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教授|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

2020-12-18 中國教育在線

甘陽,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教授

中學素質教育、大學招生、大學通識:如何關聯?

甘陽教授開幕致辭節選

【編者按】:在開幕致辭中,甘陽教授指出,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身體力行者,他和許多大學老師對中學的素質教育有所保留。因為現在似乎中學一提素質教育就意味著學校減負減壓,就意味著家長要在課外投入更多的經費、時間和精力。然而,教育部目前的做法卻是大力推動中學素質教育,而不太管大學的通識教育,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此外,中學推動素質教育與大學招生的關係是如何,現在也並不清楚。按理論來講,如果中學推動素質教育,則大學應增加自主招生;而實際的情況是,一方面中學在推動素質教育,而大學卻在大大壓縮自主招生。與中國相比,美國名校在錄取時比較強調成績以外的因素,例如領導力之類,但是美國教育界很多人都反對以領導力這類主觀因素來錄取學生。批判者認為,強調領導力之類的主觀因素,實質上是大學在保護特殊利益集團,例如校友子女、有錢人子女等等。也就是說,美國教育界很多人士主張不用主觀判斷因素,而以客觀成績為唯一錄取因素,以排除隱性保護利益集團。

甘陽教授開幕致辭

我們看到中學在推行素質教育,大學的自主招生名額卻是在縮減,也就是說,大學還是要最大程度地以考試成績來錄取學生。我在這裡與美國做一個比較。美國大學招生辦的設立始於1910年的哥倫比亞大學,它設立招生辦的目的很明確,就是它不要猶太人,要儘量壓縮猶太人的名額。繼哥倫比亞大學之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也是一樣。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在錄取學生時都非常強調非學術因素、非成績因素。這究竟是什麼意思呢?美國方面其實有大量的研究,(例如已翻譯成中文的《被選中的》[The Chosen])揭示,這種對非學術、非成績因素的強調,實際上是大學方面為了招特定的人——例如校友子女、捐款人子女、運動員等等——所採用的手段,他們是要通過這種方式確保一部分人的利益。比方說,美國名校很強調領導力,我們也跟著談領導力,但是在美國,所謂領導力可以、甚至往往是指學習成績差,但以後可能有其他發展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布希。小布希1964年進入耶魯的時候,以他的成績是無論如何也進入不了的,但是因為布希家族與耶魯大學關係很深,他最後還是被耶魯錄取了。哈佛、耶魯這些學校都會強調說,如果只以學習學業為主要標準來招生,那就可能會漏掉未來的國家總統。從羅斯福、甘迺迪到小布希,都是屬於成績差而有領導力,但是如果我們以為1964年耶魯大學就已經認定小布希具有當總統的領導力,那我們就太天真了。耶魯大學之所以錄取小布希,無非是因為耶魯與布希家族關係深厚。美國教育界的很多人就非常反對以領導力之類的主觀因素作為錄取標準。也就是說,所謂的領導力都是主觀因素,是沒有客觀衡量標準的,這就意味著大學可以隨心所欲來要他想要的人,比如他們需要最有錢的校友的子弟。芝加哥大學是美國唯一或者最突出的只以學習成績來招生的學校,哈佛、耶魯內部招生報告都說千萬不要像芝加哥大學那樣招生(芝加哥大學校友中商界CEO的人數大大低於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名校)。

我們討論大學與中學的關係,其實一定意義上是在討論大學希望要什麼樣的中學生入大學,另一方面實際上也隱含著大學不想要什麼樣的學生。我這裡想說的是,我們雖然在大學推動通識教育,但我們對中學推動的素質教育是有相當的疑慮和保留的,希望聽到對這個問題的討論。

教育的可為與不可為

甘陽教授閉幕致辭全文

【編者按】:在閉幕致辭中,甘陽教授對四場分論壇討論的主題進行了精當的總結,並提出了對教育的深入思考。他認為,教育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係,在中學階段,教育重在傳承,要紮實基礎教育,不應過度強調創新。而教育之所以要強調傳承,就是因為教育中有「不變」的東西,教育要讓人的生活有穩定性,而不是隨波逐流。對於教育資源的跨區域流動和全球教育競爭,甘陽教授強調學者不可抱持抽象的正義原則,不可不考慮地方的實際情況,不可參與製造焦慮。

