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個時辰等於現在2個小時,但古代的一刻是現在的15分鐘嗎?「三更夜半」是現在的幾點?「彈指」、「瞬息」、「一念」、「剎那」,它們之間如何換算?
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每日「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子時:23:00至01:00(夜半)
丑時:01:00至03:00(雞鳴)
寅時:03:00至05:00(平旦)
卯時:05:00至07:00(日出)
辰時:07:00至09:00(食時)
巳時:09:00至11:00(隅中)
午時:11:00至13:00(日中)
未時:13:00至15:00(日昳)
申時:15:00至17:00(晡時)
酉時:17:00至19:00(日入)
戌時:19:00至21:00(黃昏)
亥時:21:00至23:00(人定)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
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
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樹立一桿,利用陽光下立竿見影的移動來計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
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為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於現在所說的十五分鐘。
明清小說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
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
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箇水閣酒店前」;二十三回又說武松「半歇兒把大蟲打作一堆」。
如今在江南的一些方言中仍保留了「歇」的這一層意思,如上海話「一歇歇」,意為最短時間。
除了地支計時法,古人還為漫漫長夜單獨制定了計時法。古人把夜晚分為五更,每更兩個小時。
一更天:戌時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時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時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時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時 03:00 - 05:00
與常人理解不同的是,一更並非對應子時,而對應的是戌時,也就是說,夜從戌時(黃昏)開始,卯時結束。這樣一來,「三更」正好對應「夜半」,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三更半夜」。
古人對白天和黑夜的計時和稱呼都不相同,白天說成「鍾」,黑夜說成「更」或「鼓」。
在古代,城鎮都設有鼓樓鐘樓,晨起要撞鐘報時,所以白天都稱為「幾點鐘」。夜晚巡夜人員打擊梆子,以點數報時,所以夜晚時間就稱為「更」。
有的地方是用擊鼓方式報時,所以夜晚的時間還稱為「鼓」,所謂的「幾更天」或者「幾鼓天」都是這個意思,「晨鐘暮鼓」也是源自這裡。
(2016江蘇)下列有關「三更半夜」中「三更」的說法,正確的是( )
A.每更約等於現在的一個小時
B.古人將夜晚劃分為12更
C.「三更」大致是指晚上九時
D.「三更」也可以叫作「三鼓」
【解析】D。D項正確:古人用鼓打更報時,一更打一鼓,所以「三更」也叫作「三鼓」。
A項錯誤:「更」是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B項錯誤:古人將夜晚劃分為五更。
C項錯誤:古人規定,逢戌時(約19時~21時)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時(約21時~23時),三更是子時(約23時~次日1時),四更是丑時(約1時~3時),五更是寅時(約3時~5時)。「三更」大致是指晚上23時至凌晨1時。
故正確答案為D。
想提升常識正確率?加入【常識刷題課】!原價199限時搶購價1元!
1.16日至20日每晚七點半,我們用1小時時間當場刷50道常識題,課前不透露常識題,看看誰的正確率更高。
做完還有專業老師為你講解分析題目,總結常識考點。
直播課上還會抽獎贈送價值159元的公基題庫;五天連續朋友圈打卡,截圖發給助教微信,還可以領取神秘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