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憑什麼在俗世中地位低的,在天國裡就地位高

2020-12-18 每天學習身體好

第18章中文版分成五段,標題分別是:天國裡誰最大、拒絕一切罪的誘惑、迷失的羊、怎樣對待有過錯的弟兄、不饒恕人的惡僕。

第一段的內容如下:

作者說,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迴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本段結束。

我們先來看看馬可福音9:33-37的原版:

他們來到迦百農。耶穌在屋裡問門徒說,你們在路上議論的是什麼。門徒不作聲,因為他們在路上彼此爭論誰為大。耶穌坐下,叫十二個門徒來,他說,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於是領過一個小孩子來,叫他站在門徒中間。又抱起他來,對他們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

馬可福音本段結束。

首先,我們看到馬可福音9:33說他們來到迦百農,而在馬太福音中,這句話在上一段的第一句,我們就知道馬太福音第17章最後那個耶穌納聖殿稅的故事是插入到這句話之前的。

接著下面馬可福音說門徒在路上爭論誰為大,耶穌問他們吵什麼、門徒不作聲,馬太福音卻說門徒主動進房問天國裡誰是最大的。按馬可福音作者的意思,是門徒爭論在俗世中誰為大,耶穌告訴他們說,俗世中為大的,以後要成為小的。馬太福音卻說門徒直接問天國裡誰是最大的,把馬可福音作者設計的一個好比喻改成平平淡淡、索然無味。

馬可福音9:37說「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接待我的,不是接待我,乃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這句話意思是說,「耶穌」當時就像一個小孩子一樣,無財無寶、無權無勢,但是因為他是「耶穌」,你們猶太人就要好好接待他,你們好好接待他,就是接待派他來的神。馬太福音呢,將後面說「接待耶穌就等於接待神」這句去掉,這個故事的神髓又給改沒掉了。

馬可福音作者為什麼要把耶穌編成小孩子呢,這是因為他們新枝派勢單力薄,他們編出來的耶穌雖然有點神通,但是在社會上一點地位也沒有。為什麼他們要把耶穌編成這樣的人呢,反過來也因為他們新枝派勢單力薄,而且信徒都是沒有社會地位的窮人。雖然後來基督教發跡之後將耶穌抬得很高,但是在公元二世紀以前,耶穌就是窮人幻想出來的窮神,他要代表最底層人的利益,所以就不能將他編成身份地位很高的人。就像我們的武俠小說中,丐幫的幫主不管武功多高,他的身份也得是個乞丐。

在以色列人的習俗裡,經常以小孩子比喻地位最低的人。作者的意思是說,耶穌在俗世雖然身份地位很低,但是到天上去他的身份地位就是最高的,他們教派的人也一樣,在俗世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是到天國就成為最高的。

當然,這只是作者忽悠信徒的說法,實際上我們稍用腦子想想就可知道,就算真的有天國,憑什麼在憑世中地位最低的,到天國就成為最高的呢。如果按這樣的說法,為什麼基督教在掌握世俗權力之後,既追求俗世中的財富、又追求俗世中的地位呢,為什麼那些宗教中有權威的人都是有地位的人呢,難道他們都想到天國上當最小的嗎。

在馬可福音的故事裡,門徒爭論誰為大只是為了引出後面這一番道理,但是被馬太福音一改動,就變成若不謙卑,就進不了天國,若謙卑的像這孩子,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所說的道理已經完全不同,而且也變成平平無奇。馬太福音的作者總是這樣,好故事給他一改,都要變成爛故事,這樣神奇的事,我們前面已經見過不少。

不知是不是馬可福音作者的用意太高深,路加福音的作者也不能理解,所以他在路加福音9:46-48簡單抄了馬太福音的版本,卻沒有抄馬可福音的。本來在最近這幾段,路加福音大多是抄馬可福音版本的、抄馬太福音的相對較少。