第二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現場

今天的四場討論中,前面兩場有一定的共同性,涉及到大學和中學的關係。這兩場聽下來,很多中學校長和老師應該都能感覺到,對於中學的看法,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是有比較大的差異的。幾乎所有的大學老師,不管是理工科的還是文科的,都覺得中學最主要的工作還應該是非常紮實的基礎教育。比如大學老師對中學做跨學科研究、做STEM是有一定保留的。劉棟老師的發言「中學教育有遠比跨學科更重要的事情」在大學老師中應該是有相當代表性的。這就涉及到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那就是教育(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的傳承和創新的問題。基礎教育,甚至大學本科前兩年的根本定位是傳承,也就是說,通過教學的手段把人類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所形成的文明的結晶,以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但是現在,我們過度地強調創新,這是教育定位巨大的偏差。數學、化學、物理的基礎還沒做紮實,上來就搞綜合訓練、跨學科訓練,這些比較花哨的東西,是不是有利於中學生打下紮實的基礎?也就是說,我們都相信絕大多數人不是天才,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逐步掌握知識是教育的常規。所以,我去年講教育是老老實實的事情,是一步一步的事情。當然會有一些天才少年,但是我們不能把主和次顛倒了。不是說中學不可以做跨學科,但是我們認為中學最基本的還是數學、物理、化學、語文、地理、歷史。所以大學盼望的不是給我們送來一個天才,而是要把學生的基礎打好。

傳承與創新的背後可能還有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社會只有變化,而沒有不變的東西,人類是不可能存在的。越是變化,越是要找到不變的東西,否則沒有辦法生活。如果我們整天都在改變,那就是隨波逐流。我們做教育,某種程度上說,就是無論世界變化如何迅速,我們都不能發毛。

下午的兩場談的更多的是教育和社會的關係,一個是跨地區的,一個是全球的,某種意義上都超出了任何教育者所能把控的程度。我想講兩點,特別是論壇三「跨地區的資源流動」,我們要特別注意避免以一個非常抽象的正義公平公正的角度去衡量很多地方上做的事情。很多地區由於歷史不同,做法也會不一樣。我比較希望教育部能夠更多地給地方以自主空間。比如江蘇和浙江本來基礎教育資源積累就比較厚,省內很多地方都有好中學、名中學,這是歷史形成的格局。正因為江浙地縣級中學的基礎非常好,所以他們可以採取禁止省內教育資源流動的做法,這是建立在歷史形成的基礎之上的。而像河北、內蒙,他們就不具有這樣的基礎優勢,所以他們採取集中式的做法,省內教育資源的流動性比較大,而從王蓉教授等的調研來看,這種資源集中做法的負面效果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我的意思是說,並不存在誰對誰錯,兩種做法都應該允許。我們不要以抽象的正義公平來看待教育資源的流動,每個地方一定是利用它現有的資源去做事。所以我們不能用一個標準去衡量所有的學校,大學老師做科研、做調查,要克制一下自己的「正義衝動」。

全球化的問題,我同意天津耀華中學的王傑老師說的,我們要有基本的文化自信和教育自信。我們不應該狂妄自大,但也不應該妄自菲薄。中國教育存在很多問題,但你如果去到任何地方都覺得那裡的教育比中國好,覺得中國一無是處,那肯定是錯誤的。有一篇文章,說海澱集中了學霸二代,而加州灣區則集中了出國的學霸二代。從公共投入來看,加州的教育資源遠遠不如海澱區,他們遇到財政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要窮就先窮教育,這在中國是不可能的。其實全球發達國家也都面臨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有相似性。我們不要想著去把一個地方的教育全盤推翻從頭開始,而是應該一步一步在自己的基礎上去做,效果反而會比較好。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不要去參與製造集體焦慮。從前我一直認為,清北的學生,你都考進清華、北大了,還有什麼可焦慮呢?但我現在可以告訴你們:清北的學生其實比其他大學的學生更焦慮。我們能不能緩解這種焦慮,而不是加速製造很多不必要的焦慮?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學生感言:「影響我最深的是實實在在的每一節課和每一個老師」

