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文化,是流傳在我國民間的老話或者諺語,由於其簡單易懂,風趣幽默,比較容易被人們接受和喜愛。我們在日常交流中,一句恰到好處的俗語,可以讓交流變得十分有說服力,這也會極大地提升我們溝通的效率,輕鬆解決因為溝通困難引發的矛盾。
比如一個人經常說大話,卻不付諸實際行動,如果我們直言不諱地批評,會顯得對話十分生硬,脾氣不好的還會和我們發生口角爭執,但是如果用俗語「與其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來表述,對方就很容易接納;再比如和好友相聚,感慨良多,如果只是尋常的套近乎,對方會覺得索然無味,但是如果說「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這會讓談話雙方都十分的愉快。
俗語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處世經驗之談,讀懂俗語可以讓我們人生之路走得更加順利,從而規避掉很多不必要的陷阱和風險。有這樣一則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說的是和做生意有關,其實這句俗語還有後半句,才是整句俗語的關鍵所在,短短7個字卻暗含了很多處世的哲學,堪稱是精華所在,讀懂了會化解很多尷尬。
人無笑臉莫開店
我們首先來說俗語的上半句「人無笑臉莫開店」,這句是對商人的勸誡和警示。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有很多人做生意,在古代社會階層分為士、農、工、商四個等級,其中以商人的身份地位最低。因為古代講究的是「學而優則仕」,只有學好了本事走上仕途之路,以後才會光宗耀祖,興旺家族。但是古時候學習可是要花費很多錢財銀兩,尤其是窮苦的老百姓,家庭條件不允許讀書,只好種地或者去工地出苦力,有的人則直接走上了做生意的道路。
開門做生意,一定要笑臉相迎,需要給客人一種溫暖的意象,因為和氣才能生財。但是有的人做生意卻板著臉,沒有任何笑臉,這樣會讓客人感覺不禮貌,生意自然也就慢慢慘澹了下來。
俗語前半句中的「笑臉」一定要做到人人平等,不論客人的衣著是華麗還是樸素,打扮是富貴還是貧窮,作為掌柜都需要讓每個進店之人都如沐春風,這裡的笑臉要一視同仁,而不是區別對待。笑臉是做好生意的保障,長此以往才會越做越紅火,生意也會慢慢地興隆下去。
會打圓場自落臺
俗語的後半句是「會打圓場自落臺」,這句話才是整句俗語的精華。會打圓場,說的是頭腦要靈活,要適當地自圓其說,這是每個人都應該必備的技能之一。我們與人溝通交流的時候,有的人很好講話,三言兩語就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但有的人卻十分的夾生(不好說話),與其交流總感覺對方挑三揀四,故意刁難,交流的時候難免會有不同的意見,面對這樣的人,就要會說話、打圓場,給足對方面子。
打圓場並非是「拍馬屁」,而是一種高級的說話技巧,高情商的人與人交談,都會讓對方感覺特別溫暖,如果是商人會打圓場,還會讓客人感覺是在為他著想,這樣自然而然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
人際交往中,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人,會打圓場的人,就是給別人臺階,讓對方不至於太過為難,有時候也要適當給自己找個臺階,從僵局中解脫出來,慢慢緩解氛圍,輕鬆化解尷尬。總是面帶笑容,還懂得說話的人,自然也會招人待見,不論是做生意還是與人相處,都會處於不敗之地。
總結
俗語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掌握的,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現學現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一邊學習俗語,一邊善於使用俗語,不但可以加速溝通的效率,還會讓自己感悟到更多的人生智慧,可以說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今日話題:你對俗語「人無笑臉莫開店,會打圓場自落臺」是怎樣看待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區交流,我們一起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