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餐飲老闆內參」(ID:cylbnc),作者:蔡大柒,36氪經授權發布。
發展不足10年的網紅餐廳,雷區密布。速生速火但速死的網紅陣營,是否有突圍者?餐廳長久生命力的秘訣又是什麼?
從趙小姐不等位,到黃太吉,再到喜茶,三四代網紅餐廳的不斷迭代,或許會給出答案。
2013年,中國網紅餐廳元年。
上海長樂路上一家裝修精緻的店—趙小姐不等位,開始走紅。最火爆時,排隊相當誇張,隊伍總能繞上幾圈,吃頓飯起碼要等倆小時。
趙小姐不等位開啟了中國網紅餐廳的發展序幕,在營銷思路還不成熟的2013年,走紅原因依舊值得探究的:
1)小清新的餐廳環境(現在在環境方面下功夫依舊是造網紅店的一個方向)
2)故事加持:這家餐廳是丈夫給妻子的生日禮物,因為兩人都愛吃,好餐廳都要排隊等位,所以丈夫就在長樂路上開了這家餐廳,讓妻子趙小姐從此吃飯不等位。
3)名人效應:趙小姐曾是主持人,丈夫是知名懸疑小說家那多,皆是上海知名人士。粉絲過百萬的兩人在微博上不時宣傳餐廳。
4)高顏值菜品:擺盤考究,適合拍照分享。
品嘗愛情的味道,代價頗高,不僅僅是排隊的時間成本,更重要的是一盤盤顏值頗高的菜,不僅口味平常,還價格頗高。
但新鮮感總會消失,為了維持這熱度,餐廳每個季度需不斷研發新品,這對並非專業從事餐飲行業的兩人來說是個難事,後期也曾一度找過專業管理團隊運營,但依舊無濟於事,最終在2017年關店。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重視用戶體驗的網際網路思維興起,新一批網紅誕生了。
2012年,赫暢在北京建外soho開了第一家黃太吉,以煎餅果子為核心,試圖打造中國的麥當勞。
藉助微博初興的熱度,黃太吉開始了噱頭十足的炒作,如老闆開奔馳送煎餅、美女老闆開跑車送煎餅等。熱鬧的營銷引發了一陣打卡熱潮,建外SOHO20平米的小店很快大排長龍。
除了炒作外,黃太吉主打情懷牌,用煎餅果子、豆漿油條來對抗西方的漢堡薯條,喊出了「所有漢堡、披薩都是紙老虎,煎餅油條豆漿卷餅,傳承百年生生不息」的口號。
依託誇張的營銷和「中國麥當勞「的情懷,黃太吉獲得了數百萬元天使輪投資,並不斷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
再多的網際網路思維與民族情懷,最終還是要回歸產品,消費者在看過熱鬧後,還是會關心價格、口味、位置。煎餅雖好,花樣雖多,白領們總不能天天來吃,一枚煎餅怎麼也撐不起中國麥當勞的未來。
單一煎餅模式衰敗後,赫暢開啟了多品牌發展(燉菜、餃子、小火鍋等多品類,來爭奪白領午餐市場)、轉型外賣平臺、連鎖加盟等多輪模式。
2016年,黃太吉在北京的門店縮減一半,僅剩20家,2017年,北京門店僅剩12家。在大眾點評上搜索,北京仍有幾家店,其他的或許只活在消費者的記憶中了。
同時期的還有雕爺牛腩,同樣是網際網路思維,用誇張的營銷吸引眼球:從香港食神戴龍先生手中,以500萬元買斷了其牛腩秘方;邀請蒼井空到店用餐……
2016年,雕爺牛腩走下神壇,業務重心轉向了上門美甲。現在貌似只有北京一家店,上海正大廣場店已是歇業狀態。
同一時期的伏牛堂卻是走得最長久的一個品牌。
2014年4月,即將碩士畢業的張天一借了10萬元錢,開了家37平米的牛肉粉店。4年時間裡,累計賣出了超過1000萬碗牛肉粉,營業額約2.5億元。
對於網際網路思維,張天一始終有著清醒的認知,他曾這樣清晰地表達過,「我們就是一個賣米粉的,最終吃到嘴裡的就是一碗米粉。」
對於網際網路的影響,他認為只有三點,吸引人流,精確找到消費者和保持核心競爭力。重點仍是產品上,如制定「帶筋肉骨熬湯不少於5小時,米粉只用直鏈澱粉含量不少於25%的早稻秈米」這些嚴苛的標準;在面對太辣、中草藥味太重的討論聲中,堅持做正宗的湖南牛肉米粉。
2018年,「伏牛堂」更名為「霸蠻」,開始多模式發展,一邊是連鎖門店,堂食+網際網路外送,另一邊涉及零售行業,將核心爆品拿出來做產品。
營銷推廣是這一波網紅餐飲的優勢,但缺乏內功,產品撐不住,定位拿不準。各種營銷噱頭無形中提高了消費者的預期,平平無奇、甚至有漏洞的菜品讓人產生巨大落差,負面效應落實在口碑上,一傳十,十傳百,生意只會越來越差。
