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祝你自由的 meiya 收錄於話題#親密關係4個
距離婆婆8月初回老家,我和大衛開始「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即女人負責賺錢養家,男人做全職爸爸負責帶孩子做家務,已經過去三個月了,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什麼心得體會呢?我原本想讓大衛寫一寫,他說不會寫(嫌棄ing),所以我就自己來吧。
1、無論主內還是主外,大家都是辛苦的,沒有誰的工作就比較輕鬆一些。
我發現,無論「男主外,女主內」,還是「女主外,男主內」的分工模式,很多人會陷入一種爭論之中,就是比誰更辛苦,大家都無法克服自戀,會不自覺地覺得自己才是家庭中最辛苦的那個人。
掙錢養家的人覺得自己作為社畜,看客戶看領導臉色,會議一個接著一個,項目忙完一個又來一個才是最辛苦的。在家做家務帶孩子的人覺得自己面對著洗不完的碗,掃不完的地,還有愛發脾氣需求又多的孩子才是最辛苦的。
因為角色和分工不同,所以,關係中的雙方很難站在對方的角度,對另一半的辛苦感同身受,也很難真正理解彼此,於是衝突和爭吵就由此而生。
我因為是自由職業,一直都是在家一邊工作一邊帶孩子,所以,對工作的辛苦,帶孩子做家務的辛苦都深有體會。
其實,在一個家庭裡面,無論誰主內誰主外,只要讓這個家庭日復一日地正常運轉起來,沒有誰是不辛苦的,在中國作為一個有孩子的普通中年人,只要這個人有家庭責任感,沒有誰是不辛苦的。
所以,不要把能量耗在比較,耗在爭誰更辛苦上,大家都很辛苦,所以更應該相互扶持,同舟共濟,把家庭建設好。
2、「女主外,男主內」的分工模式需要雙方都能夠克服一些觀念上的束縛,尤其對男性而言並不容易。
對於主外的女性而言,她遇到的挑戰是:需要克服一種自己很可憐很可悲的受害者情緒。我在諮詢中,遇到不少賺錢養家的女性很容易陷入自艾自憐之中,覺得正是因為男人無法依靠,自己沒有辦法,才被逼著成為賺錢養家的女人。
之所以有這樣的感受和想法,在於她們內心深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男人應該要在經濟上給女人依靠,男人就是應該要比女人強。
這個「應該」思維,往往會造成她們內心的衝突,因為現實和「應該」不一致了。
我在這一點沒有遇到什麼很大的困難,只有偶爾當我工作特別累的時候,會對丈夫有怨氣,覺得自己好苦逼啊,其他時候,我還是蠻能接受這樣的家庭分工模式,因為我覺得男女都是平等的,沒有誰就一定給誰依靠,我也不認為男人就一定要比女人強。
還有,我清醒地看到:在這樣的分工模式中體會到的自我價值感,也是我自己需要的。
當一個人看到「這是我的選擇」時,他的內心就不會有被逼迫的無奈感。
私以為家庭實行「女主外,男主內」的分工模式,對於男性來說挑戰更大一些。
首先,我們這個社會衡量男人成功的標準還是看他事業做得怎麼樣,錢賺得多不多。而做全職爸爸,是跟這個社會評判標準反著來,壓力自然大。
其次,在我們主流的價值觀裡面,很多人是不認可家務、育兒的價值的。
比如在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分工模式中,有的男人工作了一天回到家,看到家裡有點亂,孩子有點吵,就覺得作為全職主婦的妻子在家一整天很輕鬆,「你不上班,家裡都沒有打掃乾淨,你不上班,連孩子都帶不好?」
就像在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丈夫,受過高等教育的一名男性,仍然將照顧孩子,待在家裡做家務等同於休息。
前段時間,大山裡的女高校長張桂梅上了熱搜。
原因是她曾經送出大山的學生,畢業後做了全職太太,領著老公孩子拿著錢來學校捐款。
張桂梅非常氣憤,直接對她說「滾出去」。
原因是:家庭那麼困難,你現在反而當起了全職太太,指望男的養你啊?我最反對當這個全職太太,女人要靠能力,不要靠男人,不要相信那些男人說的話!
她還擔心,現在男人出軌率這麼高,女人當了全職家庭主婦,萬一哪一天婚姻出現問題了, 她要怎麼辦?
張桂梅校長說的是大實話,這就是全職主婦面臨的社會現實,因為當全職主婦在經濟上、法律上都沒有保障,女性面臨的風險實在太高。
因為缺乏經濟和制度上的保障,加上社會對家務勞動價值的不認可,現在女人當全職媽媽,心理壓力其實都挺大的,何況一個男人當全職爸爸,那心理壓力就更大了。
剛開始大衛沒法和別人說自己是全職爸爸,後來他慢慢接受和調整過來,當鄰居問他怎麼不上班時,他可以很自在地說:「我現在主要工作就是照顧好孩子、老婆。」
說實話,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很佩服他的,覺得他很有勇氣和能量。
不管社會上對全職媽媽,全職爸爸的價值判斷如何,在家庭內部,無論是哪一方主內,我們都需要以更平等的姿態面對關係,對另一半付出的家務、育兒價值給予肯定。
3、家庭分工沒有絕對正確的模板,每個家庭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家庭分工模式。
我寫過一篇文章同樣的,家庭的分工,也沒有絕對的模板,是「男主外,女主內」,「女主外,男主內」,還是「雙方都主外主內」,這是基於每個家庭自己的情況,做出的符合自己現實的最優選擇,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對我的家庭而言,我更喜歡工作,也更擅長工作,靠我工作的收入也能支撐家庭正常的運轉,而我工作的發展前景也比丈夫的更好,在沒有老人幫忙的情況下,孩子上學又需要人接送,作業需要輔導,家務也需要有人做,那我們就自然地選擇實行「女主外男主內」的分工模式。
這是基於我們的現實,在協商一致的情況下,共同做出的最優選擇。
而且,我認為家庭的分工是流動的,如果丈夫找到自己更有熱情的事業,或者孩子大一些,獨立性更強一些,我們的分工模式又會發生改變。
希望有一天,在這個社會上,男人女人都可以活得更自由一些,喜歡出去工作的人可以去工作,喜歡在家裡的人可以自由選擇留在家裡。
最後,送上艾瑪·沃森在聯合國的一段演講給大家:
如果男人無需再通過爭強好勝來獲得認可,女人就不會再感到被迫逆來順受!
如果男人無需再掌控一切,女人就不會再被迫接受掌控!
男人和女人都應該能自由地表達脆弱;男人和女人都應該能自由地展現堅強……是時候將「性別」視為一道流動的光譜,而不是兩個對立的極端來看待了!
如果我們不再通過我們的不同點來定義對方,而是從現在起(拋開性別)直面自身——我們都會更加自由。
原標題:《實行「女主外,男主內」的家庭分工模式三個月,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