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教授
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
甘陽教授開幕致辭節選
【編者按】:在開幕致辭中,甘陽教授指出,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身體力行者,他和許多大學老師對中學的素質教育有所保留。因為現在似乎中學一提素質教育就意味著學校減負減壓,就意味著家長要在課外投入更多的經費、時間和精力。然而,教育部目前的做法卻是大力推動中學素質教育,而不太管大學的通識教育,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此外,中學推動素質教育與大學招生的關係是如何,現在也並不清楚。按理論來講,如果中學推動素質教育,則大學應增加自主招生;而實際的情況是,一方面中學在推動素質教育,而大學卻在大大壓縮自主招生。與中國相比,美國名校在錄取時比較強調成績以外的因素,例如領導力之類,但是美國教育界很多人都反對以領導力這類主觀因素來錄取學生。批判者認為,強調領導力之類的主觀因素,實質上是大學在保護特殊利益集團,例如校友子女、有錢人子女等等。也就是說,美國教育界很多人士主張不用主觀判斷因素,而以客觀成績為唯一錄取因素,以排除隱性保護利益集團。
甘陽教授開幕致辭
我們看到中學在推行素質教育,大學的自主招生名額卻是在縮減,也就是說,大學還是要最大程度地以考試成績來錄取學生。我在這裡與美國做一個比較。美國大學招生辦的設立始於1910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它設立招生辦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它不要猶太人,要儘量壓縮猶太人的名額。繼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也是一樣。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在錄取學生時都非常強調非學術因素、非成績因素。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美國方面其實有大量的研究,(例如已翻譯成中文的《被選中的》[The Chosen])揭示,這種對非學術、非成績因素的強調,實際上是大學方面為了招特定的人——例如校友子女、捐款人子女、運動員等等——所採用的手段,他們是要通過這種方式確保一部分人的利益。比方說,美國名校很強調領導力,我們也跟著談領導力,但是在美國,所謂領導力可以、甚至往往是指學習成績差,但以後可能有其他發展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布希。小布希1964年進入耶魯的時候,以他的成績是無論如何也進入不了的,但是因為布希家族與耶魯大學關係很深,他最後還是被耶魯錄取了。哈佛、耶魯這些學校都會強調說,如果只以學習學業為主要標準來招生,那就可能會漏掉未來的國家總統。從羅斯福、甘迺迪到小布希,都是屬於成績差而有領導力,但是如果我們以為1964年耶魯大學就已經認定小布希具有當總統的領導力,那我們就太天真了。耶魯大學之所以錄取小布希,無非是因為耶魯與布希家族關係深厚。美國教育界的很多人就非常反對以領導力之類的主觀因素作為錄取標準。也就是說,所謂的領導力都是主觀因素,是沒有客觀衡量標準的,這就意味著大學可以隨心所欲來要他想要的人,比如他們需要最有錢的校友的子弟。芝加哥大學是美國唯一或者最突出的只以學習成績來招生的學校,哈佛、耶魯內部招生報告都說千萬不要像芝加哥大學那樣招生(芝加哥大學校友中商界CEO的人數大大低於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
我們討論大學與中學的關係,其實一定意義上是在討論大學希望要什麼樣的中學生入大學,另一方面實際上也隱含著大學不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這裡想說的是,我們雖然在大學推動通識教育,但我們對中學推動的素質教育是有相當的疑慮和保留的,希望聽到對這個問題的討論。
教育的可為與不可為
甘陽教授閉幕致辭全文
【編者按】:在閉幕致辭中,甘陽教授對四場分論壇討論的主題進行了精當的總結,並提出了對教育的深入思考。他認為,教育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在中學階段,教育重在傳承,要紮實基礎教育,不應過度強調創新。而教育之所以要強調傳承,就是因為教育中有「不變」的東西,教育要讓人的生活有穩定性,而不是隨波逐流。對於教育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和全球教育競爭,甘陽教授強調學者不可抱持抽象的正義原則,不可不考慮地方的實際情況,不可參與製造焦慮。
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現場
今天的四場討論中,前面兩場有一定的共同性,涉及到大學和中學的關係。這兩場聽下來,很多中學校長和老師應該都能感覺到,對於中學的看法,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幾乎所有的大學老師,不管是理工科的還是文科的,都覺得中學最主要的工作還應該是非常紮實的基礎教育。比如大學老師對中學做跨學科研究、做STEM是有一定保留的。劉棟老師的發言「中學教育有遠比跨學科更重要的事情」在大學老師中應該是有相當代表性的。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教育(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傳承和創新的問題。基礎教育,甚至大學本科前兩年的根本定位是傳承,也就是說,通過教學的手段把人類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所形成的文明的結晶,以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但是現在,我們過度地強調創新,這是教育定位巨大的偏差。數學、化學、物理的基礎還沒做紮實,上來就搞綜合訓練、跨學科訓練,這些比較花哨的東西,是不是有利於中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都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天才,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是教育的常規。所以,我去年講教育是老老實實的事情,是一步一步的事情。當然會有一些天才少年,但是我們不能把主和次顛倒了。不是說中學不可以做跨學科,但是我們認為中學最基本的還是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地理、歷史。所以大學盼望的不是給我們送來一個天才,而是要把學生的基礎打好。
