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代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節,那些江湖少俠們無論請客吃飯還是結交朋友,動不動就甩出幾十兩銀子,一副闊綽的姿態,一些達官貴人就更過分了,沒有成千上萬兩的銀票,他們都不好意思拿出來。說個更被人熟知的細節,在金庸的小說中,郭靖第一次見到黃蓉的時候,請她吃飯,結帳的時候花費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這些錢究竟有多少,一會我們會談到。
那在古代,一兩銀子究竟相當於多少錢呢?舉個稍近一點的例子,在明朝國庫最充盈的萬曆年間,整個國庫的年收入是200萬兩銀子,而且是在經過張居正改革之後才有的數字,可以想像,如果平常百姓吃頓飯都花掉十幾兩銀子的話,那大明朝早就敗掉了。
古代的貨幣單位制度歷來比較混亂,不同的朝代各有差異,就算是相同的朝代,在不同的地區也不盡相同,但話說回來,糧食總歸是每個朝代的老百姓都要吃的,所以現代推算古幣的價值一般都是通過等價物交換的方式的來實現。比如說在唐代,物質比較豐富,人們群眾的生活水平都比較高,其中尤以貞觀年間為最,據《通典》中的記載,在唐代五文錢就能買到一鬥米,一兩銀子相當於一千文,也就是說可以買兩百鬥米,換算下來的話一兩銀子大約相當於2000元人民幣,可以預知,在那個房價不是很貴,物價也比較便宜的年代,一個月3兩銀子基本就可以保障衣食無憂了。
到了宋朝,因為戰爭的關系所以比較動蕩,大約30文錢才能購買一鬥米,而宋朝變成兩千文一兩銀子,也就是說,在宋朝,一兩銀子可以購買四石左右的大米,所以那個時候一兩銀子大約價值在1200元左右。而明朝一兩銀子可以買到的米就更少了,只有兩石,一石相當於九十五公斤,所以在明朝一兩銀子大約價值600塊錢。到了清朝的時候,由於市場的普遍開放,所以白銀也大量貶值,那個時候的銀子一兩就只能當成200塊錢來花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明朝之前,白銀並不是市場上的主要貨幣單位,那個時候,市場流通主要還是靠銅錢(也有少部分紙幣),直到明朝中期,白銀的概念才流入國內,眾所周知的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就是要求百姓統一換算成白銀上繳賦稅,以防官員偷空子。而後來,經過明清小說的加工之後,後世人開始普遍接受白銀的概念,甚至以為銀兩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流通貨幣。
回過頭來說說郭靖請客吃飯的事,總共花費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4000,後來還又送坐騎(汗血寶馬)又送衣服(貂皮大衣),所以說追女孩子,不下苦本還是不行的。最後,列舉出一些比較具體的數字來提高一下大家的感性認識。唐朝九品官員月俸5石米,相當於每個月1000塊錢,到了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也就是相當於年薪9000元,怎麼樣,大家是不是瞬間就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