏要查閱曆書。不過民間有著「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意思是夏至節氣以後,依照幹、支紀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就是頭伏(初伏)第一天,第四個庚日就進入中伏,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末伏的首日。
其中的「庚日」是十天幹中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七個字,因為庚日是每十天重複一次的,因此頭伏和末伏都是10天,而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
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有5個庚日則為20天,也就是常說的兩個中伏。在今年夏至和立秋之間就有5個庚日,因此就有兩個中伏,從7月16日入伏,到7月25日是頭伏。7月26日到8月14日是中伏,8月15日到8月24日是末伏,一共有40天。
在夏至節氣以後,雖然白天時間漸短了,而夜晚的時間逐漸延長了,但是夏至卻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往往是到了夏至以後的三伏天才是最熱的。這是因為夏至節氣以後,白天的時間還是要比夏天長,地面每天吸收的熱量要比散發的多,因此近地面的溫度就是一天比一天高。
而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至於三伏天何時最熱,民間有「頭伏日頭二伏火,三伏烤得沒處躲」的農諺,一般中伏和末伏的時候是最熱的。
不過在三伏天,最酷熱難耐的還要數「秋老虎回頭」的那些日子。俗話說:「秋後一伏,熱死老牛。」也就是立秋後的末伏,就連老牛都能熱死。雖然有點誇張,但是也是為了突出三伏的炎熱程度。
聽村裡的老人說,現在小暑馬上就要結束了,在7月16日入伏,而22日就是大暑了。但是今年的小暑節氣的時候氣溫整體偏向於涼爽,因此在大暑節氣的時候會比較的炎熱。因為「小暑不熱,大暑熱開石頭」,相反如果在小暑很熱了,那麼大暑就涼快了,即「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
而大暑基本處於中伏階段,所以今年最熱的時候會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這段時間。尤其是要提防秋後一伏,還有可能會出現「秋老虎」。你認為老農說得有道理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