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讀懂了會化解尷尬

2020-12-13 國學大觀園

俗語文化,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老話或者諺語,由於其簡單易懂,風趣幽默,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愛。我們在日常交流中,一句恰到好處的俗語,可以讓交流變得十分有說服力,這也會極大地提升我們溝通的效率,輕鬆解決因為溝通困難引發的矛盾。

比如一個人經常說大話,卻不付諸實際行動,如果我們直言不諱地批評,會顯得對話十分生硬,脾氣不好的還會和我們發生口角爭執,但是如果用俗語「與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來表述,對方就很容易接納;再比如和好友相聚,感慨良多,如果只是尋常的套近乎,對方會覺得索然無味,但是如果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會讓談話雙方都十分的愉快。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處世經驗之談,讀懂俗語可以讓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利,從而規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陷阱和風險。有這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7個字卻暗含了很多處世的哲學,堪稱是精華所在,讀懂了會化解很多尷尬。

人無笑臉莫開店

我們首先來說俗語的上半句「人無笑臉莫開店」,這句是對商人的勸誡和警示。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很多人做生意,在古代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其中以商人的身份地位最低。因為古代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只有學好了本事走上仕途之路,以後才會光宗耀祖,興旺家族。但是古時候學習可是要花費很多錢財銀兩,尤其是窮苦的老百姓,家庭條件不允許讀書,只好種地或者去工地出苦力,有的人則直接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

開門做生意,一定要笑臉相迎,需要給客人一種溫暖的意象,因為和氣才能生財。但是有的人做生意卻板著臉,沒有任何笑臉,這樣會讓客人感覺不禮貌,生意自然也就慢慢慘澹了下來。

俗語前半句中的「笑臉」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論客人的衣著是華麗還是樸素,打扮是富貴還是貧窮,作為掌柜都需要讓每個進店之人都如沐春風,這裡的笑臉要一視同仁,而不是區別對待。笑臉是做好生意的保障,長此以往才會越做越紅火,生意也會慢慢地興隆下去。

會打圓場自落臺

俗語的後半句是「會打圓場自落臺」,這句話才是整句俗語的精華。會打圓場,說的是頭腦要靈活,要適當地自圓其說,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必備的技能之一。我們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有的人很好講話,三言兩語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有的人卻十分的夾生(不好說話),與其交流總感覺對方挑三揀四,故意刁難,交流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人,就要會說話、打圓場,給足對方面子。

打圓場並非是「拍馬屁」,而是一種高級的說話技巧,高情商的人與人交談,都會讓對方感覺特別溫暖,如果是商人會打圓場,還會讓客人感覺是在為他著想,這樣自然而然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

人際交往中,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人,會打圓場的人,就是給別人臺階,讓對方不至於太過為難,有時候也要適當給自己找個臺階,從僵局中解脫出來,慢慢緩解氛圍,輕鬆化解尷尬。總是面帶笑容,還懂得說話的人,自然也會招人待見,不論是做生意還是與人相處,都會處於不敗之地。

總結

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現學現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一邊學習俗語,一邊善於使用俗語,不但可以加速溝通的效率,還會讓自己感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今日話題:你對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是怎樣看待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我們一起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

