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裡記載了古時候的5名刺客,對他們不畏強權、扶危濟困的剛烈精神大加讚揚。
而在民國時期,也有一個像荊軻、聶政這樣的刺客,他在亂世之中,靠一己之力,創立了一個幫會,憑此暗殺過蔣介石,還在抗戰時期,炸死了一名日軍大將。
他的名字叫王亞樵,當時國民黨軍統骨幹沈醉曾評價說:「人人都害怕魔鬼,但魔鬼害怕王亞樵。」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有關他的故事。
安徽村裡走出的英勇少年
王亞樵,1889年2月14日出生在安徽合肥磨店鄉。
當時正是清末時期,科舉並未廢除,家境貧寒的他還參加過朝廷的一次考試,名列前十。
但當時的人都明白,腐朽的清王朝已經支撐不了多少年了。作為底層民眾,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欺壓的王亞樵,從小就養成了嫉惡如仇的性情,鄰裡鄉親都讚賞這個孩子有古烈士風。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當年僅22歲的他響應孫中山先生的號召,召集一幫同鄉成立了「合肥革命軍」,宣布獨立。
但當時,同盟軍中的孫品驂也到了合肥,成立了另一個自治的軍政府。
俗話說,一山難容二虎,很快兩者之間就產生了矛盾。王亞樵一派行事比較激進,主張立刻打擊本地的土豪劣紳,開倉放糧,但是孫品驂不同意,他主張暫時維持這個階級的利益。
然後「孫政府」先下手為強,將王亞樵身邊的得力助手殺害,他本人因去鄉下集合隊伍,倖免於難。
於是,王亞樵便遠離安徽,逃往安慶、南京、上海等地謀發展。
從此如魚入海,似鳥歸林,這個英雄少年開始在社會上大展拳腳,再也不受羈絆了。
創建幫派,積極抗日
2004年,周星馳導演的影片《功夫》上映,裡面「斧頭幫」的開場舞蹈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
如果不了解歷史的人,大概以為這些完全是電影杜撰,但其實斧頭幫在民國時是真實存在的,這個幫會的老大就是王亞樵。
1921年,王亞樵在上海接管了朋友的「安徽旅滬同鄉會」,並以此為根基,創建了斧頭幫,目的是對付欺壓工人的資本家和富商,維護勞工權益。
有次本地的一個碼頭工人討要工資時讓資本家打了,王亞樵便派人去鐵匠鋪連夜打造了一百個斧頭,勞工們手持這些武器,再去那人家裡討說法時,勞資糾紛應聲而解。
不過你若認為他只是個「黑幫老大」,那就錯了。王亞樵一直都有自身堅持的信念——他反抗一切強權暴政,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
在當時這個「強權」主要指的就是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政府和侵華日軍。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王亞樵以老大的身份,召集三千幫會弟兄協助正規軍作戰。
但戰鬥最終以日軍獲勝結束,趾高氣昂的日本外相重光葵竟然決定在上海虹口公園舉行「中日淞滬戰爭勝利慶祝大會」。
這對中國人來說,無疑是天大的恥辱,絕對不能讓這場慶祝順利進行!
但是日軍既然發出這樣的命令,肯定是有備而來,當日會場的防範十分嚴密,只允許日本人和朝鮮人到場,想要完成刺殺行動比登天都難。
但王亞樵有辦法,他輾轉聯繫到了在中國流亡的朝鮮青年尹奉吉,讓他代為執行這場刺殺。
4月29日,尹奉吉將事先準備的定時炸彈與手榴彈混入飲水瓶和飯盒中帶入會場……
然後,隨著幾陣爆炸聲,日本陸軍大將白川義傷重不治身亡,外相重光葵被炸斷了一條腿。
十幾年後,在美國「密蘇裡號」戰艦上,重光葵拄著拐杖,帶著假肢,一瘸一拐地參加了另一場大會——日本投降儀式。那位朝鮮義士,在中國戰場上給他留下的印記,他終生都甩不掉了。
與蔣介石決裂,被殺身亡
那麼,他與蔣介石之間是怎麼生的嫌隙呢?這要從1927年說起。
1927年,蔣介石破壞國共合作基礎,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這與王亞樵一貫堅持的信仰是相悖的。在南京中山公園「奠都典禮」大會上,作為工人代表的王亞樵出席發言,直指蔣介石的作為是在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蔣介石很不滿,派南京警察廳長溫劍剛逮捕他。結果等到這些人「包圍」王的住所後發現,裡面的人各個都全副武裝。反而偵緝隊的隊員被這些工人繳了械,眼看著王亞樵離開,武器才被歸還。
從此,王蔣之間正式結下梁子,王亞樵多次策劃了刺殺蔣介石心腹的事件。
1931年,他甚至派人直接在廬山刺殺蔣介石本人,但殺手沒有打中(史稱「廬山刺蔣」)
1933年11月1日,國民黨四屆六中全會上,「晨光社」記者孫鳳鳴取出藏在照相機內的手槍,對著汪精衛連開三槍,其中一槍打中汪的脊椎骨,一直無法取出,成為了他此後人生的隱疾。
這場暗殺,也是王亞樵指使的,蔣介石因為提前離席又僥倖逃脫。
蔣介石對王亞樵是又惱又怕,忌憚到什麼程度呢?
國共內鬥時期,蔣曾高額懸賞過中共高階將領的人頭,毛澤東和朱德等人的「標價」是10到20萬大洋。
而王亞樵這個「草民」,他的懸賞金額是100萬。
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明槍易躲,暗箭難防。軍隊被打垮了自己還能跑,要是哪天冷不丁被暗殺了,說不定連一個好埋的地方都沒有。
於是,蔣介石指示不惜一切代價割下王亞樵的腦袋,他派自己的心腹戴笠去做此事。
戴笠是軍統頭目,素來心狠手辣,他策劃捕捉了王亞樵的手下餘立奎,逼迫餘的妻子以投靠為名引正在避禍的王亞樵「出洞」,然後將其殘忍殺害。
王亞樵身中五槍,被砍三刀,當場死亡。一生都極重情義的他,最終也死在了情義之上,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對於王亞樵的遇難,後來的周恩來總理曾惋惜地說:「若是我們早點把王亞樵先生請到延安,該能為抗日戰爭和解放事業做出多大貢獻啊!」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文字主要參考資料:《歷史的溫度》
我是@鑑史知趣,專注於文史類創作,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感謝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