有人將2017年後陸續出現的泡麵小食堂、春麗吃飯公司、佔卜茶、答案茶作為新一代網紅餐廳,但這些餐廳只是形式上的更新,在本質上和趙小姐不等位、黃太吉等網紅前輩比,仍無差別,依舊依靠環境、營銷和名人效應走紅,餐飲基因仍然薄弱,產品創新依舊為零。
網紅店歷經5年多發展後,店鋪和產品的高顏值已是標配,而非當年的決定性因素。
依託社交媒體的全線發展,網紅店、網紅單品的出現越來越具有社交屬性。打造一家網紅店開始有了固定套路,喜茶便是這代網紅中的典型案例,同期還有主打女性社交的奈雪的茶。
2012年,喜茶HEYTEA誕生於廣東江門的一條小巷,原名皇茶ROYALTEA,因無法註冊商標,在2015年升級為「喜茶HEYTEA」。
開在城市核心CBD商圈,將20-30歲年輕人作為了首選目標。這類人群具有一定消費能力、熱衷追逐時尚,愛Po愛秀,消費也極易受社交媒體的影響。
於是我們就能看到如下場景,在不同城市反覆出現:喜茶入駐新城市,媒體營銷造勢,並推出城市限量單品,年輕人蠢蠢欲動,大排長隊來打卡,拍照修圖,發朋友圈和小紅書,免費造勢,再吸引新人入局,增加熱度。
此時,排隊長不長已經成為網紅餐廳紅不紅的重要指標。
當然,喜茶的產品並未拉垮。喜茶自言,其最核心的是產品,創始人聶雲宸也曾說過,我開過很多很失敗的店,沒有人可以只靠營銷成功。
不可否認的是喜茶對茶飲升級的貢獻,選用更高品質的茶作為基底,以100℃高溫水衝泡,保持茶香;重視用戶體驗,如研發適合飲用芝士茶的旋轉杯蓋;根據季節的更替,推出當季水果茶飲。
有了良好的產品作為依託,社交媒體的每次分享就會變成品牌形象的正麵塑造,而非黃太吉時期,消費者每次到店都在消耗品牌。
同期火爆的還有無數家真真假假的「鹿角巷」。遍布大街小巷的山寨店,品牌已經沒有了稀缺性,朋友圈打卡的價值已經喪失。另一方面,每一家山寨門店的口感、服務不一,消費者的好感不斷消磨,粉絲變路人,路人最後變黑粉。
這一時期,生命周期極短的網紅單品頻出,光之乳酪、髒髒包、烏雲冰激凌、珍珠奶茶蛋糕,還有剛剛過氣的巴斯克芝士蛋糕。
嘗試成本低的網紅單品,媒體大號一追捧,加上門店數量少,消費者趨之若鶩,很容易大排長龍。但一哄而上的跟風者,網紅單品都會淪入鹿角巷一樣的境地。
2017年,茶飲品牌「LELECHA樂樂茶」首創了髒髒包,隨後上海遍地髒髒包,成了各家短暫的流量擔當。
看過這麼多的網紅單品來來去去,不難發現麵包、蛋糕、西點是生產單品的沃土,更有新鮮感。
芝士是網紅單品元素,如奶蓋茶、半熟芝士蛋糕、巴斯克芝士蛋糕等,芝士必不可少,另一重要元素則是人人都愛的巧克力了,髒髒包便是例子。
網紅餐廳發展至今,已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但萬變不離其宗,每個爆紅出道的品牌或單品背後,都能總結出一套網紅營銷思路:網紅餐廳營銷套路大,營銷內容(所有人都買瘋了,名人們也買瘋了)+自媒體發聲+排隊炒作+上熱搜、變熱點。(點擊查看 開業被怒寫200條差評!網紅餐廳營銷套路為何突然翻車?)
回顧網紅餐廳不到10年的發展史,雷區頗多:只依靠網際網路思維,重營銷,輕產品;高價賣情懷,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產品結構單一、更新慢,滿足不了多元需求;維權意識差,山寨頻出;不注重食品安全,經營管理漏洞百出。
在今年的中國餐飲創新大會成都站,大龍燚火鍋創始人柳鷙談到,"成都每年都會產生大量網紅餐廳,網紅不是貶義詞,老闆都希望餐廳成為網紅,我也是,海底撈也在用各種營銷方式保持熱度。」
雞本無敵聯合創始人董迅也談到,快速對餐飲來講是個好詞,也可能是個不好的詞。一個餐飲品牌前期很多工作做不到位,或者運營、產品結構做不好,開業時推得越火,營銷越大,死的越快,在呈現上,就是大眾點評的差評會很瘋狂。
吼堂老火鍋聯合創始人李小孬討論餐廳運營時,也提到能火的真正原因是在每個環節去設計的時候,不光要解決消費者吃的問題,還要解決消費者傳播的問題。」如何在開業初期製造熱度,已經成為了很多餐廳必然要考慮的問題了。
但前期的火爆仍需前三四年的沉澱,不光要思考需品牌、品類、定位、產品結構、供應鏈,還要思考營銷推廣、門店布局等多方面的因素。此時的命題,也從如何打造一家網紅店,變成了如何開一家好餐廳,如何打造一個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