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然教育在深圳悄然興起
自然教育在深圳悄然興起,不少公益環保組織和機構投身於此,希望幫助更多的人重新找回生態智慧。
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人們慢慢遠離了山川、溪流、花鳥蟲獸和原野,穴居在鋼筋水泥叢林中。即使置身於大自然,孩子們也對周圍的環境視若無睹,吸引他們的是時刻不離手的手機、iPad、遊戲機。
這種人與自然的疏離,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對生態環境沒有概念,對自然缺乏尊重。比如,不再接觸自然的孩子,容易變得孤獨、焦躁、易怒。美國作家理察·洛夫在其暢銷書《林間最後的小孩》中稱這些症狀為「自然缺失症」。
為了讓人們回歸自然,這兩年,自然教育在深圳悄然興起。以公益環保組織為主力的民間機構,在深圳率先開展了自然教育實驗。
人與自然環境「疏離」
「快看,地上是個什麼蟲子」。「啊,不要,好噁心」。
「這裡有一堆土,我們把它和成泥巴吧」。「太髒了,會弄髒我的衣服的。」
前段時間,從事多年自然教育的盛江華在深圳做了一場講座《蟲子對孩子們來說是什麼》,她說她在做自然教育時發現,孩子們在自然中經常表現出不適和恐懼。不少孩子看到蟲子會尖叫,甚至第一反應是踩死。不少孩子不喜歡粗糙的東西,不願意觸碰樹幹和泥土。
有一個十歲孩子的母親王麗對此感同身受,她說在她小的時候沒什麼玩具,大家的樂趣就是爬樹、偷瓜、逮螞蚱,各種動植物都是自己的玩伴。現在的孩子被鋼筋混凝土包圍,生態環境遠不如前。再加上電子產品發達,孩子們恨不得一天到晚都抱著手機、iPad,沒有時間和機會融入自然。
紅樹林基金會(簡稱MCF)公眾教育總監胡卉哲2005年開始接觸自然教育工作,在她看來,人與自然的割裂分兩種:一種是物理距離,人們遠離荒野環境,出門後就置身於商場、電影院等人工環境裡;另一種是心理上的缺失,即使身處自然環境中,被綠樹青草、啾啾鳥鳴所環繞,心思卻在別的地方,沒有享受環境。
孩子需要在自然中玩耍
理察·洛夫在《林間最後的小孩》裡說,孩子就像需要睡眠一樣,需要在自然中玩耍。孩子離大自然太遠,也太久。本來該在大自然裡與各種動植物嬉戲,現在卻被各種考試所取代,原本應該在田野裡盡情撒歡的時間,變成了上才藝、英文及奧數補習班。
2014年,紅樹林基金會聯合全國四家機構開展《城市中的孩子與自然親密度》調研工作,並在全國自然教育論壇發布調研結果,數據顯示有16.33%的孩子有自然缺失的傾向。
「沒有經過大自然薰陶的孩子,感覺和知覺都會受到影響。比如教語文的老師會發現,形容心情的詞語,有的孩子能說上百個,有的孩子只能說幾個,這種微妙的感覺,是通過孩子們在自然中接觸泥巴,感受不同的樹皮、葉子,觀察昆蟲的形態等形成的。」胡卉哲表示。
在胡卉哲看來,在自然環境裡玩耍對於低齡孩子來說尤為重要。「孩子們喜歡玩iPad,是因為只要一觸碰到它,就立刻會給你反應,這是一種過強的刺激。而在自然中,是需要等待和守候的。孩子在捏土、扯樹葉的時候,能感受到土的質感,樹葉的觸感,在抓蟲子的時候,能感受到蟲子的各種形態。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也是對肌肉協調能力的鍛鍊。無論是對孩子的審美、情感和智力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
讓王麗覺得更為可悲的是,長期處在城市環境裡的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一些知識。「比如最普通的豬、馬、牛、羊,我們小時候到處可見,可現在的孩子更多是通過影像、圖片才能看到。孩子們不知道水從哪裡來,沒見過果蔬在田地裡的樣子。遠離自然後,孩子們沒法感受跟大自然不同物種的生命連接,也體會不到大自然共生共榮的關係。」
自然教育悄然興起
這幾年來,自然教育在深圳悄然興起。不少公益環保組織和機構投身於自然教育中,希望通過這種特殊的教育方式彌合人跟自然之間存在的缺失,減緩自然缺失症,讓人能夠重新找回生態智慧。
2014年,胡卉哲從北京來到深圳開展自然教育工作。「做自然教育,深圳比北京更有優勢,深圳處於亞熱帶,自然環境更豐富。深圳同時擁有山嶺、溪流、湖泊、森林、田野、海洋、島嶼,在生物多樣性上很有優勢,同時深圳被稱為公園之城,全市有900多家公園,對這裡的人們來說,並不缺乏自然環境,關鍵是如何融入進來。」
去年12月28日,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正式開園,福田區人民政府正式將公園的管理權委託給紅樹林基金會,承擔園容物業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和自然科普教育等工作。這標誌著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成為國內第一個由政府投資建設,社會公益組織運營管理的城市生態公園。由此,MCF創立了由民間專業環保機構管理城市公園的模式。與此同時,紅樹林基金會與市城管局、市人居委等政府部門合作共建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學校,通過自然教育場域開展各類活動。截至今年,共有六家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學校由紅樹林基金會運營管理。
「每個自然教育中心的環境不同,所以我們因地制宜地開展自然教育。比如,園博園種植著900餘種園林植物,非常適合開展植物主題的科普活動;紅樹林生態公園,主要圍繞紅樹林生態、溼地鳥類、昆蟲等系列主題,開展科普講解、觀鳥等活動。」胡卉哲說。
通過自然教育推動環境保護
自然教育也成為公益環保組織推動環境保護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們通過開展環保教育,帶領公眾走進自然,體驗自然之美,從而更讓多人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
11月28日,「全國自然教育論壇」主題活動「自然嘉年華」在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舉辦。50家環保組織、自然教育機構通過嘉年華的形式,讓市民了解和參與自然教育。深圳市觀鳥協會每周都會組織一場公眾觀鳥活動,通過帶領大家觀鳥,讓大家識別並熱愛鳥類,推廣鳥類保護;潛愛大鵬保育站開設「潛愛課堂」,通過向大家普及海洋知識,讓海洋環保的公眾教育深入人心;深圳市藍色海洋環境保護協會定期組織公眾參加海洋淨灘活動,並走進社區、學校、圖書館等場所開展海洋生態、環保公益教育……
「紅樹林基金會主要使命是保護紅樹林及它代表的生態溼地。現在紅樹林面臨的最大的威脅是來自於人的威脅。但是我們發現很多市民還不了解紅樹林溼地,保護就更無從談起了。如果我們想讓大家都關注它,保護它,必須先讓市民去了解它,所以就需要用教育的手段來實現。」胡卉哲表示。(記者 盛佳婉 文/圖)
(責編:陳育柱、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