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 | 古代一刻是現在的幾分鐘?

2021-01-20 山東公務員考試網




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子時:23:00至01:00(夜半)       

丑時:01:00至03:00(雞鳴)

寅時:03:00至05:00(平旦)       

卯時:05:00至07:00(日出)

辰時:07:00至09:00(食時)     

巳時:09:00至11:00(隅中)

午時:11:00至13:00(日中)     

未時:13:00至15:00(日昳)

申時:15:00至17:00(晡時)       

酉時:17:00至19:00(日入)

戌時:19:00至21:00(黃昏)      

亥時:21:00至23:00(人定)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


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樹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見影的移動來計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為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於現在所說的十五分鐘。

明清小說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


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箇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


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最短時間。


除了地支計時法,古人還為漫漫長夜單獨制定了計時法。古人把夜晚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並非對應子時,而對應的是戌時,也就是說,夜從戌時(黃昏)開始,卯時結束。這樣一來,「三更」正好對應「夜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更半夜」。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


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鼓樓鐘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


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2016江蘇)下列有關「三更半夜」中「三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每更約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

B.古人將夜晚劃分為12更

C.「三更」大致是指晚上九時

D.「三更」也可以叫作「三鼓」

【解析】D。D項正確:古人用鼓打更報時,一更打一鼓,所以「三更」也叫作「三鼓」。

A項錯誤:「更」是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B項錯誤:古人將夜晚劃分為五更。

C項錯誤:古人規定,逢戌時(約19時~21時)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約21時~23時),三更是子時(約23時~次日1時),四更是丑時(約1時~3時),五更是寅時(約3時~5時)。「三更」大致是指晚上23時至凌晨1時。

故正確答案為D。


想提升常識正確率?加入【常識刷題課】原價199限時搶購價1元!


