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不管失敗成功都要做,那就不必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 [曾仕強每日箴言]
當今社會以經濟為主導,人們普遍關注金錢、名譽和潛力方面的利益。趨利避害成了做事的準則。其實這是一個很短的理解,更不符合《易經》的原理。
《易經》只談吉兇猛,不談利益。吉的兇猛和利益是不同的。我們習慣於談論吉利益,認為吉是利潤,而兇猛是傷害,但它不是。
那麼,你所說的《易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遵循《易經》的原則趨吉避災,是否是人類行為的最高境界?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還有一種境界可以超越吉的兇猛。什麼事?
吉兇猛是得失的長期效應
興趣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
《易經》只講吉兇,不講利害。
真正的意思是,如果你遵循《易經》的原則,那就是吉,因為你一定會得到一些東西;不遵循《易經》的原則,就是兇,就算得到了什麼也留不住。
那得到什麼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做生意賠錢,也會有收穫,因為賠錢,學習經驗,成長,是自己成長的收入;如果你被別人騙了,你會得到一些東西,因為你的性格提高了。原來,他騙了我,我也會騙他。現在他騙了我,我也不會騙他。這不就是我得到的嗎?
當然,這些行為必須按照改變的原則來進行。
如果不遵循《易經》的原則,可以得到很多好處,但結果一定很激烈,因為這樣的財產和收入根本無法保住。
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什麼是不義之財,什麼是正當之財,什麼是正當之財,什麼是不當之財。否則,很難接受這種想法。
現在,因為我們的觀念混亂,我們總是認為吉兇猛是一種優勢。如果是這樣的話,直接趨利避害就更好了。為什麼要談吉兇猛?
總之,說收益是短命現象,得失是長期效應。
我們研究了《易經》,其中一個是趨吉避災為了得到什麼。既然如此,為什麼追求吉避災不是人生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應該超越吉的兇猛
許多人熱衷於佔卜,即希望預測未來,尋求吉以避免災難。吉或兇字經常出現在卦爻辭中。
但大自然沒有吉,那樣兇猛,《易經》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所以生活的境界應該超越吉的兇殘。
在大自然中,一朵花盛開著,謝了,它既不好也不壞;一隻兔子死了,不兇;一條蟲子出生了,沒有吉
這些都沒有吉,和吉那樣激烈,人們會有這種感覺。
動物對你很有感覺。它死了,你會覺得很難過。動物對你沒有感覺。死了就死了。你不會有任何感覺。那麼同樣的狗,為什麼有人討厭有人喜歡呢?因為不同的人對狗的感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我們可以說,要做一件事,首先要問問自己心中有沒有理想。有了理想,就沒有吉兇了。
如果你沒有一個理想,你的運氣會有好有壞。
如果這是我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那麼我就不用考慮結果是好是壞。
人一旦有了吉兇的想法,就說明自己不是最高的,而是走到了中間。如果你不敢說吉兇是自己的命運,而相信吉兇是自己的命運,那就更糟糕了。
因此,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個人認為運氣好壞是決定的,這是最壞的;
一種人認為好與壞是自己決定的,並不壞;
有一種人認為根本沒有吉兇,只問自己該不該做什麼。如果應該的話,他會背過身去。這是最高階層。
做人,永遠記住,做任何事,只問該不該做,少問會有什麼結果。生活應該是享受過程,而不是在乎結果。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人生最好不要有吉兇,不要一直爭取好運,要超越吉兇。我們想要的是「無咎」,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無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易經》說不怪,也就是說一個人會犯錯,但是犯錯之後,他會改正,補救,然後他就不怪了。這世上誰不會犯錯?你說不犯錯,那一定是騙人的。
《易經》列出的錯誤很多,最後都演變成無可指責,因為人知道錯誤後會去補救,而不只是改變。
很多人只知道如何改變。改變有什麼用?善於補救,會把傷害降到最低。
當時,孔子提出無咎的水平高於好與壞,因為孔子非常了解人性。他知道阻止人們犯錯真的很難。
犯錯是人之常情。因此,孔子說,如果他做錯了什麼,他就做錯了什麼,所以他不必後悔,也不必責怪這個和那個。他覺得你做錯了,想辦法補救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事情,在你以為沒有後患的時候,做了就出來了。然後呢?趕緊補救,不推卸責任,不道歉,更不要重來。
你要做的就是把後遺症降到最低,今天就停止傷害。
如果出了什麼問題,趕緊找到最合理的止損點,不要讓它再跌了,就這樣。那叫「不怪」。
《易經》中的這個「不怪」是最偉大的。他告訴我們,人每天都有困難和障礙,這叫生活。你喜歡的,你沒看到的都是好的,因為很難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人這一生真的都應該好好讀一讀《易經》,感受一些其中的大智慧,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很多朋友在讀《易經》的時候抱怨文言文的晦澀難懂,所以在這推薦大家讀這本《圖解易經》。
這本書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對那些難懂的卦辭都用了白話文詳細的翻譯了。
裡面還有注釋和插圖,結合實際例子,分析問題將那些抽象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從中領略到許多古人的智慧。
這樣充滿智慧的書籍一套才99.9元,兩包煙錢就能讓我們學到受益終生的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