【編者按】:下文是雅禮中學考入清華大學新雅書院就讀的一位本科生聽完四場論壇後的感言,他真誠地分享了自己的高中學習經歷,指出正是高中教師的每一堂課化育了自己,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這些教師守住了「育人」的一面,春風化雨似地幫助學生成長。

就拿我最切身的經歷來說,我覺得我在大學一定不是成績最拔尖的,但還算是對學習很富有熱情的一批人。大學之後並不覺得中學是多麼糟糕的經歷,而是有一種大學「終於可以讓我自由地讀我一直想讀的書了」的感覺。

雅禮雖然對外宣傳的「素質教育」主要是社團活動、自主發展、學科競賽這類的,但是我始終覺得影響我最深的一定不是這些,而是實實在在的每一節課和每一個老師。我特別喜歡我的語文老師,她到高三比較靠後才讓我們接觸「應試技巧」,之前一直用非常「通識」的方式教語文。比如我們高二時她給我們講了一般老師不太會講的《外國小說選讀》,我其實一直喜歡外國詩歌和小說,但是很少有老師真正把它們放在檯面上嚴肅認真地講過。因為外國小說很需要個人性的解讀,所以那段時間語文課上大家自由的發言和思想的碰撞成了每個人上學最期待的事情。也是從這本選修,我開始讀伍爾夫、馬爾克斯、艾略特、卡夫卡...雖然可能根本沒讀懂多少,但是對文學的熱愛、甚至對「人文」的熱愛完全有了思辨性的質的轉變。而且我們語文老師非常關心時政,不是傳統意義上清高的「文人」,所以語文課真正讓我覺得成了一堂培養我「成人」的課。

其他的課,數英政史地,可能應試成分大於語文,但是也有好些影響到我的大學學習狀態的東西。比如我的數學老師,是個很年輕的女老師,但是特別特別親和負責,除了班主任以外她是和我們最熟的人,因為總和我們聊天。她甚至知道每一個人在數學的哪一個板塊有缺陷,考試在哪一個題上出錯是不應該的。我覺得雖然只是為了所謂的「考試」,但是她總能讓我們知道我們的每一點成長和進步都是有人在關心、在關照的,所以不能輕易自暴自棄,妄自菲薄。這其實一直給了我學習上的鼓勵,直到現在讀大學。

所以我現在回想起來,雖然高中和大學的教育理念完全不同,甚至我們現在回看高中的應試教育模式可能覺得「可笑」,但是好的高中老師作為一個活生生的、每天與我打交道的人,大概是真的能影響我一輩子的。就像今天渠老師說的一樣,制度之下確實有一些很值得敬畏的教師。我作為「不屬於天才」的90%那撥人,是特別感激這些老師的。

另外,我碰巧有非常好的幾個朋友高中學競賽。我的感覺是,似乎大多數化學生物競賽生上大學後會轉專業(我最好的朋友生物競賽降60分,大一從清華生物系轉到了建院),學數學物理的能保持專業熱愛的也不多。這是我上大學才意識到的,競賽好像真的變成了一塊「跳板」而已。從某種程度上說甚至阻礙了個人的身心發展,因為沒有接收到完全的基礎教育。

區域資源我可能不大說得上來,感覺自己作為一個成績一直在中上遊的城市孩子,初中成績排名靠前可以直升到高中,沒參加中考,沒有學區房,高中到大學也是單純高考考上來的,因為喜歡讀書,自主招生算有一點點優勢。所以總的來說還是「既得利益者」吧。

