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原型王發坤遺孀千裡祭夫

2020-12-15 中華網軍事頻道

將杜鵑花放在墓碑前,王發坤遺孀李金花早已泣不成聲。

烈士王發坤遺孀李金花和兩個兒子在墓碑前祭奠。

李金花祭奠丈夫。

    原標題:淚奔!「梁三喜」原型王發坤烈士遺孀千裡祭夫

    你從來不曾遠離,過往的每一縷風,都是你的輕聲笑語……

    把我的手放在你的心,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

    英魂不與煙霞散,風骨長伴日月垂。儘管烈士離我們遠去,但其精神、品德和信念已與日月同輝,並已化為獵獵長風,永遠鼓蕩著共和國上空的鮮紅旗幟。

    上世紀80年代,一部反映中越邊境作戰題材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環》風靡全國。電影中戰鬥英雄梁三喜及其遺孀的事跡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而「梁三喜」原型就是時任13軍39師115團二營機炮連副連長王發坤烈士,其遺孀是李金花。

    烈士王發坤是貴州威寧縣海拉鄉新村村大坪子組人,1968年入伍,兩年後提幹,擔任副連長,1978年4月確定了轉業,並已經聯繫好地方工作。然後就在他即將脫下軍裝的時刻,中越邊境烽煙驟起,部隊轉入戰備。在年底,他決定留在部隊,堅持上了戰場,並榮立二等功一次,但不幸在「周登戰鬥」中壯烈犧牲。1983年10月30日王發坤被國家民政部追為烈士。