第二段,拒絕一切罪的誘惑。

作者編「耶穌」的話說: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倘若你一隻手,或是一隻腳,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你缺一隻手,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裡。倘若你一隻眼叫你跌倒,就把他挖出來丟掉。你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裡。

本段結束。

這段話中的第8-9句在前面5:29-30已經抄過一遍,不過在那裡,他將「一隻眼」寫成「右眼」、將「一隻手」寫成「右手」。

在5:29-30前面的話是說不可姦淫、見到婦女不可動淫念,所以在那裡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讓信徒阻止自己心裡動淫念,能引起你產生犯罪慾念的事,你眼睛不要去看,手更加不要去做,如果去看了、做了,就算挖眼、砍手,也要阻止自己繼續犯罪。我們知道聖經裡說的「姦淫」和「犯罪」主要是指離棄自己所信仰的教派,並不是指我們現實中說的姦淫和犯罪。

同樣這幾句話,在這裡是不是一樣的意思呢。這段話的中文標題叫做「拒絕一切罪的誘惑」,可見聖經中文版的小編是認為還是與前面一樣的意思。

不過我覺得,在這裡因為上下文的話不同,意思其實是不同的。

首先我們看這個故事在馬可福音9:42-50原文裡應該是什麼意思。馬可福音在這一段之前,是說「不抵擋就是幫助」,意思就是說,非他們教派的人,只要不是反對他們的,就應該要團結。而這一段說「使信我的跌倒的」,卻是另外一種人,他們表面上是本教派的人,但其實是「抵擋者」,他們是絆倒人、拖人下地獄的。對這種人,作者說最好是給他的脖子綁上大石頭(馬太福音改成大磨石,他總算有一個地方改生動了一點),把他扔到海裡(馬太福音改成沉到深海裡)。

我們知道,「絆倒人的」如果是其它教派的,他們除了詛咒之外,當時是一點辦法也沒有,因為他們新枝派的力量實在太弱。但是有一些人本來被忽悠到他們教派裡面,後來認清他們教派也沒什麼稀奇,想要脫離他們投別的教派,通常這樣的人都會把他們想清楚的道理告訴一些教友、想帶一些人出去,因此就被作者認為是「絆倒人的」。

馬可福音這段的最後說「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

我們可以看到,從更前面9:33-37的「天國裡誰為大」,到9:38-41的「不抵擋就是幫助」,再到本段都是說如何對待人們之間關係,而不是說個人要如何拒絕誘惑的,所以將這段話理解為「拒絕誘惑」當然就不符合作者的原意。

同樣,在馬太福音裡,第18章的各段也是說如何對待人們之間關係。第一段講誰大誰小,第二段講要砍掉、挖掉「絆倒人的」,第三段、第四段講對「被絆倒的」和犯過錯的要勸他們悔過改正,第五段則講不饒恕人的惡僕。從這些我們就可以看出,雖然馬太福音作者經常歪曲馬可福音作者的原意,但是這段話他並沒有改變原版的意思。

在馬太福音中,我們從第7句也可以明確看出作者的意思: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這句話可以理解為:被人絆倒之事總會有的,所以情有可原,但絆倒人的則罪無可逃。對於這種「絆倒人的」應該怎麼處理呢,後面第8-9句說的就是:絆倒你的是一隻手,或者一隻腳,就將它砍掉,如果是一隻眼,就把它挖出來丟掉。讓這些「絆倒人的」去下地獄,好過他將別人也帶到地獄裡。

這兩句話說一隻手、一隻腳、一隻眼下地獄,好過兩隻手、兩隻腳、兩隻眼都被下到地獄。我們前面說過,按照神理,人要不就整個下地獄,要不就整個進天國,沒有部分下地獄、部分進天國的說法。這段話其實是將他們的組織團體比喻為一個人。作者的意思是說,如果發現有人在教派裡面搞破壞,就趕緊將他趕出去,不要讓他再留在組織裡,否則的話就會有很多人被他絆倒。