來源: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相關焦點

  • 通識教育與大學的本質:與甘陽的一次對話
    2005年首屆論壇年會開得非常大,大概有200位正教授參加,關心(這個問題)的人確實比較多。當時實際上還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教育部已經做了一件很重要的好事情——推動文化素質教育。教育部規定,比較好的一些大學要有10至16個學分的文化素質課。[3]沒有這個學分的話,通識教育是無法做起來的。實際上,現在所有大學在推動通識教育時,主要應的還是教育部的這個要求。
  • 甘陽:通識之本在於課程質量
    最先在國內大力倡導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的甘陽,如今從理論家變成了實踐者。2009年,他受聘於中山大學,出任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兼任博雅學院院長、通識教育總監,大刀闊斧地革新教育。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甘陽直言,他目前更願意談通識教育的具體操作,而不是理念和理論。不管什麼模式、什麼提法都可以,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在於課程質量的提高。
  • 清華大學甘陽教授受聘我校兼職教授,做客博雅講堂
    甘陽教授,全國大學通識教育聯盟發起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思想界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圖為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圖左)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圖右)2019年11月27日下午,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教授走進我校博雅講堂,在下沙校區圖書館一樓報告廳進行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主題講座。浙江工商大學校長陳壽燦、副校長趙英軍出席了本次博雅講堂。
  • 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
    從北大元培到中山博雅,高校十多年的通識教育探索收穫與阻礙並存——通識教育如何「通」向共「識」有一次聊天聊到中美教育的差異,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跟中山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甘陽打起了手勢。
  • 中山大學通識教育培養無專業精英引爭議
    「想到他們不是中文專業,講課時會注意技巧,多用例子來解釋,而且和中學語文知識銜接,把不同學科打通上課,通識課教師需要能力根據學生的反應臨場處理和選擇。」  開學以來,主抓通識教育改革的副校長陳春聲很忙,最近幾天他忙著掏錢請文學院、嶺南學院和外語學院的知名教授們吃飯。「沒有合適的老師,是我最大的困難。能把本專業的課程講到外專業的學生也愛聽,很不容易。
  • 同濟大學:通識教育讓學生文理兼修培養全面素質
    提起通識教育,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復旦大學近年來的教學改革。事實上,在上海,同濟大學和復旦大學幾乎同時提出和推行了這一全新的教學制度。通識教育來自歐美高等學府,雖然都運用了「拿來主義」,辦學精神也同樣是培養知識面寬、基礎紮實的人才,但同濟和復旦的通識教育在具體操作層面上,並不相同。  同濟大學教務處處長胡展飛談通識教育  讓每個理工科生學點文學、歷史  不僅僅培養工程師同濟大學只培養工程師嗎,只培養技術人才嗎?
  • 通識課變「水課」 大學課堂如何消滅「水課」?
    在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看來,這些「水課」正是中國大學與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所在:「在大學裡面,所謂『水課』通常出現在非專業課裡,一般來說,專業課是相對有保證的。絕大多數的專業課,即使還沒有達到比較理想的狀態,但至少消滅『水課』是可能的。我們和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可能就在非專業課,亦即所謂的通識教育的課程上。」
  • 甘陽:教育無捷徑是唯一的教育規律
    本文為知名人文學者、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大學通識聯盟秘書長甘陽教授在首屆「大學-中學圓桌論壇」的講話。甘陽教授在講話中說,教育的本質是道德教育。大學與中學的關係歷來密切,但我們現在感覺,近來的大學和中學關係似乎更多的是一種功利主義的關係,或者成了單純的市場供需關係。雖然不得不承認這種關係或許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希望大學和中學首先有超越功利主義和市場供需的關係,應該首先是共同關心學生教育成長或「育人」的關係。我想這是本次會議的主要目的。
  • 中山大學教授甘陽被打:一個大學院長權力有多大?
    中山大學博雅學院院長甘陽教授(資料圖)很多人可能不同意甘陽的觀點,看不慣他的一些做法,但這並不代表著李思涯打人就有理,甘陽就應該被打。日前,中山大學的著名教授、博雅學院院長甘陽被青年教師當眾掌摑,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消息稱,事情的起因是博雅學院的青年教師李思涯,在聘期內屢屢被學院院長甘陽教授「壓制」,無緣晉升。根據學校或升或走的政策,在六年聘期內不能順利晉升,就可能面臨解聘。「忍無可忍」的李老師被逼無奈,才當眾出手掌摑甘陽院長。