相關焦點

  • 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原型王發坤遺孀千裡祭夫
    「梁三喜」原型王發坤烈士遺孀千裡祭夫你從來不曾遠離,過往的每一縷風,都是你的輕聲笑語……把我的手放在你的心,愛之花開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榮。英魂不與煙霞散,風骨長伴日月垂。儘管烈士離我們遠去,但其精神、品德和信念已與日月同輝,並已化為獵獵長風,永遠鼓蕩著共和國上空的鮮紅旗幟。
  •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的原型在威寧
    李金花老人一家住的「小洋樓」李金花,是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梁三喜的原型王發坤的遺孀。悲傷過後,李金花告訴村民:「王哥欠下的錢,我一定替他還上。」1983年10月30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批准,王發坤被認定為革命烈士。
  • 對越反擊戰,梁三喜的真正原型究竟是誰?看完你就知道了
    梁三喜,是著名作家李存葆在聞名遐邇的對越作戰題材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中塑造的一位英雄人物。他是基層連隊的一名連長,政治立場堅定,軍事素質過硬,對國家和軍隊無比忠誠、對親人和戰友無比熱愛、對敵人無比仇恨,是典型的「輕生死、重大義」的山東好漢形象。
  • 對越自衛反擊戰電影之《高山下的花環》
    《高山下的花環》作者李存葆,1946年生,山東省五蓮縣人。1965年開始創作。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山中,那十九座墳塋》發表後均引起強烈反響。已出版小說集《高山下的花環》,還發表了不少詩歌、散文和報告文學作品。李薦葆軍事題材小說的現實主義成就,在於他對當代軍人形象美學價值的深刻把握和對軍事文學悲劇內容的獨到發見。
  • 《高山下的花環》:豆瓣高評分的紅色影片!
    上映於1985年的紅色影片《高山下的花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豆瓣評分8.6,算得上是口碑上佳的影片了,尤其對於商業色彩並不多的紅色影片來說。查閱了下豆瓣上的紅色影片,8.6是最高的評分了。(《高山下的花環》劇照)軍部攝影幹事趙蒙生(唐國強 飾)被母親動用軍界的關係外派到連部擔任指導員,實際是為轉正做準備。趙蒙生的到來讓連長梁三喜(呂曉禾 飾)推遲了探親假,滯留連部理順趙蒙生與戰士們的關係。
  • 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環》,為什麼是永不過時的時代經典?
    《高山下的花環》【豆瓣9分的《高山下的花環》,當代中國青年都應看一看的國產戰爭經典】 2020年,非常罕有的一段電影真空期,連續5個多月沒有新片上映了。《高山下的花環》由謝晉執導,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呂曉禾、唐國強、蓋克、何偉、王玉梅、童超、斯琴高娃、倪大紅等主演。
  • 國內戰爭片巔峰,應該是《高山下的花環》,詮釋經典電影十要素
    二、鮮明的矛盾《高山下的花環》一開始,三位主要人物連長梁三喜、新調來的指導員趙蒙生、排長靳開來迅速登場,他們之間的矛盾也迅速展開。梁三喜要回家探親,趙蒙生卻扛不起連隊的職責,靳開來看不慣一些不公平的現象,偏偏趙蒙生就是這種現象之一的「高幹子弟鍍金」。
  • 另類解讀《高山下的花環》:黨的某些高級幹部與群眾矛盾的根源
    梁三喜的母親和妻子來到部隊,堅持用梁三喜的550元撫恤金和賣掉家養的豬換來的70元錢,將梁三喜的欠帳歸還了。梁大娘一家在烈士陵園最後一次看望的兒子時,遇到了來祭奠英雄的軍長,軍長對著英雄的墓地莊嚴的敬了一個軍禮。高山之下,那些烈士墓前的花環顯得那麼莊嚴肅穆。。。。。。
  • 《高山下的花環》:一段不能遺忘的歷史
    由著名導演謝晉執導的影片《高山下的花環》,改編自李存葆的同名小說,同時李存葆先生也是本部電影的編劇。影片以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為背景,以高幹子弟趙蒙生下基層連隊當指導員,從最初與戰士們的對立到融入這個集體為敘事線索,講述了戰爭背景下普通戰士的英勇以及戰爭給戰士的歷練,戰後烈士家屬的痛苦。塑造了梁三喜、靳開來、小北京這樣一群鋼鐵戰士,以及烈士家屬悲痛地接受現實的創傷,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
  • 紅色影片《高山下的花環》觀後感、心得體會展播
    >   主持人:李振 政治教導員   教導員李振:同志們,今天組織大家召開電影《高山下的花環》討論會,昨天,我們大中隊全體官兵已經觀看了這部電影,大家都紛紛表示感觸很深,現在請大家談談對《高山下的花環》這部電影的感想與體會。
  • 《高山下的花環》:悲壯的軍旅忠魂,奶油小生唐國強詮釋知恥後勇
    時隔八一建軍節不久,再次重溫《高山下的花環》,已經不知道第幾次觀看這部影片,即使知道劇情,仍然不知不覺眼含熱淚。我反覆思考,認識到描寫戰鬥過程過多,缺少揭示人類心靈的東西,而這正是感人力量的源泉,為此我想要創作一部能深刻展示英雄人物心靈的作品,它便是《高山下的花環》」。謝晉導演在拍攝《秋瑾》時已經考慮要將《高山下的花環》改編,小說把國家民族的振興與個人命運巧妙關聯,講述了唐國強飾演的攝影幹事趙蒙生依靠母親關係,通過從軍區掛職鍛鍊「曲線」調回家鄉,與家人團聚。
  • 《高山下花環》小北京犧牲用的什麼武器?
    《高山下的花環》是80年代拍攝的一部以軍旅為題材的電影,堪稱整整一代人的回憶。這部電影有很多吸引人的片段。比如說我軍在參戰之前,居然集體看了《巴頓將軍》這部美國電影!還有我軍攻克要塞之後,發現越南人居然一邊吃著我們援助的糧食一邊和我軍作戰!
  • 真實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高山下的花環》各角色的原型都是誰?
    最近,一部反映對越自衛反擊戰的電影《高山下的花環》再次進入大眾的視野。這部36年前由謝晉導演,根據李存葆的同名小說改編的軍事題材電影生動懂的塑造了梁三喜、趙蒙生、靳開來、雷軍長等一批個性鮮明的人物。它反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戰士們在戰火的洗禮中經受的考驗。
  • 《高山下的花環》:以物見事
    借物喻人:梁三喜與趙蒙生本片中描繪了眾多個性鮮明的解放軍指戰員形象,其中以導演通過各種物品細節來描繪一線連長梁三喜和高幹子弟趙蒙生最為典型。片尾先後出現的喜字和軍裝兩件物品概括了梁三喜的一生之志,他追求愛情與幸福,也為了祖國安寧而戰,但先出現喜字再出現軍裝體現了他在二者之間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保家衛國並為之犧牲。不同於文革時期神性大於人性的主角,導演運用了幾乎貫穿了全片的物品——撥浪鼓使得梁三喜更加血肉豐滿。
  • 《高山下的花環》蓋克:32歲喪夫,再嫁2次均失敗,至今單身
    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的她因出演《高山下的花環》中女主角"韓玉秀"一角而走紅,多次被"金雞獎""百花獎"等各大獎項提名。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在《高山下的花環》中,"韓玉秀"是為國捐軀的英雄"梁三喜"的遺孀,這位平凡而偉大的寡婦在丈夫去世後承擔起了家庭的重任,沒想到這樣戲劇化的一個人物卻成為了蓋克幾年後的真實人生。
  • 《高山下的花環》「雷軍長」的原型
    導讀: 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成功塑造了「雷軍長」這一革命軍人的光輝形象,在戰爭動員會上對「走後門」等不正之風怒髮衝冠和聽到獨生子「小北京」犧牲時那種悲痛萬分的情景無不令人記憶猶新。本報特約記者採訪了「雷軍長」的生活原型——第54軍陸160師師長張志信。
  • 致敬《高山下的花環》中真正崇高的愛國主義教育!
    上周,我隨便寫了寫《兵臨城下》中夾雜的私貨,今天,我們就這個話題來聊一聊謝晉導演的經典戰勝片《高山下的花環》。對比國內外無數大場面戰爭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戰爭情節佔比並不多;對比國內外無數催淚苦情悲劇電影,《高山下的花環》沒有泣不成聲的場景。無論影片還是小說,最著重描寫的都是戰前戰後的故事,可這才是戰爭最真實的樣子。
  • 《高山下的花環》經典永不過時,小鮮肉唐國強演繹涅槃重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謝晉一口氣拍了多部帶有深刻時代烙印的故事影片,從1981年的《天雲山傳奇》、1982年的《牧馬人》、1984年的《高山下的花環》,一直到1987年的《芙蓉鎮》,六年時間,四部重要作品。在謝晉超過半個世紀的導演生涯中,他最好的六部作品中,有四部集中在八零年代(另兩部是1957年的《女籃五號》和1957年的《鴉片戰爭》)。
  • 硝煙戰火中洗禮的《高山下的花環》
    李存堡老師不但記錄戰爭的相關情況,更是寫下經典的文學作品,中篇小說《高山下的花環》。這部小說發表之後,引起了全國的轟動,當時的人們通過小說,看到了殘酷的戰場,和難以割捨的親情、愛情、戰友情。因為李存堡老師眼見證了戰爭的真實情況,小說中的英雄們都人物原型,並非杜撰。2018年,李存堡老師的《高山下的花環》榮獲了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具影響力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