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這兩個字,你想像不到

2021-01-16 年年聊體育

如果這件事情是我一生一定要做的,不管失敗成功都要做,那就不必再去考慮結果是吉還是兇。 [曾仕強每日箴言]

當今社會以經濟為主導,人們普遍關注金錢、名譽和潛力方面的利益。趨利避害成了做事的準則。其實這是一個很短的理解,更不符合《易經》的原理。

《易經》只談吉兇猛,不談利益。吉的兇猛和利益是不同的。我們習慣於談論吉利益,認為吉是利潤,而兇猛是傷害,但它不是。

那麼,你所說的《易經》是什麼意思?如果我們遵循《易經》的原則趨吉避災,是否是人類行為的最高境界?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還有一種境界可以超越吉的兇猛。什麼事?

吉兇猛是得失的長期效應

興趣只是一個短暫的現象

《易經》只講吉兇,不講利害。

真正的意思是,如果你遵循《易經》的原則,那就是吉,因為你一定會得到一些東西;不遵循《易經》的原則,就是兇,就算得到了什麼也留不住。

那得到什麼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做生意賠錢,也會有收穫,因為賠錢,學習經驗,成長,是自己成長的收入;如果你被別人騙了,你會得到一些東西,因為你的性格提高了。原來,他騙了我,我也會騙他。現在他騙了我,我也不會騙他。這不就是我得到的嗎?

當然,這些行為必須按照改變的原則來進行。

如果不遵循《易經》的原則,可以得到很多好處,但結果一定很激烈,因為這樣的財產和收入根本無法保住。

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什麼是不義之財,什麼是正當之財,什麼是正當之財,什麼是不當之財。否則,很難接受這種想法。

現在,因為我們的觀念混亂,我們總是認為吉兇猛是一種優勢。如果是這樣的話,直接趨利避害就更好了。為什麼要談吉兇猛?

總之,說收益是短命現象,得失是長期效應。

我們研究了《易經》,其中一個是趨吉避災為了得到什麼。既然如此,為什麼追求吉避災不是人生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人生的最高境界應該超越吉的兇猛

許多人熱衷於佔卜,即希望預測未來,尋求吉以避免災難。吉或兇字經常出現在卦爻辭中。

但大自然沒有吉,那樣兇猛,《易經》的真相就是大自然的真相,所以生活的境界應該超越吉的兇殘。

在大自然中,一朵花盛開著,謝了,它既不好也不壞;一隻兔子死了,不兇;一條蟲子出生了,沒有吉

這些都沒有吉,和吉那樣激烈,人們會有這種感覺。

動物對你很有感覺。它死了,你會覺得很難過。動物對你沒有感覺。死了就死了。你不會有任何感覺。那麼同樣的狗,為什麼有人討厭有人喜歡呢?因為不同的人對狗的感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論。所以,我們可以說,要做一件事,首先要問問自己心中有沒有理想。有了理想,就沒有吉兇了。

如果你沒有一個理想,你的運氣會有好有壞。

如果這是我一輩子都要做的事情,不管是失敗還是成功,那麼我就不用考慮結果是好是壞。

人一旦有了吉兇的想法,就說明自己不是最高的,而是走到了中間。如果你不敢說吉兇是自己的命運,而相信吉兇是自己的命運,那就更糟糕了。

因此,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個人認為運氣好壞是決定的,這是最壞的;

一種人認為好與壞是自己決定的,並不壞;

有一種人認為根本沒有吉兇,只問自己該不該做什麼。如果應該的話,他會背過身去。這是最高階層。

做人,永遠記住,做任何事,只問該不該做,少問會有什麼結果。生活應該是享受過程,而不是在乎結果。

現在我們終於知道,人生最好不要有吉兇,不要一直爭取好運,要超越吉兇。我們想要的是「無咎」,這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無咎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易經》說不怪,也就是說一個人會犯錯,但是犯錯之後,他會改正,補救,然後他就不怪了。這世上誰不會犯錯?你說不犯錯,那一定是騙人的。

《易經》列出的錯誤很多,最後都演變成無可指責,因為人知道錯誤後會去補救,而不只是改變。

很多人只知道如何改變。改變有什麼用?善於補救,會把傷害降到最低。

當時,孔子提出無咎的水平高於好與壞,因為孔子非常了解人性。他知道阻止人們犯錯真的很難。

犯錯是人之常情。因此,孔子說,如果他做錯了什麼,他就做錯了什麼,所以他不必後悔,也不必責怪這個和那個。他覺得你做錯了,想辦法補救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事情,在你以為沒有後患的時候,做了就出來了。然後呢?趕緊補救,不推卸責任,不道歉,更不要重來。