相關焦點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其實下一句才是精華,生意人要多注意
    所以才衍生出了我就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那麼這句俗語老話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開店之人一定要笑臉呢?其實下一句才是俗語的精華,也是經典所在,做生意的人要多注意,看後長見識了。所以始終保持笑臉,服務態度上去了,客人也就越來越多,生意才能紅火。如果沒有笑臉,那麼還是去做點別的,生意確實不適合苦著臉的人做。這句俗語的下半句說得也同樣精彩,那就是「會打圓場自落臺」。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的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的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文/玄逸歷史解說俗語,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生活經驗積累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運用到。通常這些語言比較口語化,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所接受,這些俗語既反映了那個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俗語對於後來人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所以很多俗語一直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特別是在農村,更是留下了不少經典的俗語。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是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的下一句才是經典,卻很少有人知道。
  • 《智囊全集》:「人無笑臉莫開店」,老祖宗的智慧,句句受益終生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為人處世經驗分享,了解俗語能夠 使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為成功,從而避開掉許多多餘的陷阱和風險。有那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實際上這句話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的7個字卻蘊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哲學思想,稱得上是精華所在,了解了會化解許多尷尬。
  • 老祖宗曾說,「人無笑臉莫開店」,你知道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嗎?
    比如,老祖宗就曾說過,「人無笑臉莫開店」,此即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經商之道。那麼,你知道它的下半句是什麼嗎? 一、「人無笑臉莫開店」的意思及蘊含的深意。 其實,單從這句話的字面來看,我們就能大概知道它的意思是什麼。
  • 俗語:人無笑臉休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古人積累千年的處世之道
    《智囊全集》中有一句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這也說明了一個做生意的人的面相也關係到他的財運。但是,這句俗語其實還有下一句,大家聽了之後才會感覺這下一句其實才是精華部分,如果是做生意的朋友就應該多多注意啦。
  •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咋解釋?後半句更精髓,說出做生意的本質
    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咋解釋?後半句更精髓,說出做生意的本質說起做生意,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馬雲,因為馬雲是商業的代表啊,畢竟人家的阿里巴巴可是首屈一指的商業大佬。其次人們就會想到京東的劉強東,騰訊的馬化騰等人。
  • 俗語「人看四相,富貴難忘」,究竟是哪四相?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在交流溝通的過程當中,總是會說出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一兩句俗語可以讓我們交談的更加方便,同時俗語還風趣幽默,這樣很容易讓人記在心裡,不容易忘記。比如我們用人的時候,經常會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對一件事情專心下苦功夫,也會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再比如我們和朋友之間稱兄道弟,常常會想到「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等。俗語文化早已經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雖然表面的意思看起來簡陋,但是內在的道理卻是讓人感同身受,受益良多。
  • 俗話說:人無笑臉莫開店,下半句才是精華,做生意的更要注重起來
    做生意的人就知道,在這方面講究也是比較多的,從古至今從商就是如此,有的時候細微的一個事情就可以會影響到財運,而且由於地理位置的原因,他們在這方面的講究也都不一樣,南北方就有差異的,比如南方或者是香港臺灣這些地方的商人,開門做生意都很講究五行說,而且還很信奉財神爺,那麼在古代的時候,老祖宗就留下了一句話:人無笑臉莫開店。
  • 俗語「十年河東轉河西」,後半句才是精華,知道的人卻不多
    俗語「十年河東轉河西」,後半句才是精華,知道的人卻不多。我們中華民族5000年的歷史,不僅留下了很多的文化瑰寶,還有很多膾炙人口。口的俗語!而這句10年河東轉河西,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但是這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我們先來說說之前半句時間。河東轉河西。
  • 俗語「立秋無雨是空秋」,下半句才是精華,能預測莊稼的收成?
    文/豬友巴巴俗語「立秋無雨是空秋」,下半句才是精華,能預測莊稼的收成!在農村,立秋節氣也是農業生產中,甚為重要的「時令」,在農村流傳著「六月立秋,兩頭不收」的俗語,以下這句俗語,與「立秋」有關,上半句「立秋無雨是空秋」,它的下半句更是精華,能預測莊稼的收成?
  •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教我們為人之道!