  • 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國內大學生閱讀能力低得驚人
    日前在上海大學舉辦的 「通識教育的現狀與未來」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專家、學者就此問題進行了討論,並對眼下不鼓勵學生閱讀和研究原著的大學教育進行了批評,提出一些解決問題的良方。  學西班牙語不讀《堂·吉訶德》  「境內高校有個很不好的教學習慣,就是不鼓勵學生閱讀和研究原著。」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看這篇就夠了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北京外國語大學成立北外學院 打造外語特色通識教育
    該學院的命名借鑑美國常春藤名校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學校的做法,以大學名稱直接命名本科生學院,意在構建具有北外特色的通識教育體系,探索培養國家戰略亟需的複合型、復語型、高層次國際化人才,打造國內最優質的「外語特色本科教育」,為人才培養提供發展潛力和空間。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大良和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彭龍共同為北外學院揭牌。
  • 西安歐亞學院通識教育學院教師團隊亮相第九屆大學素質教育高層論壇
    近日,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與河南科技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2020年年會暨第九屆大學素質教育高層論壇」在河南洛陽隆重召開。年會主題為「素質教育:讓未來更美好」。來自200餘所高校的600餘位書記校長、專家學者、教師學生參加了本次年會。
  • 科學網—通識教育的香港經驗
    比較香港高校,大陸頂尖高校最大的短板是教育管理體制,即教育行政化問題。 ■田飛龍 通識教育改革是近年來國內高等教育界的一大熱點。儘管香港高校的通識教育開始較晚,但比內地稍早,也頗具特色。比較二者,我們也許可以得到某些改革上的啟示。
  • 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面臨了哪些挑戰?
    6月28日,由復旦大學主辦、超星集團協辦的「我們的通識教育」第二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上海舉行。本次大會以「打造通識教育『金課』」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上海紐約大學等290餘所高校的相關校領導、通識教育管理者、通識課程教師、研究學者等近千人參會。
  • 加強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緊密銜接!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走進中學
    校黨委書記方守恩赴七寶中學調研,推進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緊密銜接12月4日下午,校黨委書記方守恩赴上海市七寶中學調研,與該校校領導共同探討如何推進大學教育與中學教育更加緊密銜接,並面向高中生介紹了同濟大學的辦學特色
  • 王大偉教授做客麥課通識學院 通識精品課免費學
    今後,想要了解和學習安全知識,譬如怎麼慧眼識賊、怎麼面對侵犯、怎麼應對突發事件等等,學會在發生安全事故時的緊急處理和救護,將損失降到最低,不必再去問度娘,直接登錄麥課通識學院(www.mycourse.cn)學習由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指導的《安全與生活》精品網絡通識課程即可,而且是免費的。  5月28日,麥課通識學院上線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
  • 專訪甘陽:古典學和中國學術共同體
    很長時間「通識教育」這個詞都不被承認,甚至遭到否定。2005年我開香山會議(中國文化論壇首屆年會),當時還有把「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對立起來的聲音,我一直主張和稀泥,不要在乎名詞,重要的是上什麼課,做什麼事。現在已經很不同,通識教育已經成了國家最高教育政策。
  • 書院制:探索「通識教育」的大學之道
    有觀點認為,書院制很好地促進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互動雙贏,共同推進了現代大學發展。請問,您如何理解書院制,您所在高校的書院制經歷了怎樣的探索過程,具體情況如何?  徐雷:書院是一個教育平臺,復旦大學書院制的核心使命是「立德修身」。具體有四個定位:一是學生全面發展的第二課堂;二是文化育人的生活園區;三是師生共享的公共空間;四是學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臺。
  • 推動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的培育與完善
    根據通識教育的首倡者——美國博德學院教授帕卡德(A.S.Packard)的觀點,通識教育是「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一種儘可能綜合的(comprehensive)教育,它是學生進行任何專業學習的準備,為學生提供所有知識分支的教學,這將使得學生在致力於學習一種特殊的、專門的知識之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