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清心寡欲的句子

2020-12-13 觸碰心靈的話

1.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道德經》

2.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道德經》

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老子《道德經》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老子《道德經》

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道德經》

6.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道德經》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老子《道德經》

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老子》

9.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道德經》

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

11.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道德經》

12.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道德經》

1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道德經》

1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

15.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道德經》

16.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老子《道德經》

17.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道德經》

18.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衍化至繁。——老子《道德經》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德經》

20.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道德經》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無論受到寵辱,都會有一些驚慌,需要清心寡欲
    《道德經》:何謂寵辱若驚,寵天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我們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很多人說的就是人生面對寵辱的時候,人生的一個狀態。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那些所謂的寵辱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 演講稿範文:老子與道德經(每日觀察0339)
    演講稿範文:老子與道德經(每日觀察03文/樊榮強《道德經》又稱《老子》,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所撰寫,總共五千餘字81章。老子的核心思想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哲學上,《道德經》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他尤其強調,事物本身矛盾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相互轉化。二是政治上,老子提出了「無為」思想,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要人們回到小國寡民的社會狀態。三是倫理上,老子崇尚「不爭」,主張「道法自然」,清心寡欲,柔弱謙卑。
  • 好吧,終於發現了《道德經》的精髓!大家來看下對不對?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是很抽象的,無法確定也無法命名,但是「道」又是宇宙間的至理,是自然存在的最高規律,是天下萬物莫不依存的法則……第二,如何取法於自然?《道德經》裡所說的這個「自然」,既是合乎大道的自然本源、自然法則,也是秉天地靈氣而生的自然界的世間萬物,當然也可以是一種自然而然、自自然然的境界和狀態!
  • 《道德經》裡面的方法論——「水哲學」
    《道德經》一書中多次談及水,在老子看來,水這一事物具有著不同於其它自然事物的特性,我們人應當要學習水的這種特性,以此求得進步。那麼老子究竟想借「水」這一事物來喻示哪些為人處事方面的哲理呢?我們借《道德經》裡面的一些句子來說明問題。
  • 《道德經》:學會身心合一的修行方法,便可提高你的人生境界
    現實的人們,要不斷地磨礪自己的心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鍛鍊自己抵抗誘惑的能力,達到不為外物所動,清心寡欲,自然灑脫的境界,這樣才能抵抗生活中的幹擾和誘惑。老子在《道德經》第十章就對此作出了論斷。《道德經》云: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
  • 清心寡欲
    核心提示:  ·我想說的清心寡欲,不是這種生命力的衰退,而是一種對生命力更合理的安排  ·「清心」,不是「死心」,而是醫學上的給神經降噪。「寡慾」,也不是無欲,而是剔除掉亂七八糟的欲,和一些能真正帶來幸福感的欲悠遊歲月  清心寡欲有什麼意思!很多人都津津樂道這個段子。有人向醫生請教長壽之道。醫生問:「你抽菸嗎 ?」「不抽。」「你喝酒嗎?」「不喝 。」「你喜歡女人嗎?」「不喜歡。」「那麼,長壽有什麼用?!」告退。回家學抽菸去了。
