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深圳某樓盤萬人打新事件搞得全網沸沸揚揚。
大多數人吃瓜的角度是,千萬起步的「剛需」房,30萬一個的無房名額,被身家上億的富豪們爭搶,買到就賺500萬,富人賺錢真容易。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謹以此文寫給仍在盲目買房的人,希望有所幫助。
1、17-18萬/平的二手房掛牌價格,有些虛
通過當地二手房網站可以發現,該項目所在板塊、同品質二手房掛牌價格的確在17-18萬一平。尤其是作為最直接的對比,該項目一二三期二手房掛牌價格也在此範圍之內。
而該項目4期(被打新的所在)新房13萬一平的價格,相比二手房掛牌價17-18萬一平,相差4-5萬一平。這就是吃瓜群眾認為的買到1套100平房子就淨賺500萬的支撐所在。
這似乎是一道再簡單不過的小學計算題,但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事實:二手房成交價。
最真實反映市場合理行情的,一是二手房成交價,二是二手房成交量。
從當地二手房網站成交數據可以直接看到,該項目一二三期近1年、近6個月的二手房成交均價,只有13萬一平,且1年成交量只有15套。
這麼一看,四期13.2萬的新房均價,和一二三期13萬的二手房均價,幾乎沒有區別。瞬間,所謂的500萬化為烏有。
2、四期戶型面積普遍偏大
從一二三期掛牌價格看,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戶型越大價格越低,戶型越小价格越高,且差異懸殊。
小於150平,掛牌均價在18萬一平左右。但超過200平,掛牌均價只有不到13萬一平。同一個小區、不同面積段的價差,達到了5萬一平。當然,這兩者掛牌價依然有水分在內,只是如此價差,足以說明房屋面積與定價的關係。
這就是樓市的特點之一,業內我們稱之為:總價敏感。
小戶型,對應剛需客群,對單價敏感,對總價不敏感。大戶型,富人群體,對單價不敏感,但對總價敏感。(註:不是絕對的不敏感,而是相對前者更看重單價,後者更看重總價)
回到話題。該項目四期1000多套房子中,有120套175平,120套200平。也就是說,這240套房子,從市場定價的角度看,是根本不可能價值18萬一平的,更可能的價值是13萬一平。注意,這還是掛牌價。
所以,別的不提,這次該項目1000多套房被搶光,至少搶購這240套房子的人,是沒啥可能賺所謂5萬一平價差的。
3、持有成本
深圳18年即規定,新房自取得不動產權利證書之日起,3年內不得轉讓。
期房從預售到竣工驗收、具備交付條件,需要2年。
這兩者加起來就是5年。
此外,二手房從掛牌到成交,還有6-12個月的周期。樓盤交付到取得房產證,一般也要幾個月的時間(有些城市不需要)。
一共按照6年時間計算。
這6年裡,買房人需要承擔的直接成本是首付、每年5-6%的房貸利率,3%的契稅。間接成本則是如果不買房,首付、月供可以帶來的理財收益,保守預計每年也在5-6%左右。此外還有風險性成本,比如資金來源是否違規,6年時間裡自身是否出現財務危機、現金流問題等。此外還有傳說中的30萬一個收購的無房戶代持人名額。
如此算下來,6年之後這套房哪怕一分不賺,僅僅打掉財務成本,算下來是18萬一平。
也就是說,6年以後如果這套房真實成交價能達到18萬一平,不過是保本。而現在的市場真實價格體系,還在13萬這個水平。
那麼,當高層把「房住不炒」列入下一個5年規劃、作為長效機制下,6年時間,13萬能變成18萬、甚至更高嗎?
即便6年後真的達到了20萬一平成交價格,18萬的真實成本下,6年時間也不過只有200萬收益而已。
況且別看200萬數值挺大,這可是用千萬成本、6年時間博回來的,還只是可能性收益。誰知道這6年時間裡,深圳有沒有可能出臺房地產稅、空置稅呢?未知數太多。
所以,借用這次打新案例的數據性分析,想再次強調幾個觀點。
1、 買房不要盯著報價看。眾所周知買漲不買跌下,新房也好、二手房也好,呈現出現來的數字,大概率是「加工」過的。如果用表面價格作為市場判斷依據,可能是一種自欺。
2、 買房不光要看真實成交價,還要看成交量。房產買賣就像一扇「門」,有進、有出才是合理、健康的現象。有些樓盤即便成交價格真實上漲了,但成交量卻下跌了。這意味著,隨著價格上漲、需求端購買力或者需求量出現下滑,呈現邊際遞減效應。那麼,持有一套光漲、難賣的房子,只是在徒勞增加持有成本而已。
3、 買房要關注持有成本。強如深圳,因為限售、掛牌周期、資金機會成本、可能存在的沉沒成本等因素,還得測算真實的盈虧平衡點,何況大量其他城市。
4、買房要關注人口結構。深圳作為平均年齡最年輕且人口持續流入的城市,理論上是存在較大上升空間的。但換成普通城市可就難說了,尤其是人口增量少、流出、少子化和老齡化偏高的地方。
5、 就像社科院提到的,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不懂房地產、也不以自住為前提買房,虧的概率正在逐漸變大。你看,強如深圳這1萬多個富豪,還有大把人沒有把帳算清楚。畢竟隔行如隔山,還是房住不炒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