1.16日至20日每晚七點半,我們用1小時時間當場刷50道常識題,課前不透露常識題,看看誰的正確率更高。


做完還有專業老師為你講解分析題目,總結常識考點。


直播課上還會抽獎贈送價值159元的公基題庫;五天連續朋友圈打卡,截圖發給助教微信,還可以領取神秘獎品。 

相關焦點

  • 古代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
    國學晚自習◆ ◆ ◆ ◆ ◆國學知識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來,漲知識,收藏吧!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
  • 為什麼古代十五分鐘稱為「一刻」?
    在古裝戲劇或小說中,經常看到或聽到這樣的話︰「你等我一刻鐘。」另《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上載︰「夜漏未盡一刻。」以上出現的「一刻」都是指十五分鐘的時間。那麼,為什麼古代十五分鐘稱為「一刻」呢?漏刻又稱為漏壺,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水鍾,古人以水量來推算時間。早在春秋時期,漏壺計時的發展已有很高水準。而歷代也設有專職機構負責管理,民間應用相當普及,是古代重要的計時刻漏器。
  • 一刻鐘是多少分鐘 一刻鐘表示多少分鐘
    那古代計時的一刻鐘是多少分鐘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在古代沒有鐘錶,古人就用銅壺滴漏的方法來計時,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也就相當於西方鐘錶的兩個鐘點。另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叫做日晷的計時工具,它把一個時辰平均分成了八份,一份叫做一刻,而根據上面的分析來看,一份正好是西方計時方法中的十五分鐘。
  • 古代,為什麼用「一刻」表示十五分鐘?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
    在《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夜漏未盡一刻」。那麼,這裡的「一刻」是現在的十五分鐘嗎?在古代,為什麼會用「一刻鐘」來表示十五分鐘呢?這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呢?對於「一刻」的含義,肯定是有的,至於,為什麼要用「一刻」來表示,就需要從古代的計時工具說起。
  • 2020國考行測常識考點之古代文化中的數字常識
    報名的同時,北京中公教育整理了行測常識考點,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考生。行測考試中近幾年常識考察比重在逐年增加,尤其是關於中國古代習俗文化知識考察越來越多,這個部分又是考生在考試過程中容易忽略的知識點。所以,希望通過數位化的方式呈現給考生較為完整的考點。
  • 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刻鐘是一個時間單位,但它主要是應用於我國古代的,現代人早已不用了。在看古裝劇的時候,經常聽到裡面說一刻鐘,那一刻鐘等於多少分鐘呢?一起來了解下。  古代是怎麼計時的  古代人沒有鐘錶,起初用水滴計時,後來也用日晷計時。
  • 為什麼要了解一些中國古代科技常識?
    但是,與中國古代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成就相比,如今公眾對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了解似乎還比較有限。提起中國古代的帝王將相或文學名家,大部分人都能說上一長串的名字。如果提起中國古代科技,普通人可能會脫口而出「四大發明」,或者列舉出祖衝之、徐霞客等幾位古代科學家的名字,但對其他成就恐怕就知之甚少了。
  • 1分鐘搞定一個公基常識考點:關於古代尊稱、敬稱的知識點
    歡迎大家關注:毛毛說公基常識我是這個公眾號的主編毛毛老師希望這個公眾號可以用知識武裝你的頭腦
  • 藝術一刻|2分鐘看懂莫奈
    藝術一刻|2分鐘看懂莫奈 2020-10-09 11:5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穿越古代唐朝的幾分鐘
    全勝可以週遊唐代,感官唐代的發展魅力,就眼前所見所聞覺得古代人的偉大,絲綢之路的開闢,邊境人民的穩固,唐代的盛世讓一個穿越的現代人,有了打雞血一樣的振奮,現代人得學古代人的優點,自己認為現代的工作比古代人的工作省時省力,古代是作坊經濟要辛苦些,所以說全勝心裡加油自己回來一定努力工作學習唐代人優點,加油!加油!
  • 搞笑一刻:暴躁國王的失眠症無人可治,卻被一名神秘人幾分鐘治好!
    搞笑一刻:暴躁國王的失眠症無人可治,卻被一名神秘人幾分鐘治好!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曆法學習筆記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之曆法學習筆記 發表時間:2011-02-17   來源:而代表現代文明(或文化)的計算機等知識,在我們讀書時卻似乎還是很遙遠的事情,現在卻成了必備的常識。我們成了「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一群過客,心裡的壓力之大是那些比我們年長的、年少的都無法想像的。
  • 1分鐘搞定一個公基常識考點:古代數學成就
    歡迎大家關注:毛毛說公基常識 我是這個公眾號的主編毛毛老師> 希望這個公眾號可以用知識武裝你的頭腦 用文字溫暖你的心 今天要分享的知識點是關於:古代數學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原來我們對古人的誤會那麼深
    看來,這麼多年看的電視劇遇上的都是「假編劇」,用我們現在人的思路,隨意揣測古人的行為方式,實在有些不妥啊。雖然是一脈相承,雖然同是炎黃子孫,雖然都喝著黃河長江水長大,可畢竟生活在不同的時代。都說三歲一個代溝,我們和古代祖先之間的代溝比馬裡亞納海溝還要深似乎也能理解。那麼古人的日常到底是怎樣的呢?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簡說中國古代文化對我們的一些影響
    幾大文明古國裡,基本只有中國的古文明延續至今,如今仍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中國的古文化和文明,是在漫長的歷史裡,融合了當時的年代特點而逐漸的演變、更替,幾千年下來,到了現在。我們如今與古代的生活模式完全不同,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內容簡介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內容簡介 發表時間:2011-02-16   來源:中國文明網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46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曾在港臺地區出版並被譯成日、韓等版本流行於海內外。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淺析現代人為什麼要學習古代文化?
    很多人更是迷惑,生在現代的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古代文化呢?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翻開了久聞大名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終於找到了答案。《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北京大學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多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
  • 小升初:文學常識匯總+古代科舉考試,讓孩子知識更豐富!
    在課餘時間,同學們可以收集了解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國古代名人著作來增加自己的課外常識。這些常識同學們一定要去記住,考試一定會考到的。下面老師在這裡給同學們整理一份文學常識匯總+古代科舉考試知識,幫助同學們補充課外常識。
  • 2019廣東省考行測:常識判斷知識積累之古代文學常識
    2019廣東省考行測:常識判斷知識積累之古代文學常識 2018-12-29 09:29:29| 來源:廣東中公教育
  • 科普篇:「春宵一刻值千金」中的「一刻」是多久?
    我們現在沒晝夜未24小時,而在古時則為12個時辰。當年西方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人們將中西時點,分別稱為「大時」和「小時」,隨著鐘錶的普及人們將「大時」忘淡,而「小時」沿用至今。在古代,時間不是以一二三四來計算的,而是用子醜寅卯作為標準,同時又分別對應鼠牛虎兔等作物,方便記憶,具體劃分如下:當然這是對於整點時分的名稱,那麼對於在古詩詞中經常出現的「一刻」,「三更夜半」「彈指」、「瞬息」、「一瞬」、「剎那」又是如何跟現在時間換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