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迷心
隨著聊天軟體備受大眾歡迎,越來越多的工作單位選擇用聊天軟體溝通日常工作。
比如同事們喜歡在微信群裡談論工作業務,發布各種通知。微信群的建立給大家工作帶來了便利,卻也帶來一些困擾。
一名網絡部工作人員表示,自己所在的部門不到10個人卻建了6個微信群,自己經常看錯群、發錯消息;下班了,單位的數十個大群的消息提示常常閃個不停,周末也是如此。
一些單位為了讓自己的管理方法顯得「科學」,要求所有群裡的通知都必須及時回復「收到」。大量工作群擠佔了人們的個人時間和空間,這些讓有些人苦不堪言。
近日,珠海市香洲區出臺了《香洲區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工作措施》,其中包括了對微信群和新媒體帳號管理的要求。根據《措施》要求,原則上一個單位只建一個工作群,發言要有內容不得隨意刷屏,原則上非工作時間不發布工作信息,因專項工作組建的微信群在結束工作後應及時解散等。
這條規定經媒體報導後,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
有網友直呼羨慕,私人微信不用變為工作用微信了
也有網友表示單位的群有幾十個,執行起來怕是很有難度,且不太方便,總有些小項目、小討論,需要單獨有個組
工作到底需要幾個群?
只有一個群,在裡面發發信息,傳遞消息,當然是最簡便、也是理論上負擔最小的辦法。
然而,群本身的功能不只限於發通知、傳遞消息。單位就像是一個小型「社會」,需要不同類型的交流。不同的單位,不同的部門小組,微信群的功能也有所側重。一個微信群恐怕不能讓所有人都毫無顧慮地表達意見、暢所欲言。
其實,與其關注是否「只建一個微信群」,不如把問題延伸到工作本質上。
「只建一個群」根本的原因是為了簡化工作程序。應該看到,微信群只是一個具體的抓手,其背後是一種減負訴求。
解決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除了程序「簡化」,應該把重點放到最基本的工作需求上。比如那些日常工作,是否需要全部實現移動化、手機化?是否一定需要在微信上回個「收到」?
與數量上的縮減相比,更重要的也是思路上的轉變,如何在高效的管理溝通與減輕員工負擔上做到平衡,才是最應當關注的事情。
當然,少回幾個「收到」,自然是減負一個值得肯定的內容;這也應啟發各單位審視一下,還有沒有別的負擔也可以減減?
魯迅「在線打假」:這句話我真的沒說過
這家網紅店,一天就涼涼
「子軒」「紫涵」,你們被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