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國家的省份劃分,最早追溯到魏晉,在當時,便設置有「行臺」,作為當時中央對地方的臨時軍事處理機構。後來基本成型是在元朝,正式推行了行省制度。當時,為了將整個的中央集權鞏固,加強第地方的控制,於是,便將地方設置行中書省,但是叫起來麻煩,便簡稱作「省」。
發展到明朝時期,則又大有不同。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但是,在國家建立初期,整個和會的局面並不是很穩定,加上各方面的矛盾也沒有得到解決,但是,封建的統治又急需穩固。在朱元璋看來,元朝之所以會滅亡,病因在於「君不能躬覽庶政」,當時的君主對地方的控制力度太小了,不能對地方的掌控到位,於是,便滋生出了很多 的弊端,最後導致整個王朝的人心渙散,最後皇權淪喪。
因而,明太祖朱元璋便將原來的行省制度廢除了,然後在地方上設置了「三司」,用三司來將地方的權力分化制衡。廣東和廣西便是在這時候增設的。明朝對整個行政區域的劃分,其實跟現代的行政區域劃分聯繫很大,算是我們國家現代行政區域劃分的雛形。
現在成型的行政區域劃分,很多都是以山、河、湖為界限。例如,我們熟悉的河南與河北,便是以黃河作為界限;山東和山西,便是以那太行山為界限,根據方位,才有了山之東和山之西;而湖南湖北,則是以那洞庭湖為界限,以方位來界定南北等等。因此,不難發現,這些省份的名字中,都將「山」、「河」、「湖」納入了名字之中。
不過,有很多人便是疑惑的,既然這些區域都是有山、有河、有湖為界限,那麼,這廣東和廣西又作何解?他們這「廣」到底是指的什麼?
戰國時期,在河北有個叫趙佗的人,可以說是年少有為,後來,身居廟堂,還在秦始皇的派遣下帶兵徵討百越,後來便在龍川縣(今廣東一帶)當縣令。在古代的時候,這一帶被稱之為「嶺南」,在當時,溼熱並行,發展很是落後,是被貶的官常去之地。
在為縣令之時,趙佗相當的盡心,對當地的發展很是看重,他將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引到當地,當地百姓對他也是極為是愛戴,直至今天,在龍川縣依舊有一個叫做「佗城鎮」的古鎮。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大恩人,一直都用他的名字為地名。
秦二世而亡,在那之後,趙佗便自立為王,在當地建立了一個叫做「南越國」的小國家,不過,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便將趙佗勸降了,趙佗本就不是好權之人,在南越國收歸漢朝後不久,趙佗也與世長辭了。在歷史上記載,在趙佗去世後沒多久,漢武帝便帶著軍隊將南越收回了。
因而,在這之後,漢武帝便將原來的南越,也就是嶺南一塊,設立了一個縣,以「廣施恩信」之意取名叫「廣信」。一直發展到後來的三國,孫權將此處改稱「廣州」;後來發展到宋朝的時候,才演變為「廣東」和「廣西」。在當時,因為國土面積之廣,在地方上的行政單位是「路」,因此,在廣信縣兩邊的疆域便分稱作是「廣南西路」和「廣南東路」,後逐漸演化為「廣東」和「廣西」。
這便是廣東和廣西的由來,不得不說,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真的是 隨處可以領略的。
你知道你們省份名稱的由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