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關不羽
去年歲末,央行前行長周小川在錢塘江論壇講話時指出:「中國的儲蓄率現在已經降了好幾個百分點,這表明我們內需的增強,但同時也應注意,藉助於新金融科技,使得消費信貸發展非常快,甚至有一些是過分誘導年輕一代提前消費、借貸消費,這個可能會帶來重要的影響」。
由此,年輕人借貸消費的問題浮上了水面。這個熱點話題延續到今年,各路大神紛紛出來痛心疾首、義憤填膺,已經有點危言聳聽了。
01
90後不投資?
有人提出「70後存錢,80後投資,90後負債」,真是如此嗎?不見得。
事實上,90後進入職場的四五年間,股市新聞的標題裡就常常出現相關報導——大都是「90後成為股市新開戶主力」云云。最近的消息來自2月27日的《深圳商報》,還是「新開戶主力」的問題。
90後投資,而且早有證券界人士對他們的投資行為進行了研究。因為90後在股市的表現與前輩們的「無論牛熊,嚴守陣地」不同,是候鳥式行為——來了還會飛走。而這種候鳥式的操作,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資金是借來的。
因此,「70後存錢,80後投資,90後負債」是代際鄙視鏈的表達,並非實情。
圖/圖蟲創意
70後、80後買房不借貸,全靠存錢?顯然不可能嘛,在咱們的房價面前,誰對女友說「咱們一起辛勤勞動,存錢買房,堅決不為銀行打工」,誰就是要騙婚。工資收入增長速度和房價上升速度相比,就是龜兔賽跑,而且別指望那個兔子會打瞌睡。70後、80後要捫心自問,真不借貸?
而90後負債,並不如報導所言,都是用在消費上,做股市的候鳥、充房貸的首付都是很常見的。接觸過所謂消費貸、信用貸的都知道,名義上僅限消費的規定,實際上根本不管。
代際鄙視鏈無孔不入,結果卻是自相矛盾。昨天還在義正嚴詞聲討「佛系青年」的得過且過,今天就能操心「佛爺」們借債高消費了。「佛爺」難當啊,清心寡欲要挨批,厚自奉養也挨罵。怎麼辦?
中國人的理想人生,應該從童年直接跳到中老年才行——年輕,莫非是原罪?
02
90後很」豪」?
真要從紮實的數據層面來分析,會發現很多問題。關於90後負債消費的文章很多,但廣泛引用的數據集中在以下四組數據:
第一組:中國人民銀行統計數據顯示,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自2010年底的76.89億元以來逐季攀升,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已經達到了880.98億元。但哪一條可以證明逾期不還的主力是90後?
銀聯數據公司專門做過一個《85/90後人群消費行為特點分析》,網上可以查到。其中有一節「對新一代消費觀念的認識誤區:85/90後並不像想像中的那樣花錢豪放」,闡明了高頻消費人群在各年齡段中佔比穩定等一系列事實。
信用卡逾期不換劇增有更合理的解釋,在人民銀行統計的時間段內,銀行發卡量激增三倍突破了6億,信用擴張迅猛疊加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卡族」的信用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這個大「鍋」,90後背不起。
▲圖片來源:《85/90後人群消費行為特點分析》
第二組數據來自阿里巴巴:中國近1.7億90後中,(原文如此,根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90後群體人數超過1.8億),超過4500萬開通了網上消費信貸業務,平均每4個人中就有1個網貸用戶。
這個數據說明90後在網絡金融上更為活躍,這是可以理解的,他們是純正的網絡一代。但是,這些年輕人活躍的借貸平臺只是中國居民總債務的一個零頭。
2017年以來,中國居民總債務45萬億左右,主要債權人是銀行等金融存款機構,約40萬億元。其次是公積金貸款約4.5萬億,其他機構統共只有2萬億債權。也就是說,即便把這些金融債務全部都算到90後人均,也不到人均1萬元,距離想像中的「高消費」相差甚遠。
第三組數據是據金融360發布的消費調查數據,90後在借貸市場上的佔比高達49.31%,在亞洲同齡人中排第一。而這其中有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
360金融借貸市場的年齡分布和阿里的數據基本一致。「亞洲同齡人中排第一」和「28.57%的人使用消費貸款,是為了償還其他貸款」頗有啟發,可以結合第四組數據進行分析。
03
房債驅動的「債務鏈」
真正有「秘密」的數據是第四組:香港滙豐銀行統計數據,中國90後的人均負債額是月收入的18.5倍,工作的90後平均負債12萬元。
所謂秘密是指,這是組「李鬼」數據。實際上香港滙豐銀行沒有這樣的報告,「人均負債額是月收入的18.5倍」出自2016年宏利保險的一份調查報告,範圍是受訪者門檻設定很複雜的500位受訪者,而且並非專門針對90後。
這組數據出處大有問題,卻被大量引用,其中反應的微妙心態是很值得深思的——為什麼媒體那麼熱衷於埋汰九零後呢?真正值得關注的不是什麼「舉債高消費」,而是九零後開始大舉進入房地產市場,他們的負債正在急劇增加。
近日,貝殼研究院發布了《2018年全國購房者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8年購房者平均年齡為29.5歲。2018年購房者中21-30歲年齡段者佔了38.5%,90後已經成為購房主力,遠高於80後的28.2%。而且,佔比購房人數16.6%的70後購房主要依賴資產置換,且收入和積累優於80後、90後,「房債」的壓力要小不少。
而中國居民部門的總負債約為45萬億左右,其中住房貸款佔比在55%(含公積金貸款),大約25萬億元。事實很清楚,90後正在快速加入25萬億「房債」大軍。
2015-2018年,房市中的「新晉」貸款人超過2億。按照2018年的比例估算,其中90後購房者應在7000萬左右。這些90後「房奴」背上百萬級的債務,拉高了90後的人均債務毫不奇怪。
而且,由於房價上漲與還貸方式的原因,房貸中新貸佔比遠高於舊貸,90後新晉「房奴」的房債保守估計也要在8萬億左右——按照人均計算,90後購房者人均債務100多萬,並不離譜。
圖/圖蟲創意
由此,90後「借債高消費」的真相也就清晰了。「亞洲同齡人第一」、頻繁短借地拆東牆補西牆都可以解釋得通——中國購房者的年齡在全球範圍內都屬於年輕,遑論亞洲?