你要做的就是把後遺症降到最低,今天就停止傷害。

如果出了什麼問題,趕緊找到最合理的止損點,不要讓它再跌了,就這樣。那叫「不怪」。

《易經》中的這個「不怪」是最偉大的。他告訴我們,人每天都有困難和障礙,這叫生活。你喜歡的,你沒看到的都是好的,因為很難預測未來會發生什麼。

人這一生真的都應該好好讀一讀《易經》,感受一些其中的大智慧,會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

很多朋友在讀《易經》的時候抱怨文言文的晦澀難懂,所以在這推薦大家讀這本《圖解易經》。

這本書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對那些難懂的卦辭都用了白話文詳細的翻譯了。

裡面還有注釋和插圖,結合實際例子,分析問題將那些抽象道理變得通俗易懂,從中領略到許多古人的智慧。

這樣充滿智慧的書籍一套才99.9元,兩包煙錢就能讓我們學到受益終生的大智慧,何樂而不為呢?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智慧: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深度好文)
    做人,牢記這一條天規,與一樣東西「斷交」,福氣自來,少有災禍。這條天規出自心學大師王陽明,只有短短六個字——「去人慾,做聖賢」,要絕交的東西則是貪慾!而人生的最高境界,原來是這兩個字!那就是……不貪!不貪之所以是人生最高境界,是因為,作為俗世中的人,我們誰都有一定的貪慾,貪慾是人的私慾使然,要想做到不貪實在是太難了,能做到的人大概也只有聖人,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普通人以不貪為人生目標,減少私慾,遏制貪慾。王陽明一生都在提倡與貪慾斷交,他無論是做人,還是為官,都講求清廉如水,與清風為伴,將不貪視為人生的最高境界。
  • 讀懂這兩個字,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活一世,總是需要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才會看透人生,看清現實,讓自己的內心恢復平靜,從而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人生來此世一趟,總會經歷過困難、挫折、酸甜苦辣等等,無常是人生的常態,什麼金錢,權力,富貴,地位,事業,不過是過眼雲煙。看透得失,坦然面對,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的心態,這樣才能好好地活在當下,參悟人生。 所以,看透,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讀懂這兩個字,便讀懂了人生。
  • 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兩個字」
    人生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這兩個字「獨處」,學會獨處,是一種生活智慧,甚至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生活高度,取決於他的獨處程度。為什麼這麼說呢?第一點,獨處讓我們更了解自己如果有人問你,你是一個怎樣的人?我想,大多數人都不能回答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 人生的最高境界,妙不可言,也許我們永遠體會不到
    到底什麼樣的人生,才算是一種有意義的人生?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是為了多賺錢,有些人是為了做高官,又有些人是為了人類社會的進步,還有些人是為了窮究這世間的道理。無論什麼樣的人生都是一種境界,這種種境界當然有高低之分。大哲學家馮友蘭先生在他的《中國哲學簡史》中,把人生的境界劃分為4種,由低到高分別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 《易經》5句話,隱藏著做人的最高境界,讀懂人生自然順風順水
    《易經》天文地理無所不包,產生的影響更是非其他經典著作所能比。《易經》是一部蘊含著人生福報的經典,很多人生成功之道、為人處世的道理,《易經》都講得很透徹,如能活用活學,福氣自然多多。《易經》中的這5句話,就隱藏著做人做事的高境界,如能讀懂,人生自然順風順水。
  • 說《易》不易:《易經》定義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富有而不佔有
    《易經》講天道、地道,主要講人道。「道」的本義是路,後來,由本義引申出很多相關含義。天地之「道」指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規律。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指天地萬物的本體,天地萬物都由「道」派生。人之「道」是人類活動的法則,《易經》告訴我們人生的道路究竟是怎樣的。
  • 讀了這三首詩詞,才明白人生的最高境界,就兩個字
    相比《古詩十九首》李白的這組詩,又多了幾分豪放與瀟灑。 這首詩是其中的第九首,應該是李白晚年所作,那時的他經歷了賜金放還和流放夜郎等一系列的變故,對於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 在他看來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活著的人便是旅途中的行人過客,逝去的人則是回返虛無的歸人罷了。
  • 老子《道德經》用6個字概括人生最高境界,領悟後改變你人生
    人們總是喜歡談論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尤其是一個所謂活出人樣的人,他們總是希望達到,可又不知道該怎麼做才能達到,或者說如何達到一種相對理想的人生境界。有人認為自然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自然即順勢而為,心如止水,說具體一點就是看破紅塵,與世無爭。
