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20 14:23
陰陽觀念最初理論認為:凹者為陰,凸者為陽。陰陽不同屬性的現象很早就在建築中相繼運用。
半坡遺址距今已5000多年歷史,建築形態上屬於陰性穴居建築;而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掘的大量木材建築構件,表明當時人們已經利用木材在地面上構架(凸起)陽性建築。這些古代建築形態,初顯了陰陽觀念引導兩大類型建築的不斷完善。
最佳住宅選址
中國傳統建築環境強調陰陽二氣。唐楊筠松所著《八宅明鏡》中認為,「古代建築總體環境由陰陽二氣所化生……陰陽二氣是元動力量」,這種元動力不斷推動我國建築注重陰陽因素的使用。
典型的「負陰抱陽」選址
古代建築家認為:所謂「負陰抱陽」,一般都在房屋選址時後面應有主峰龍脈山,左右有次峰或岡阜的左輔右弼山……前面有月牙形的池或彎曲的水流,水的對面還有對景的案山,軸線……坐北朝南。基址正好處於這個山水環抱的中央。
「負陰抱陽」須坐北朝南,北面是陰面、南面是陽面。「屋合太陽星」為吉,坐北朝南則採光通風俱佳;形勢上後山直立者「立格」,能生氣;傾斜不正者為大兇,不宜居。
瞰故宮可以看到一條清晰的中軸線
皇家建築群體中突出設計的「唯我獨尊」。建築無論大小,中軸線(主幹道)都只設計一條,象徵著「唯一」,這與古代理念中奇數為陽有關。
而院落中長廊、迴廊或遊廊、曲廊(江南一帶也稱避弄),可以根據活動區域的需要設計多條。
傳統建築色彩的陰陽區別
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皇家建築,基本採用陽性的暖色格調。紅牆、琉璃瓦,顯得金碧輝煌。屋頂的陰陽考究還涉及到瓦和地面顏色的對應關係,認為屋頂為天,天為乾、屬陽。屋頂之下為地,地為坤,屬陰;另一類是普通民居,青磚瓦牆,色調淡雅樸素大方,成為皇家建築對應的陰性色彩的格調。
古代建築排水系統之陰陽
如民居的廳、堂、天井,採用明溝(陽溝)可以大量排除建築上面承受的天雨;凡從房側或兩房相接處排出的水,均採用暗溝(又稱陰溝),在陰溝上鋪地磚將水隱蔽,不影響室內人員的流動。
湖南省平江縣明代古建築張谷英村的地下排水系統,十幾個不同天井的水都巧妙地從各個小院落排到建築群外的河溝裡,受到考古學家和建築學家的一致讚嘆。
梁思成先生認為,「一個民族或文化體系的建築,如同語言一樣,是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文法』與『語彙』的。它們一旦形成,則成為被大家所接受遵守的方法的綱領。
在語言如此,在建築中也如此」。建築的陰陽和諧, 成為我國傳統建築特有的「文法」之一,歷代得以傳承。
山東曲阜孔府儀門
門臉 在傳統建築中象徵為「臉面」而倍加重視
門樓的設計主陽,因為象徵主人的身份地位。山東曲阜孔府儀門為明代中期建築,門上方懸有「重光之門」的匾額,方正陽剛、端莊穩重,在門側蒼柏襯映下更顯得孔府的深沉厚重。
門樓的建造也強調陰陽和諧。如山西祁縣喬家堡門樓、北京四合院中的金柱大門、如意門樓等等,在建築功能和審美意識上都充分展示了陰陽結合、以和為貴的理念。
湖南省新田縣三井鄉談文溪村村莊的「鎮邪之寶
筆者在湖南省新田縣三井鄉談文溪村考察時,發現兩個建築群調整陰陽關係的案例。
其一,該村南面山正對村裡的凹形石巖裂開一條縫,當地人稱它為「仙姑巖」。
傳說明代初期鄭氏遷於此地,一直人丁不旺。有一日當地人稱為地仙者路過此地,告知鄭氏人士不旺的原因是村裡陰陽失調,建議在村子裡豎立一個石柱(當地人稱此柱為「陽根」),以此調節村裡的陰陽。
村裡人便建造了一個高一丈二尺形似石筍的柱子,正對南山的「仙姑巖」。傳說談文溪村果然人丁興旺,並且出了四位進士(其中有貴州御史和廣東高州太守)。自明至清兩代,當地人娶媳婦,新娘子進村後都要先摸摸這高聳的石柱。
雖然這一案例難辨其科學性, 但從傳統文化上表明了古人對生存環境陰陽觀念的關注。
其二,新田縣在文物普查、整理古村落遺存時,發掘了談文溪村另一處建築遺址。
餘姓家族明代自廣東深圳遷入此地,為了家族和諧興旺,請藝人用青石雕鑿了一隻海龜與一隻土鱉埋在住宅地下。它們一大一小、一雄一雌、互相呼應、剛柔相濟,歷經600多年的世事變遷而保存完好。證明建築環境的陰陽觀念已經早在南方流行。
我們在一些村鎮考察時,也經常發現陰陽觀念在現代民居建築的延續現象。陰陽觀念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一種特有「文法」,如梁思成先生所論「血脈相承,賡續演變,反映各種影響所吸取養料,從沒有中斷過」。
認真借鑑陰陽觀念和這一「文法」,對於當代中國建築的發展是很有意義的。
據美術報
14400517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