而90後的收入水平、財富積累才開始起步,買房供按揭的重負之下,難以避免拆東牆補西牆的窘境。以巨額房貸壓迫形成了一條債務鏈,正在迅速鎖住90後。
在巨額房貸的推動下,90後不得不使用網絡金融、小額消費貸款等金融手段,來維持脆弱的個人財務。本質上與70後、80後沒有區別,只不過「大叔」「大哥」們的「想當年」,沒有這樣發達的金融渠道罷了。
但是,東湊西借的記憶應該還在吧?
04
不要讓代際鄙視鏈遮蔽真相
代際鄙視鏈是人類共通的社會現象,這次日本才把「平成」換成「令和」,已經有日本網友曬出「令和廢物」——雖然「平成廢物」言猶在耳,雖然「令和一代」還沒出世,但是先被「廢物」了。
日本的鄙視鏈關鍵詞是「廢物「,而在中國則是」消費「。代際的消費習慣、偏好本來就不同,何況過節衣縮食的緊日子還是活生生的記憶。消費,在中國社會是個很敏感的問題。
其實,70後就開始被貼「獨生子女敗家」的標籤,80後被說得一錢不值的聲音更未遠去,而網絡時代的90後的消費習慣、生活方式變化更大,顯然也逃不過這關。90後習以為常的網絡金融、網絡購物以及相應的新觀念,在「老輩人」心目中本屬可疑,總是和衝動性消費、炫耀性消費聯繫在一起——但這明顯被誇大了。
圖/圖蟲創意
90後用網絡金融、小額消費貸款的「小敗家」可能是真實,但是這些金融渠道的體量在中國居民總債務的體量最多只能算個零頭,能敗到哪兒去呢?非銀行機構的信貸總盤子也就2、3萬億,怎麼敗也敗不到人均負債12萬元啊?這不是在1.7億人中挑幾個「極品」就能說明的。
如果仔細看那些批評90後借債高消費的文章,會發現選擇的事例有明顯傾向性。有的瘋狂消費已經屬於心理疾病範疇,另一些則是「套路貸」的借貸陷阱作怪,都屬於極端案例,無法反映這1.7億人的普遍情況。
另有一些確屬高消費的案例,也就萬元級別的奢侈性消費,靠這點支出要達到1.7億的龐大群體「人均負債12萬元以上」的量級,實屬天方夜譚。而真正導致90後巨額舉債的原因,是中國數代人最常見、最普遍的購房。
老韭菜不同情新韭菜也就罷了,還要擺出「就是要教訓你們」的後媽臉,非常滑稽——終於媳婦熬成婆,有了壓迫下一代的權力,忍不住要炫耀一下吧。當代際鄙視正在進化為代際壓迫,真相總是被惡意的批評歪曲。
圖/圖蟲創意
不是說90後「佛系」,沒有買房意願嗎?房市以真金白銀堆出來的數據顯示出並非如此,真相是90後正在背負著巨大壓力衝刺進場。
不是說90後買房啃老嗎?真實數據是這屆年輕人自出首付的意願是四成,九成選擇自己還或者和愛人一起還貸,僅不到1%的人願意讓父母單獨還貸。
對這個1.8億的龐大人群,「大叔」「大哥」們請回憶一下自己身處代際鄙視鏈底部時的經歷與心情,想當年多吃根雪糕就被白眼,買臺遊戲機就被痛心疾首,你們委屈嗎?剛剛中年,就當自己老幹部了?
總而言之,請放過90後吧。他們不是販賣焦慮的對象,這屆年輕人已經很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