    俗語「水至清則無魚」,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教我們為人之道!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其中俗語文化以其通俗易懂的特點被廣為流傳。想必大家都聽過老祖宗說過的這一俗語「水至清則無魚」,從表面意思理解就是,若水太過清澈,那這裡必定是沒魚的,這句話也是有道理可循的。不過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教給我們為人之道!魚就和人一樣都需要呼吸,但是魚是用魚鰓進行呼吸,若是水中非常清澈沒有絲毫的腐殖質或其他雜質,那麼就沒有足夠的氧氣供魚呼吸,所以便有了這句「水至清則無魚」的俗語。
  • 人人皆知「樹倒猢猻散」,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道盡了人性!
    人人皆知「樹倒猢猻散」,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道盡了人性!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想必很多人都聽說過,它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書籍,時至今日還深刻的影響著我們,這本書不僅講述了榮國府之中的恩怨情仇,還為了普及了很多明清時期的俗語,比如在紅樓夢之中曾有這樣一句俗語「樹倒猢猻散」,這句俗語也算是廣為人知了,可是誰知道,這句其實只是上半句,它還存在下半句,而下半句才是真正的精華,道盡了人性。
  • 俗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後半句是精華所在,卻很少有人知道
    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喜歡在各種場合使用「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俗語,例如在動一場風險率極高的手術時,病人為了安慰正在為自己擔憂、祈禱的家人時會來上這麼一句;在足球競技場上,兩隊比分相差一分並且剩下的時間只能夠再踢一次時,足球運動員們的口中也會出現這句俗語,著名球星大衛·貝克漢姆還將這句俗語紋在了身上;在撲克競技比賽中,已經連輸了九局的人想要翻轉局面,會在最後一局中帥氣地將自己的籌碼ALL
  • 俗語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多人卻不知道!
    俗語說「一日夫妻百日恩」,下半句才是精華,很多人卻不知道!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是非常看重感情的,無論是滿腔熱血的愛國之情,義薄雲天的朋友之情,還是一衣帶水的親情,都是無數華夏兒女一生追求的真諦。其實還有一種感情更加的彌足珍貴,那就是男女之間的愛情。
  • 俗語為何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精華其實在下半句,卻少有人知
    俗語「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下半句才是精華,卻少有人知。(本篇為俗語之第041期)「男女授受不親」有何講究?其實這句俗語源於古代的儒家思想。在過去古代,封建思想比較濃厚,尤其是女子的清白就顯得格外重要了。受這種思想的約束,就出現了很多關乎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禮數和約束。而俗語「男女授受不親」便是這約束和禮教中的其一。
  • 俗語:一日夫妻百日恩,其實還有後半句,後半句才是重點
    但是,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而且後半句才是重點!自古至今,夫妻可以說是彼此之間最親近的人,也是那個能夠一起終老一生的人。正所謂「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兩個人人能夠成為夫妻,那是有著莫大的緣分的。而「一日夫妻百日恩」這句俗語,也恰恰很簡單明了的道出了夫妻關係以及情感態度。
  • 俗語:「萬惡淫為首」,其實下句才是經典,卻鮮少人知
    俗語:「萬惡淫為首」,其實下句才是經典,卻鮮少人知文/歷史大怪獸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這樣一句俗語,也許第一句話讓你聽了會比較尷尬,但是其實這句話整體背後隱藏著非常多的道理。,尤其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這句話真正的精華所在,我們今天一起去了解一下這一句: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小編帶大家一起去走進這兩句,了解它背後的含義。中國的文化有上下五千年,在整個中國的歷史當中出現過了非常著名的名言警句,俗語更是民間一種道理表述的方式,可以說是深受人們的喜歡。俗語也是不斷在實踐中被人們發現它其中的真理,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的就是萬惡淫為首和百善孝為先這兩句。
  • 俗語「打工不去親戚家」,其實後半句才是精華,老祖宗的良言要牢記!
    關於這個問題,老祖宗曾留下這麼一句俗語「打工不去親戚家」,相信在聽了這句俗語之後,你的心中便已經有了答案。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買賣不去熟人店」,這才是精華所在,那麼這兩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 俗話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其實後面一句才是精華
    比如民間流傳著許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雖然許多俗語聽上去有點粗鄙不堪,但是仔細讀來又覺得有幾分道理,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精華。不同地方的俗語也是五花八門,其實民間俗語很大程度受到地理位置、天氣氣候、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影響。古時候人們通過總結歸納,從而得出結論,最後才產生各種各樣的俗語,或者說是生活經驗。
  • 農村俗語「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下半句最為經典,謹記
    在農村流轉這許許多多的俗語,很多都是先賢智慧的結晶,而有些則是引用較為經典的話,比如說「水太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很是經典,但是它還有下半句,可惜很少人知道,卻更是精華!農村的俗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由於其趣味性以及知識性,可以在農民這個「圈子」中不斷的傳播,這也是俗語的魅力以及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