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員參差不齊的帝國
醫生趙隱(化名)曾在某莆田系醫院工作過,但不到半年就辭職了。
他辭職的時候,新世紀已經到來。莆田系不少老闆賺到了錢,他們或回老家翻新住宅,或在市區購置產業。每逢春節,許多外地牌照的車輛在東莊鎮來來往往。
趙隱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所在的醫院實行的是「老闆制」,但老闆不是醫生出身。每個科室都設置了業務主任與經核主任,「經核主任,講得好聽些是主任,實際上是老闆的『監工』,業務主任也時時受到經核主任的督促與考核」。
所謂考核經濟指標,是每個月要核算錢從哪裡來,每個病人的日消費額是多少。自費病人費用往往高過醫保病人,因為自費的不受什麼限制,醫保受到許多條例約束,「你做得好,做得不好,每個月都有報表出來,哪個主任做得不夠的,老闆找你談話」。
「這樣,你整天就要給病人多費很多口舌,說除了藥物治療之外還需要許多非藥物性治療,如名目繁多的康復理療,要吹得天花亂墜。」趙隱說。
趙隱記得,有一名來自貧困家庭的病人來醫院就診,家裡攢錢交了幾千元押金。醫生認為,他們醫院治不了這種病,想勸病人和家屬不要住院了,但這種情況是醫院絕對不容許發生的,只要病人被收置入院,就必須要有消費。
最終,在二三天內「設法消滅掉了」幾千元押金後,醫院便安排病人出了院。
如今,莆田系醫院在民營醫院的佔比已超過80%。在莆田系大軍中,以經濟為考核指標的醫院是普遍現象或是個例,尚無精準統計數字。中國青年報記者詢問多名莆田系成員是否有此現象,他們均否認。
一名地級市衛生系統人士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們日常發現的「問題醫院」中,莆田系佔的比例比較高,其中一個特點是,它們會想方設法地巴結執法人員或衛生局某些官員。而一些從公立醫院退休的醫生辦個人診所,平常通常不會和衛生局的人套近乎。
但是,從公開報導來看,並非所有的莆田系醫院都管理混亂。莆田系醫院安控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卓朝陽在接受《創業邦》採訪時也表示,莆系民營醫院有過一些歷史問題,但過去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大家都在進步。
該報導稱,卓朝陽將莆田系醫院按時間作了階段性劃分:上世紀80年代,出來的目的就是為了謀生;上世紀90年代,人開始想到要做自己的事業;2000年後的這代人,受過高等教育,他們想做自己的品牌,希望規範化、連鎖化,達到國際標準。
媒體報導顯示,卓朝陽的醫院裡,核心團隊成員涵蓋中國臺灣、香港地區及美國等地的高管,國際化視野和基因初備。
擺上日程的升級
越來越多莆田系成員意識到,傳統野蠻的遊醫式發展已經無法適應時代需要,樹立品牌意識、實現轉型升級已經擺上了議事日程。
多名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的莆田系成員提到了這一點。在他們的構想中,莆田系可以聘請更多來自知名醫院的專家,提高醫療實力。當然,更高級的做法是面向高端、專業市場,實現規模效應。
這不僅僅是莆田系醫院需要解決的問題,更是所有民營醫院面臨的挑戰。
清華[微博]大學[微博]經濟學研究所副所長王勇說,政府應該降低民營醫院經營的政策門檻,把莆田系醫院當中真正願意為患者提供良好醫療服務的、熱衷於做醫療事業的那部分人篩選出來。「要認清楚,過去以藥養醫、以藥養院的經營模式需要改變。不改變的話,只能進入惡性循環。」王勇建議,要給民營醫院提供一定政策空間,讓它們能夠通過正常的渠道獲取利潤,否則只能靠歪門邪道獲取利潤。
政策的空間的確正在放寬。2009年,國家出臺《關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提出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2013年,《國務院關於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頒布;2014年,國家發改委等3部門發文放開非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
陳德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採訪時,也敏銳地發現了這些變化,「以前還不到這個時候」。
目前看來,儘管歷史上負面消息不斷,但是已形成傳統和龐大基礎的醫療產業,不太可能被莆田商人所捨棄。家族關係成為莆田系發展的紐帶之一,一些年輕人繼承衣缽,在長輩的醫院擔任助理、秘書長等職務,開始積累經驗,並醞釀新的想法。
醫院也成為財富最直觀的標誌。這從一名莆田男生向一名女生的「炫耀」中可見一斑——「我沒房,沒車,但我家有醫院。」
原標題:揭秘莆田系醫院四大家族發家史
責任編輯:黃敬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