  • 人生的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各人有各的看法,各人有各人的見解。其實,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上善若水,厚德載物」這八個字。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八個字也出自老子《道德經》。其意就是最美好的品格,高尚的情操、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萬物卻與事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的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就是厚德載物的品質。
  • 男人寵女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揮金如土,而是這兩個字
    都說,一個男人如果愛一個女人,外人自然是體會不到男女雙方最直接的感受,但只需要看這個男人寵不寵這個女人,就能知道這個男人到底愛不愛這個女人了。事實上,男人寵女人的最高境界,不是揮金如土,而只有兩個字:「尊重」。為蛇麼這麼說呢?三個男人的故事可以證明。一、給女人花錢時,也尊重女人的想法,就是寵這個女人張騰是一個富二代,從小家境殷實的他,和一個十八線小網紅陳巍巍在一起了。
  • 曾國藩說:失敗都源於兩個字?讀懂《易經》5句,福氣自然就來了
    而善良,是一個人最高的修養,是積德行善,平安順遂也只是早晚的事。03 懂得敬畏,人生才能沒有禍患。曾國藩說:人生大部分的失敗都源於兩個字,一個是懶,另一個就是傲。驕傲的人最是讓人討厭,這種人,往往都是表面厲害,其實只是宵小之輩。你會發現成功的人,往往最低調。05 自強不息,剛健有為。
  • 為什麼說最高境界思維是「灰度思維」?原來《易經》中早就有答案
    孔子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尋求事物當中的平衡點,人的最高境界的思維,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灰色思維」。(1)灰度區域灰色介於黑和白之間,灰色也不是單一的一種顏色,大致分為深灰和淺灰。灰色的特點是,比白色深,比黑色淺,又和銀色不同。
  •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
    人生的七個最高境界!1、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知識,可以通過學習來獲取,但智慧,僅僅通過學習,是很難獲取的。一個人的智慧,除了學習,更需要悟,悟,是學習的最高境界。如何去悟?4、修煉的最高境界是「空」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最重要的是修心,要想把心修好,就要懂得放空自己的心,始終保持空杯的心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的面對以後的人生。走在人生這條路上,我們都在不斷的往心裡裝東西,有好的,有不好的,把心塞得滿滿的,很累,很沉重。
  • 人生的最高境界——讀歌德的《浮士德》
    德國偉大詩人歌德(1749-1832,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筆下的浮士德,則想獲得生活的最大意義,達到人生最高境界。  對於信仰基督教的人,把靈魂交給魔鬼,即死後靈魂不能上天堂,而是在地獄受魔鬼折磨,可以說是最大的代價。
  • 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是這兩個字| 看完你絕對流淚
    車子開了不到20分鐘,老婆婆聽到了老爺爺肚子嘀咕嘀咕的響,就連忙讓他趕緊吃一塊餅。老爺爺說,你吃我才吃。於是兩人就開始吃起了餅,但老爺爺吃的是口袋裡餅殘留的碎渣兒,卻把整塊餅都給老婆婆吃。看著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似乎懂得了,愛情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個人心疼你的樣子吧,愛就像一塊餅,他願意把完整的餅子給你吃,就是願意把完整的愛都給你。02有一次在一個麵館吃飯,來了一對夫妻,看他們手裡拿著的頭盔和全身的穿著應該是附近建築工地的民工。
  • 為什麼你學《易經》不明所以,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這三個易經原則
    這裡是「說易解道」導語:學易經,你首先要知道的三個原則易經,一部傳承了整個中華歷史的曠世奇書,其中蘊含的哲理數不勝數。很多人自學易經不得要離,是因為不知道易經的三個原則。《易經中》有一個叫做三易的說法【變易、簡易、不易】要學習和研究易經,就要先明白這三大原則。
  • 10種人生最高境界
    生命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境界:忙中不說錯話,亂局不看錯人,複雜不走錯路。事業的最高境界:愛崗盡職無憾,養家小康無憂,自己開心無悔。榮譽的最高境界:你已遠離江湖,江湖還有你的傳說。喝酒的最高境界:你還知道他是誰,他已經不知道你是誰了。交友的最高境界:久不聯繫,常在心中。
  • 各行都有最高境界,你知道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嗎?用兩個字解釋
    各行各業都有一個最高的境界。那麼,商人最高的境界的境界是什麼呢?今天咱們以古代最成功的商人之一,晉商中的傑出代表喬致庸為例子來進行分析。喬致庸是一代傳奇。以喬致庸為原型拍攝的電視連續劇《喬家大院》,風靡全國。現在的商人我們尊稱他們為企業家,為「老闆」。
  • 曾仕強:易經到底在講什麼?讀懂這5句話,你就掌握了易經的精髓
    學習易經,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易經講述的道理這麼深奧,但運用的實際生活中,卻總是感覺遙不可及呢?事實上,易經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高冷,有句話說易經是「百姓日用而不知」,意思就是說我們天天都在使用,但卻並不知道它就在我們身邊。
  • 生活的最高境界是理解,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心靜
    世界之大,竟找不到兩個相同的人,人的生活經歷和感情世界是多麼紛繁複雜,要想知人知面更知心也實在是難,不理解更是再平常不過了。老年人責怪年輕人過於開放,年輕人則認為老年人太過保守;北方人不理解南方人纖柔,南方人不明白北方人粗獷;每個人的生活方式,性格特點,個人喜好都不同,那又何必要求他人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