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的節氣悄悄走過,涼風冷空氣是大部分城市的主旋律,上天有著成人之美,在我們大漯河,小雪節氣的左右真的下起了白白的雪花,對於小夥伴來說是激動壞了,畢竟這樣的「天作之美「不常有!
在我們農村,秋播的種子已經悄悄吐出嫩芽,遠遠望去賦予了春的生機和期待,農人沒了田間的忙碌,也不會悠哉著等待春來秋往,所以,東北西走的務工蹉跎著每日的背影。
言歸正傳,作為一個農人,我們就談下收麥子的那些事,對比下到如今的收麥的情景,作為一個回憶分享,以此共鳴社會發展的飛速。
純手工收麥
對於手工收麥,對於50、60年代的人肯定不陌生,從割麥子直到脫粒後到糧倉(那時候是公社,集體幹,工分制度)全部都是手工操作,不過慶幸的是那時候還有毛驢、騾子、牛的「半自動勞動力」,如果要問拖拉機呢?那也只能做夢想想,如果誰家有這麼一個鐵疙瘩,那簡直可以說是地主人家了。
手工加半自動化收麥
60、70、80年代的農人相對好過點了,最起碼收麥可以用收割機,就是拖拉機頭前面裝了這樣一個收割機,通過皮輪的帶動而拉動收割機,不過只是把麥子割倒,後面是需要人工來進行一遍遍的脫粒等工序,就這樣的機器也不是人人都用得起,在貧困的60、70年代,還是有為數不少的人通過鐮刀一把把的割麥子!
這樣的收割機我們並不陌生,到目前為止,還是有不少人使用這樣的方式收割麥子,收割費用大概在50-80元左右,收割一畝地幾分鐘就完成,而且完全不用跟著車子走,待收割機存的糧倉滿了,收割機司機直接把車開到田間地頭,撐著口袋分秒就會裝滿了。
現代農業的的發展,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未來,相信有著更先進科技力量使農業簡單化,方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