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男孩喜歡吃指甲
指甲都被他啃得露出嫩肉
更嚴重的是
他還把碎指甲吞進肚子裡
引起腹痛
這到底怎麼回事?
媽媽太嚴孩子焦慮
七歲男孩總是啃食指甲
今年7歲的冬冬(化名)
喜歡吃自己的指甲
總是把指甲長出來的部分
啃碎後吞進肚子
點擊播放 GIF 0.1M
這種行為持續了三四個月
兩手的指甲都被他啃得露出嫩肉
有的表麵皮膚還長了繭子
由於經常吞下碎指甲
他也出現了腹痛,身體不舒服
家人意識到情況嚴重
這才帶著他到
廈門市仙嶽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科就診
病區主任吳為閣觀察到
冬冬體型消瘦,面色發黃,有黑眼圈,安靜不愛動,反應比較遲鈍,看起來挺不開心的樣子。但據了解,冬冬的營養條件不錯,乖巧聰明,學習成績也算優秀。經過評估檢查,身體也沒有什麼大問題。
吳為閣在詢問中了解到,冬冬的媽媽是教師,平常對他的管教非常嚴格,例如做作業時一個字寫錯就要求重寫,還嚴厲批評他寫字太難看。成績稍有退步,就對他大加指責,過早警告他將來考不上高中、大學怎麼辦。媽媽總是更多關注到冬冬不好的地方,卻無視他的優點。在這樣的家庭壓力下,冬冬一直處於極度焦慮中,這才導致出現了異食癖,已經到了需要心理幹預的嚴重程度。
看到這裡
你一定和晚報君一樣
對這個詞有些陌生
什麼是「異食癖」
如何判斷孩子患上「異食癖」
食用異物一個月以上
就要警惕患有異食癖
異食癖是指吞食非食物性的東西達到不能遏制的地步,可見於各年齡段兒童。患兒表現為吃泥土、塑膠袋、頭髮、樹皮、石頭、紙、口紅等行為。
家長怎麼判斷孩子是否患有異食癖呢?可以根據以下幾點甄別判斷:持續食用「異物」1個月以上;食用的「異物」對寶寶生長發育無益或有害;孩子所處的年齡段,已經能準確意識到該「異物」不屬於食物。
據悉,異食癖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體內缺乏鋅、鐵等微量元素引起的。近年來,研究發現,異食癖主要與心理因素及家庭因素有關。很多時候,孩子問題的根源出在家長身上。有的孩子覺得家長長期忽略自己,就通過故意食用尖銳物品來傷害自己,從而獲得家長的關注。生理性的異食癖,通過補充營養就能康復;但心靈創傷導致的異食癖,很容易被忽略,而傷害更大更深遠。
吳為閣通過一些心理健康教育
用冬冬可以接受的方法
來幫助他改善情緒、心境
同時也和冬冬的父母溝通
對他們進行心理科普宣傳教育
讓他們儘量為孩子創造比較舒服
可以表達合理壓力和情緒的家庭環境
女童腹疼腸道取出頭髮
竟是異食癖引起腸梗阻
無獨有偶
9歲女孩夢夢(化名)喊肚子疼
到醫院檢查後
醫生從2-3釐米直徑的腸道裡
取出一團長頭髮
病因是異食癖引起的腸梗阻
點擊播放 GIF 0.0M
案例介紹
前不久,9歲的夢夢因腹痛就診廈門市兒童醫院,剛被推進普外科病區的時候,夢夢彎著腰,手按在腹部,面容疲倦,無法下地行走。看著她痛苦的表情,護士們立即給她安排好床位躺下,並讓醫生查體。普外科鄒加良主任醫師一番檢查後,判斷她患了腸梗阻。
夢夢的病情不容拖延,護士們立即完善術前檢查,將夢夢送入手術室進行急診手術。手術很成功,醫生從夢夢的腸道內取出一團長發,要知道,兒童腸道直徑才2-3釐米,正是這團長發引起了腸梗阻。
為什麼夢夢的腸道內會有頭髮呢?
鄒加良問夢夢的家人,沒人知道
護士私下偷偷問過夢夢什麼時候吃頭髮
她自己也搖搖頭說不記得
鄒加良說,夢夢「吃頭髮」這種行為在臨床上稱之為「異食癖」。有些兒童像夢夢拔自己頭髮來吞食,叫拔毛癖,他們常常偷偷地吞食,如在夜間,在獨自一人活動時,找機會就吞食。
及早發現孩子不好苗頭
及時幹預別讓習慣養成
這些孩子
是因為什麼原因
患上「異食癖」?
吳為閣說,患上「異食癖」的孩子,有的是因為本身的味覺方面或者代謝功能出了問題,有的是缺乏維生素、礦物質或者寄生蟲感染引起的。更多的「異食癖」則是心理方面的因素所致。
吳為閣在門診碰到過一名三四歲的男孩,孩子並未存在神經發育障礙,卻喜歡吃紙。據了解,孩子一直是由老人照顧,老人只是滿足生理方面的需求,忽略了心理層面的照料,缺少互動。孩子大多時間自己在地板上玩,不經意間就拿起一片紙嚼著吞進去,慢慢成了一種習慣。
他指出,孩子在接觸世界的過程中,一些偶發的、不經意的細節被父母忽略,前期只是嘗試,時間長了就會變成條件反射,不良習性固化,最終發展為異食癖。應在家庭層面及早發現,及時給予幹預。3歲以下的孩子不太懂得分辨哪種東西能吃,什麼都放進嘴裡嘗試。有的經過一兩次嘗試後,沒人幹預,慢慢就成了習慣。
如果孩子有異食癖
家長能做些什麼?
醫生強調
家長要多陪伴多鼓勵
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如果學齡兒童出現「異食癖」的行為特徵,家長要關注背後的原因,是否學習壓力太大,在學校和同學相處是不是有問題,或者受到什麼特殊事情的影響等,找到了根源就可以通過行為管理強化鼓勵,用良好的行為替代不良行為。
吳為閣特別強調家長的陪伴,父母每天再忙,也要花至少半個小時陪伴孩子,一定要鼓勵孩子多表達,認真傾聽。用非常平等的身份觀察他的反應,關注他的情緒,擁抱他。通過和孩子打打鬧鬧、聊天等,緩解孩子的緊張壓力,在反覆強化過程中慢慢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記者:汪燕妮 龔小莞 通訊員:張連治 陳鷺 漫畫:小牛
編輯:盧婷雯 值班主編:林燕貞
廈門晚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標星+置頂廈門晚報
一秒找到晚報君▼
廈門日報社微信矩陣▼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