在新約的時候雖然有提到教會,但是這裡我們說的組織團體不一定是指教會,也可能是指家庭或者比教會更小的組織。

當然,反過來說拒絕誘惑也不是不可以這麼說,畢竟以他們教派當時的能力,也不能真的把「絆倒人的」怎麼樣,那時他們能做的也只不過勸其他信徒不要被那些「絆倒人的」絆倒。後來基督教成了羅馬的國教,他們處理異端就厲害了。再到後來,公元1231年的時候,天主教會教宗格裡高利九世決意由道明會設立的宗教法庭,俗稱宗教裁判所、異端裁判所、異端審判,這個就更厲害了,在後來幾百年裡,不知監禁和處死了多少「絆倒人的」異端,很多科學先驅都被他們當異端迫害。這些宗教迫害事實上正證明並沒有神,如果真的有神的話,神應該用他的神通來懲罰異端、給他們降奇怪的災禍才對,要靠人來懲罰,算什麼本事呢。

按照神理,每個人會不會被「絆倒」,應該都是註定的。比如一個人去問神,他的這一輩子會不會被人「絆倒」,全知的神應該有一個準確的答案,而不是說,如果怎麼樣的話,就會被「絆倒」,否則的話就不會,這是算命先生忽悠人的說法。但是既然每個人的命運是註定的,按詩篇139:16,人在娘胎裡還未成形的時候,他一生所有的日子都已記在冊子上,那麼他又何必擔心「被人絆倒」呢,就算他要被人「絆倒」,那也是神替他安排的,他擔心也沒用。

路加福音17:1-2沒有抄整個故事,只抄了馬太福音的第7、6兩句:耶穌又對門徒說,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就是把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丟在海裡,還強如他把這小子裡的一個絆倒了。他的意思是比較明確,就是把「絆倒人的」丟到海裡淹死,省得他將他們教派裡的「小子」給絆倒了。

這個故事裡說的「小子」並不是指小孩子,也不是像經學家說的是普通基督徒的代稱,而是指那些信仰不堅定的、容易被人「絆倒」的信徒。基督徒們常說的「軟弱」,跟這個意思差不多。

