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又到了一年歲尾,今年的冬至如期到來,不過今年我家這邊天氣一直還挺暖和,只在半月多前下了一場小小的雪花,之後氣溫一直徘徊在20多度,快臘月的天了,田間的油菜花甚至都開花了……
不過不管天氣怎樣,到了冬至我們還是像樣的過一過的。在我家這邊,冬至一般都是要吃餃子的,不過冬至畢竟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節日,很多家庭都沒有怎么正經的對待過。
雖然冬至吃餃子這個習俗也不是固定的,有很多地方冬至這天會吃湯圓啊、餈粑、糯米飯或者餛飩等等其他食物,但是吃餃子還是最為普遍的習慣,那麼大家知道冬至為什麼要吃餃子嗎?
其實,冬至實際上吃的並不是餃子,而是餛飩。餃子以前並不叫餃子,就是餛飩,只是後來根據南北方飲食不同而慢慢將餃子和餛飩區分開。
餛飩追尋到古代的意義即為「混沌」,山海經裡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裡是這樣說的「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盤古從混沌中出來,分開了天和地,創造了新世界。
而餃子或者說餛飩,正好是包上餡料塞進麵皮裡包圓的食物,和古代傳說中的天地混沌一團包的格局很像。
而冬至吃餃子(餛飩)也含有這樣的寓意。冬至其實是新一年的開始,白天開始變長,夜晚開始變短,有天地新開始、萬物開始萌發的意思。所以在冬至這一天,吃餃子(餛飩)意味著咬破「混沌」開闢新天地的含義。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吃餃子或餛飩的重點不在於食物,而是在於這種食物帶有的添福添壽和吉祥如意的儀式。就像過大年的餃子、中秋季的月餅、端午節的粽子,吃並不是為了飽腹充飢,更重要的是食物背後的寓意。
那麼今天,大家別忘了要吃餃子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