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蘭島位於北美洲東北部,在北冰洋和大西洋中間,跟加拿大隔海相望,面積高達216萬平方公裡,是世界上第一大島,沒有之一。
格陵蘭島面積相當於61個海南島,60個臺灣島,1084個香港,比美國的阿拉斯加州面積還要大,也超過了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面積。
在地理學上,我們把比格陵蘭島面積還大的地方叫大陸,也就是說它差一點就可以被叫做大陸,是大陸和島嶼之間的分界線,比如澳大利亞大陸面積只有761平方公裡,所以說格陵蘭島被叫做島嶼有點委屈;因此地理學界也把該島稱為次大陸。
丹麥麵積只有4.31平方公裡,但是格陵蘭島卻是它的自治領地,給人蛇吞象的感覺。
國土面積狹小的丹麥是如何佔領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的?
格陵蘭島終年被嚴寒籠罩,是不折不扣的寒帶氣候,即使是氣溫稍高的沿海地區,在盛夏季節,南部沿海平均氣溫只有7度;北部沿海平均氣溫更低,只有3.6度。
內陸部分常年被冰雪覆蓋,冰層平均厚度超乎想像,厚達2300米,內陸有百分之八十一的面積都是這種狀況,和南極大陸冰層厚度不分上下。
總而言之,格林蘭島是個不毛之地,生存環境非常惡劣,適合人居住的面積只有很少一部分,具體地說只有20萬平方公裡;所以登島的人不多,最早來到這裡的居民是愛斯基摩人,他們是通過加拿大登上該島定居的。
公元982年,一個叫埃裡克的挪威人因為在冰島犯罪被驅逐出去,無家可歸的他四處漂流,發現一個島嶼就像撈到了救命稻草,慌不擇路登了上去。
埃裡克在上面過著野人一樣的生活,不過自由自在,也非常愜意,就在格陵蘭島住了下來,一住就是3年。
後來由於思鄉心切,埃裡克返回了冰島,但是他回冰島,還有一個遠大理想,就是讓更多的人到那裡去,因為他喜歡那個地方,但是又嫌太孤獨。
不過號召大家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該島位置偏遠,島上大多數地方常年冰雪覆蓋。
如果實話實說,大家肯定不願意去,於是他就耍了個小聰明,給這個島嶼起了個好聽的名字「格陵蘭」,意思是綠色的土地,暗示那裡到處生機勃勃,好吸引大家跟他去定居。
這跟冰島的起名恰恰相反,因為冰島不冰,屬於溫帶海洋氣候。但是最先的發現者害怕別人也到那裡去爭奪該島,故意取了個帶「冰」的名字。
但當時格陵蘭島上面居民不多,所以在此後的近3個世紀中,不斷的有北歐的冒險者來到這裡,最巔峰時期的格陵蘭島大約有3000多人。
格陵蘭島被發現的消息被挪威國王知道了,貪婪的國王在1261年派兵控制了該島,從此格陵蘭島就成為挪威的殖民地。
1376年,丹麥國王瓦爾德馬四世去世,王位本來該其兒子繼承,可是國王沒有兒子,近水樓臺先得月,國王女兒瑪格麗特就給丹麥貴族施壓,選其五歲的兒子奧拉夫為丹麥國王奧拉夫二世。
瑪格麗特還是挪威皇后,所以她兒子奧拉夫同時有資格做挪威王國的諸君。5年後,奧拉夫的父親,挪威國王哈康六世逝世,丹麥國王奧拉夫繼承王位,成為兩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
奧拉夫成為丹麥和挪威共同的君主後,就讓兩國正式組成聯盟。
由於當時奧拉夫只有10歲,因此由他的母親瑪格麗特把持朝政,原來屬於挪威王國的格陵蘭島、冰島和法羅群島理所當然接受了丹麥統治。
1388年,瑞典發生內亂,瑞士議會向瑪格麗特求助,一致推舉她選為「最高領主及統治者」,於是瑞士也成為瑪格麗特的統治國。
1397年,丹麥、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一個叫卡爾馬城市舉行會議,籤訂了《卡爾馬條約》,三國作出重大決定,組成了「卡爾馬聯盟」。
卡爾馬聯盟只持續了個多世紀,在聯盟中瑞典和丹麥人口相對較多,最有發言權;而挪威人口少,沒有話語權。
三個國家在一起無法相處,瑞士不想玩了,於1521年首先退出聯盟;而丹麥和挪威則繼續勉強維持著結盟。
1534年,弱小的挪威被丹麥吃掉,被取消王國的地位,降格為丹麥的一個省。
世事多變,3個世紀後,丹麥在拿破崙戰爭中失敗,被迫與瑞典籤署喪權辱國的《基爾條約》,正式將挪威割讓給瑞典。
但是瑞典當時有點不忍心,並沒有把屬於挪威的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割讓走,而是繼續讓丹麥統治。
《基爾條約》雖然將挪威割讓出去,但是瑞典並沒有真正統治挪威,挪威趁機宣告獨立,但後來在瑞典壓力下雖然取消了獨立,但保留了王位。
1905年,挪威正式宣布獨立,並選擇丹麥王子卡爾為國王,稱哈康七世。
此後,獨立之後的挪威開始翻舊帳,想要回格陵蘭島。丹麥和挪威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可以說親如兄弟,大家都不想大動幹戈,所以就把此事交給當時的聯合國——國聯仲裁。
1933年,國聯作出仲裁,格陵蘭島歸丹麥所有,挪威也非常大度,認可了這一裁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被德國佔領,格陵蘭曾經由美國代管,戰後歸還丹麥。
1953年丹麥修改憲法,格陵蘭成為丹麥的一個州,與法羅群島一樣,它在丹麥議會中也擁有兩個席位。
2009年6月21日,經過全民公決,格陵蘭島獲得高度自治,丹麥政府只保留在格陵蘭的防務和外交事務上擁有最終決定權。
到此為止,格陵蘭島已經實際上已經獨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