相關焦點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財主究竟能不能進天國
    顯而易見,這裡的小孩子跟前面一樣,是指代沒有社會地位的人,甚至是地位最低的人。作者這話就是安慰信徒,他們的社會地位雖然很低,但是以後就他們能進天國。作者的話當然是荒謬的,新枝派的人在當時社會地位是低,但是到基督教成為羅馬國教之後,在宗教裡地位高的人同樣也是社會地位高的人,要是按照這句話,難道說那些有錢又有地位的教皇和神父就都進不了天國嗎,恐怕他們不會同意這樣的說法。路加福音18:15-17這段話基本上抄了馬可福音。
  • 《馬太福音》裡的天國信息 你是否讀到?
    福音書有四重,如果說《馬可福音》側重於介紹「僕人耶穌」,《路加福音》側重於介紹「人子耶穌」,《約翰福音》側重於介紹「神子耶穌」,那麼,《馬太福音》則側重於介紹「王者耶穌」。誠然是這樣,耶穌是天國的君王,而《馬太福音》是論天國君王和天國子民的一卷書,放在新約聖經的開頭,是我讀得最多的一卷書。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使人和睦的人會被稱為神的兒子是真的嗎
    這話在馬可福音裡是沒有的,馬太福音作者是想在這裡先插入一些訓道的內容,馬可福音接下去寫的治好各種病人的故事,他就先簡而言之,寫耶穌治好了各種疼痛、被鬼附、癲癇的、癱瘓的病人,把那些故事推到訓道之後再寫。接下去第5-7三章都是他編的訓道的內容,馬可福音大部分是沒有的,路加福音有,但是他把一些看不順眼的話改成自己的版本,然後又加上一些自己的話。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門徒」說不如不娶
    因為有生來是閹人,也有被人閹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閹的。這話誰能領受,就可以領受。本段結束。這段話的第7、9句大家應該熟悉,因為在馬太福音5:31-32論離婚那一斷已經說過。馬太福音在第10章以前從馬可福音東摘西摘寫過不少事,在第12章以後又按順序從馬可福音抄襲,所以有不少內容都是寫了兩遍。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陰間的權柄為什麼不能勝過彼得
    第13句說這個故事發生的時候,耶穌已到了該撒利亞腓力比的境內,但是按照馬太福音8:27,那時耶穌和門徒還是在去該撒利亞腓力比村莊的路上。馬太福音中,作者問門徒:「人說我人子是誰」,又「我」又「人子」,看著挺彆扭是吧。在馬可福音中沒有寫「人子」,只寫「人說我是誰」。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神是只重衣衫的勢利小神嗎 要不要給凱撒納稅
    於是王對使喚的人說,捆起他的手腳來,把他丟在外邊的黑暗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本段結束。馬可福音中並沒有這個比喻,路加福音有寫這個故事,但是在14:15-24,寫耶穌還在加利利的時候,到某法利賽人首領家吃筵席,然後說了這個比喻。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基督徒能看到先知看不到的事嗎
    馬太福音的這一章基本上抄自馬可福音第4章,馬可福音第4章只有4:21-29和4:35-41兩段沒有抄到這裡,但是這兩段已經抄在馬太福音5:13-16和8:23-27,就是鹽和光、平靜風浪的故事。因為本章的前三段是講同一個比喻,我們就先介紹這三段內容吧。第一段,撒種的比喻。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作者寫拿撒勒人厭棄耶穌
    比如很多經學家和基督徒把約翰一書5:7英王欽定版寫的「因為在天上作見證的有三位,就是父、道、聖靈,這三位是一位」作為聖經中支持「三位一體」的證據,但是現在很多學者甚至神學家都認為這句話其實是後人加上去的,所以後來其它的版本就將這句話去掉。聖經中既然有的話是後來添加的,那麼本段話也有可能是後來添加的。
  • 「稅吏馬太」書寫了聖經新約四福音之一!
    馬太福音是《聖經新約》第一卷,是馬太於公元42年間書寫的。儘管四福音書均記載了耶穌在世的事跡,但是馬太福音卻是用了以耶穌為《聖經舊約》中神所應許的彌賽亞(救世主)的角度去看他的生平與教導。為此,本書常將舊約預言與耶穌的生平連貫起來,從而扮演了舊約與新約之間的橋梁。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喊「主啊、主啊」的人能不能進天國
    為什麼加引號呢,是因為雖然經學家和基督徒們認為這些話起源於新約的馬太福音,但其實新約最多只能說是發揚光大,真正的起源另有地方。「披著羊皮的狼」明確起源於公元前七世紀的《伊索寓言》,這本書裡不僅有披著羊皮的狼的故事,還有披著獅皮的驢的故事。好樹結好果的故事書中雖然沒有,但是有「石榴樹、蘋果樹、橄欖樹和荊棘的故事」,說前幾種果樹爭論誰結的果子好,旁邊的荊棘讓它們別吵、閉嘴。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在暗中說話嗎
