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前,我國第四批《中國名鎮志叢書》出版,我省澄邁縣老城鎮編制的《老城鎮志》、瓊海市博鰲鎮編制的《博鰲鎮志》入選,加上第三批入選的《興隆華僑旅遊經濟區志》,目前,我省共有3部鎮志入選中國名鎮志文化工程。
地方志反映「一方之情」,《老城鎮志》詳細記載隋朝至2012年間,澄邁縣老城鎮的滄桑演變,歷史文化底蘊之深厚毋庸置疑。近日,海南日報記者在走訪老城鎮百姓時發現,如今這裡經濟發展活躍,城鄉面貌變化之巨同樣值得關注。
「村民」變「居民」 城市帶來優生活
5月27日一早,澄邁縣老城鎮富昌村的梁振宏騎上電動車從家裡出發,10分鐘後到達位於海南生態軟體園的公司打卡上班。
「若是以前,我只能割橡膠,種瓜菜、水稻,年頭忙到年尾,遠不及現在在公司掙得多。」梁振宏說,十多年前,為配合老城經濟開發區建設的需要,富昌村被徵收3400多畝地,一開始,他跟大多數村民一樣心有顧慮。
梁振宏說,隨著海南生態軟體園在老城落地建設,他眼看著一棟棟高樓在村莊周邊立起,企業進駐,很多村民尋找到就業崗位。能說會道的梁振宏應聘到一家建材公司擔任銷售員,有時一個月收入超過當農民辛苦一年的成果。
為讓農民掌握一技之長,幫助他們順利實現從農民向工人、市民的角色轉換,近年來,澄邁縣在老城鎮不間斷組織農民培訓,幫助解決就業;給予失地農民老年生活補貼;啟動「區中村」改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從農民升級為工人,在家門口上班,收入比務農翻了幾倍,腰包鼓起來了,村裡的新房一年比一年多。」梁振宏說,如今,富昌村近八成勞動力就近在老城的企業找到了工作。
「客人」變「主人」 「候鳥」歌唱老城美
老城的變化,不僅當地人看在眼裡,外地人也因此蜂擁而至。數據顯示,老城鎮現有當地常住居民約6.2萬人,而外來人口高達15萬人之多,其中,在老城買房置業的「候鳥」一族就有近8萬人。
來自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的「候鳥」趙長發是2017年正式落戶澄邁縣老城鎮的。「不說更久遠的,就說我2013年第一次來到老城看到的景象,跟現在相比,變化也是很明顯的。」趙長發說,近幾年來,老城片區路網、水網、排汙、供電、供氣、通訊等市政配套設施日益完善,縱橫交錯的馬路將各個社區串聯,商超、學校、高樓鱗次櫛比,入駐的高新技術企業帶來一批批創業的年輕人,城市呈現出發展的活力。
老城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老城經濟開發區入駐企業4255家,騰訊、華為、網易、百度等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先後入駐,正加快形成人才和產業集聚。
趙長發稱讚當地政府官員的誠懇、開放和包容之心。當時,包括趙長發在內的一批「候鳥」老人有住房糾紛,當地政府官員主動到訪,耐心解釋,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直到「候鳥」人群中掌聲響起。「說得誠懇,也很在理,讓我們感覺到不是外人,被當成家裡人一樣對待。」趙長發說,在隨後的深入交流中,越來越多的「候鳥」開始融入當地生活。
2017年11月,老城鎮成立「候鳥」管理服務中心,「候鳥」們還組建了一支由音樂藝術家組成的樂隊,定期舉辦「候鳥」文藝晚會。在晚會舉辦第一年,一名80多歲的「候鳥老人」還創作了一首《老城最美》歌曲,傳唱至今。
「『候鳥老人』也是空巢老人,在文化、語言、生活各個方面都需要關懷,『候鳥』管理服務中心提供了情感紐帶。」趙長發說,如今,當地還在謀劃引導一部分「候鳥」人才參與鄉村治理,投資興業。
「治理」變「服務」 打造最優質營商環境
在澄邁縣老城鎮黨委書記陳家壯看來,外來人口急劇增加,社會資本湧入老城,大家看重老城的區位優勢、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同時,更看重當地民風、社會治理水平等軟環境。因此,近年來,該鎮在澄邁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以強化基層黨建為抓手,不斷提升服務意識,力爭打造最優質的生活環境和營商環境。
上世紀90年代的老城鎮東水港村是「毒仔村」,近年來,當地創新開展「基層黨建+禁毒」工作模式,發動村裡70多名黨員擔任戒毒幫扶人、發展產業擔保人,建立「1對1教育幫扶」機制。3年來,該地區未新增一名吸毒人員。
與此同時,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老城鎮在「海澄文」一體化建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顏春嶺垃圾處理廠、海口綜合保稅區、馬村港承擔著服務海口的職能;海口南海大道、海口西海岸景觀大道西延線以及海口繞城高速公路等路網與老城交匯連通;海口至老城的公交線路已經開通了5條,當地企業員工與海口市民實現同城化生活。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點園區之一,海南生態軟體園緊抓機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為主導,創建海南自貿區(港)區塊鏈試驗區,重點發展數字文體、數字健康和數字服務等業態,培育和發展千億元級數字產業。
「年內爭取實現海南東環老城(福山)—美蘭—海口間開行城市軌道交通列車開通運行。」陳家壯說,接下來將在老城開發區、生態軟體園,規範設置外語標識標牌和自助式翻譯設施,打造國際化、便利化服務環境,同時,大力引進熱帶高效農業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龍頭製造企業及產品研發中心,努力打造海南高效副產品加工業示範基地和智能製造產業示範區。
(本報金江5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