  • 《道德經》前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原文分上下兩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改為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從第三十八章開始為《德經》,總共81章。「道」是先天一炁,混元無極,「道」是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的自然之始祖、萬殊之大宗,是造成宇宙萬物的源頭根本《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德」是「道」在倫常領域的發展與表現。
  • 一起來聊《道德經》之《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或者認為《道德經》無為而治,消極避世,啥都不做,也不爭取,一切。順其自然就好當然,真正的《道有經》不是這樣的,至少老子原本的意思不是這樣的,至於能從這本經中悟出什麼樣的智慧,就因人而異了。《道德經》其實是一本非常接地氣的書,而「道」,也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玄乎。我們都知道《道德經》是老子他老人家寫的,與其說是老子寫的,不如說是老子編輯的,因為道德經的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為什麼說《道德經》大多數內容來自「金人銘」呢?
  • 《道德經》女性的偉大,帶來人類的文明
    解讀《道德經》:「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勒」這一節講了天地萬物從產生,生命的產生都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玄牝那道門過來的,「玄牝」是哪裡?我們看《道德經》用最高貴的神、玄來表達對母性的尊重。牝常以靜勝牡,牝是女性為陰柔,牡為男性為陽剛,柔能克剛。也就是說當我們的心靈靜到極處才能產生新的生命源泉,這也是道家修煉的根本。陰為靜為止,陰極而陽生。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11、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老子《道德經》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怎麼學習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這本書很難讀懂和理解,而且版本多,斷句複雜,有些句子按照不同的斷句就會有不同的意思。市面還有許多各種各樣的道德經版本,有很多都是水平不高的作者註解和翻譯的,所以初學道德經,選對書很重要。目前道德經的版本有王弼的通行本、河上本、郭店楚墓竹簡本、馬王堆帛書本(分甲本和乙本)、唐代傅奕本等。
  • 老子《道德經》裡最經典的十句話,讀後受益匪淺!
    出自《道德經·第二十章》。【譯文】拋棄一切學問和成見,不執著任何知識,人生就會自然無憂無慮。2、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譯文】返璞歸真,減少私心,清心寡欲。3、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 「清心寡欲」:恬淡才有自然,知足方可常樂
    恬淡知足,就得修心養性於「清心寡欲」。「清心寡欲」,非是安於貧賤、清苦,而是修養心性,更好地生活和快樂。漢語成語的「清心寡欲」,實本自早期道家思想。「清心」,是清淨其心,就在「致虛極」(《老子》);「寡慾」,是少私其欲,就在「少私寡慾」。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也有「養心莫善於寡慾」(《孟子·盡心下》)之說。
  • 道德經 簡譯 安居樂業
    《道德經》簡譯是一個系列,文章末尾有陸續發表的各章節目錄。原文:小國寡民。注釋:老子在合一意識狀態下成書《道德經》,無「你、我、他」的分離意識,句子多無主語、賓語。由於合一意識的跨時間性,需要在正確語境下才能解讀原文表達的真義。像本章,就需要回到老子的年代,來看現代人的生活體驗。
  • 道德經,千古名句集成
    今天我們接著來看,道德經裡面的那些朗朗上口的千古名句,本章內容,是我從第六十四章到五十八之間,挑選了七句最簡單又最經典的句子,來和諸位一起賞析。先來看一下都是那幾句;一,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二,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三,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四,大國者下流,五,治大國,若烹小鮮。六,治人事天,莫若嗇。
  • 《道德經》學習完後的感想
    找點時間,安下心來,這一輪的道德經學習,我的這個歷程,學到了什麼,不足的地方有哪些呢?我是怎麼學習道德經的藉助網絡平臺,一個道德經微信群,每天一章,周日複習。每天的微信群發布,道德經的每章,並發布此章的解釋,研讀。
  • 我們應該怎樣讀《道德經》
    一.我們為什麼要讀《道德經》?很多人覺得《道德經》是帝王的治世安民之道,普通人沒有必要去讀。《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代,當時以禮治國的統治者東周王朝已經失去了對各諸侯國的強有力控制,以至於諸侯爭霸,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
  • 《道德經》九句真言,感悟人生,句句都蘊含大智慧
    《道德經》九句真言,感悟人生,句句都蘊含大智慧一、上善若水。出自春秋·老聃《道德經》。老子說「上善若水」後,一連發出七個「善」的感嘆:「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這裡的「七善」,都是依據水的特性來說明的。
  • 《道德經》最經典的4句話,卻蘊藏著養生長壽的奧秘
    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蘊含了無數修身、治國、養生之道,被譽為「萬經之王」而《道德經》告訴我們:道生於靜,德生于謙,福生於儉,命生於和「道生於靜,德生于謙,福生於儉,命生於和」,不僅包含深邃的人生哲理,而且蘊藏著養生長壽的奧秘
  • 被篡改的《道德經》,隱藏著什麼?不言經而言道,讀經之正法!
    從語言學來看,文章本意不可單一細分為句子或詞組,而是由多個句子詞組構成,本文作者不論馬王堆本和今本主旨有何不同,直接討論兩者詞組句子不同並將之歸咎於後人是很欠妥當的,比如老子分德篇道篇,傳至戰國就有先德後道與先道後德之分(學界爭議),兩者分別側重於黃學清靜無為和無為是為有為的,同時代的文本尚且如此,更別說古本與今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