    因在他潛意識中知道並沒有什麼耶穌公開講話,所以才說「暗中告訴」,又因為他潛意識中知道他們編造的「人子」並沒有來,所以才用「人子很快會到」來欺哄信徒。路加福音12:2-3引用了這兩句話,不過他動了手腳,把暗中說話的人由「耶穌」改成「你們」。他這麼一改,確實合理了很多。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逾越節時無花果樹怎麼可能會結果呢
    大家如果是讀紙質版聖經,應該可以看出馬太福音中這一段對應馬可福音中的內容有11:12-14和11:20-24兩段,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馬可福音是寫耶穌在榮入聖城第二天咒詛無花果樹、第三天他們才發現無花果樹真的連根都已枯乾,馬太福音作者可能嫌馬可福音寫的咒詛第二天才起效不夠神奇,而且同一個故事分成兩段也不夠乾淨利落,所以就改成耶穌說話之後咒詛立刻就起效。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為什麼要寫召稅吏為門徒的故事
    馬太福音的這個故事也是抄自馬可福音,不過在馬可福音裡,不叫呼召馬太,而叫呼召亞勒腓的兒子利未。到馬可福音3:18和馬太福音10:3裡,亞勒腓的兒子又變成雅各,而不是馬太。馬可福音裡共提到四個雅各,一個猶太三祖之一雅各,一個西庇太的兒子雅各,一個亞勒腓的兒子雅各,還有一個是馬利亞的兒子、約西的兄弟小雅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撒都該人真的不相信復活嗎
    經學家的研究通常都是直接以聖經裡的話作為證據,可信價值也不高。我們在分析解讀舊約的時候說過,在比較早的時候,以色列人並沒有靈魂、復活、升天等概念,所以他們寫某人死後,都只是寫他與列祖同睡,然後就不再提此人。我們看到舊約在利未記裡最早提到有交鬼的。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數點文士和法利賽人的過錯(上)
    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正當人前把天國的門關了。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容他們進去。讀紙質書的人看標題下的注釋可能會覺得奇怪,怎麼這段內容在馬可福音中相應的內容只有12:38-40短短三句。在路加福音中,卻分成兩段,一段在20:45-47,也是只有三句,內容與馬可福音的一樣,前後段的內容也跟馬可福音裡一樣,另一段在前面11:37-52,這段比較長一些,與馬太福音中本段的內容有諸多相似。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耶穌十二個門徒的真假
    在福音書原文裡,這兩個稱呼的用詞是不一樣的,翻譯成英文,門徒寫作follower,是追隨者的意思,使徒寫作apostle,是使者、倡導者、受差遣者的意思。在基督教發展壯大後,使徒也被稱為福音大使、基督的專員。因為聖經裡說耶穌賜給他們驅鬼治病的權柄,所以通常認為使徒像耶穌那樣,也具有神奇的能力。或者可以這麼說,使徒就是有特殊能力的門徒。
  • 聖經揭秘 路加福音 論福和禍
    本段話的馬太福音版本在5:1-12,馬可福音裡沒有相應的內容。如果讀者有仔細讀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個版本的話,應該能發現,這兩部福音書中的這段話看起來相似,其實裡面的內容有很大的不同。總的來說,馬太福音的這段話偏向強調精神方面,而路加福音則強調物質方面。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作者為什麼寫耶穌回到加利利去
    我們前面說過,馬可福音的作者不知道加利利海在推羅南,他應該沒有到過猶太本地,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馬太福音的作者要不也沒有到過猶太本地,要不他就是對古書中寫十二支派怎麼分地界不熟。第14-16句作者說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新約中不能起誓嗎
    除上面說的這兩句話之外,舊約中關於起誓的話還有很多。在舊約中,以色列人能不能起誓、要不要起誓,這點應該無庸置疑。只要熟悉聖經的人都知道,在舊約中,神最經常起誓,猶太三祖都有起誓,約瑟也有起誓,摩西(約書亞記14:9)也有起誓,大衛的祖宗波阿斯、大衛、所羅門也都有起誓,列王時期最著名的先知以利亞、以利沙同樣有起誓,還有米該雅也有起誓。
  • 聖經揭秘 馬太福音 怎麼說耶穌又是大衛子孫又不是大衛子孫
    這個故事的馬可福音版本在12:35-37,路加福音的版本在20:41-44,這兩個版本比馬太福音的版本稍簡單一些,不過主要意思差不多,都是說耶穌引用詩篇110:1的話,證明基督不是大衛的子孫。區別是馬可福音開頭說耶穌在殿裡教訓人,指文士說基督是大衛的子孫,而馬太福音並沒有寫在殿裡教訓人,文士則改成法利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