傳承與創新的背後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社會只有變化,而沒有不變的東西,人類是不可能存在的。越是變化,越是要找到不變的東西,否則沒有辦法生活。如果我們整天都在改變,那就是隨波逐流。我們做教育,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無論世界變化如何迅速,我們都不能發毛。
下午的兩場談的更多的是教育和社會的關係,一個是跨地區的,一個是全球的,某種意義上都超出了任何教育者所能把控的程度。我想講兩點,特別是論壇三「跨地區的資源流動」,我們要特別注意避免以一個非常抽象的正義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衡量很多地方上做的事情。很多地區由於歷史不同,做法也會不一樣。我比較希望教育部能夠更多地給地方以自主空間。比如江蘇和浙江本來基礎教育資源積累就比較厚,省內很多地方都有好中學、名中學,這是歷史形成的格局。正因為江浙地縣級中學的基礎非常好,所以他們可以採取禁止省內教育資源流動的做法,這是建立在歷史形成的基礎之上的。而像河北、內蒙,他們就不具有這樣的基礎優勢,所以他們採取集中式的做法,省內教育資源的流動性比較大,而從王蓉教授等的調研來看,這種資源集中做法的負面效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我的意思是說,並不存在誰對誰錯,兩種做法都應該允許。我們不要以抽象的正義公平來看待教育資源的流動,每個地方一定是利用它現有的資源去做事。所以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校,大學老師做科研、做調查,要克制一下自己的「正義衝動」。
全球化的問題,我同意天津耀華中學的王傑老師說的,我們要有基本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我們不應該狂妄自大,但也不應該妄自菲薄。中國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但你如果去到任何地方都覺得那裡的教育比中國好,覺得中國一無是處,那肯定是錯誤的。有一篇文章,說海澱集中了學霸二代,而加州灣區則集中了出國的學霸二代。從公共投入來看,加州的教育資源遠遠不如海澱區,他們遇到財政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要窮就先窮教育,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其實全球發達國家也都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有相似性。我們不要想著去把一個地方的教育全盤推翻從頭開始,而是應該一步一步在自己的基礎上去做,效果反而會比較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去參與製造集體焦慮。從前我一直認為,清北的學生,你都考進清華、北大了,還有什麼可焦慮呢?但我現在可以告訴你們:清北的學生其實比其他大學的學生更焦慮。我們能不能緩解這種焦慮,而不是加速製造很多不必要的焦慮?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學生感言:「影響我最深的是實實在在的每一節課和每一個老師」
【編者按】:下文是雅禮中學考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就讀的一位本科生聽完四場論壇後的感言,他真誠地分享了自己的高中學習經歷,指出正是高中教師的每一堂課化育了自己,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些教師守住了「育人」的一面,春風化雨似地幫助學生成長。
就拿我最切身的經歷來說,我覺得我在大學一定不是成績最拔尖的,但還算是對學習很富有熱情的一批人。大學之後並不覺得中學是多麼糟糕的經歷,而是有一種大學「終於可以讓我自由地讀我一直想讀的書了」的感覺。
雅禮雖然對外宣傳的「素質教育」主要是社團活動、自主發展、學科競賽這類的,但是我始終覺得影響我最深的一定不是這些,而是實實在在的每一節課和每一個老師。我特別喜歡我的語文老師,她到高三比較靠後才讓我們接觸「應試技巧」,之前一直用非常「通識」的方式教語文。比如我們高二時她給我們講了一般老師不太會講的《外國小說選讀》,我其實一直喜歡外國詩歌和小說,但是很少有老師真正把它們放在檯面上嚴肅認真地講過。因為外國小說很需要個人性的解讀,所以那段時間語文課上大家自由的發言和思想的碰撞成了每個人上學最期待的事情。也是從這本選修,我開始讀伍爾夫、馬爾克斯、艾略特、卡夫卡...雖然可能根本沒讀懂多少,但是對文學的熱愛、甚至對「人文」的熱愛完全有了思辨性的質的轉變。而且我們語文老師非常關心時政,不是傳統意義上清高的「文人」,所以語文課真正讓我覺得成了一堂培養我「成人」的課。
其他的課,數英政史地,可能應試成分大於語文,但是也有好些影響到我的大學學習狀態的東西。比如我的數學老師,是個很年輕的女老師,但是特別特別親和負責,除了班主任以外她是和我們最熟的人,因為總和我們聊天。她甚至知道每一個人在數學的哪一個板塊有缺陷,考試在哪一個題上出錯是不應該的。我覺得雖然只是為了所謂的「考試」,但是她總能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都是有人在關心、在關照的,所以不能輕易自暴自棄,妄自菲薄。這其實一直給了我學習上的鼓勵,直到現在讀大學。
所以我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高中和大學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甚至我們現在回看高中的應試教育模式可能覺得「可笑」,但是好的高中老師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每天與我打交道的人,大概是真的能影響我一輩子的。就像今天渠老師說的一樣,制度之下確實有一些很值得敬畏的教師。我作為「不屬於天才」的90%那撥人,是特別感激這些老師的。
另外,我碰巧有非常好的幾個朋友高中學競賽。我的感覺是,似乎大多數化學生物競賽生上大學後會轉專業(我最好的朋友生物競賽降60分,大一從清華生物系轉到了建院),學數學物理的能保持專業熱愛的也不多。這是我上大學才意識到的,競賽好像真的變成了一塊「跳板」而已。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阻礙了個人的身心發展,因為沒有接收到完全的基礎教育。
區域資源我可能不大說得上來,感覺自己作為一個成績一直在中上遊的城市孩子,初中成績排名靠前可以直升到高中,沒參加中考,沒有學區房,高中到大學也是單純高考考上來的,因為喜歡讀書,自主招生算有一點點優勢。所以總的來說還是「既得利益者」吧。
來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