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離婚現象高發,該反思的是政策

2020-12-08 手機鳳凰網

文丨鳳凰網評論部

據媒體報導,近年來,圍繞著辦理準生證、落戶、買車、購房、拆遷、移民等問題,「假結婚」、「假離婚」現象驟然增多,而隨著中介的推波助瀾,甚至已形成一條利潤豐厚的產業鏈。

來自北京市民政局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6年,三年的結婚數均平穩保持在17萬對左右。而與此同時,離婚人數卻逐年遞增,2016年達到97600對,比2014年上漲73%。此外,2016年北京復婚數為22607對,比2014年上漲131%。儘管尚難以斷言這其中究竟有多少「假結婚」、「假離婚」,但數據異常的背後,必然有著各種複雜的考量、算計,上演著一幕幕人生的悲喜劇。

「假結婚」的現象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嚴密的管制,一些青年不得已與外籍人士「假結婚」,然後實現出國夢想。其時百事蝟集,讓人百感交集。

而大規模的「假離婚」現象,則至少發生在十幾年前。據《燕趙都市報》報導,2005年8月,華北石油管理局出臺下崗再就業政策,規定雙職工都買斷工齡的,有一方可以上崗;離婚後的下崗職工等同於單職工,可以上崗,但以離婚證為準。此舉迅速引發眾多夫妻突擊辦理離婚手續。一名大學新生離家前,還硬逼著「離婚」的父母各寫一份保證書:「永遠相伴,不能分離……」

再往後,隨著城市化的勃興,與拆遷補償有關、與宅基地分配有關的「假結婚」、「假離婚」持續出現。到了2013年「新國五條」重拳調控房價時,為了獲取購房資格,「假離婚」現象更是司空見慣,一再挑戰社會規則、公共秩序與法律尊嚴。而眼下,隨著部分地區把婚姻、戶籍等與購房、購車資格掛鈎聯動,「一紙婚書」更是成了一些人突破政策限制、獲取灰色收益的「敲門磚」。

「假結婚」、「假離婚」現象盛行,當然與一個時代的觀念價值變化、民眾的個性解放訴求有關。當下,隨著教育的普及乃至個體權益的張揚,傳統的婚姻家庭觀念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很多人的婚姻家庭觀念都淡化了。很多時候,家庭已不再是唯一的避風港,而婚姻也更多傾向於利益扭結而非完全是情感歸宿。

很難斷然判定這樣的變化究竟意味著什麼,這不僅涉及到對於傳統的重估、對於人性的認知、對於社會的理解,更關係到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社會等複雜的纏繞。何況,每一個圍城有每一個圍城的情況,每一個人又有每一個人的想法,這本身也是社會多樣化、包容性的呈現。但無論如何,過於草率、過於頻密的分分合合,不僅會影響個體,也會灼傷社會的穩定與秩序。

而當「假結婚」、「假離婚」現象與這個社會的制度體系相關,或者說,如果這種行為本來就是因制度而生、日漸滋蔓,並蔚成風氣的話,則需要反思與檢討的,就並非僅僅是那部分「投機取巧」的男男女女,而恰恰是政策與制度本身了。

華油職工為什麼會「假離婚」?因為政策規定,有離婚證的就能上崗再就業。當民眾的生計遇到困難,而又只需要在婚姻的形式上做一些讓步時,如何選擇,似乎不難做出。畢竟,當時華北油田解除勞動關係的下崗職工有30000人之多,困居小城,一旦有一絲光打進來,怎麼可能不拼力追逐?

同樣,基於控制房價這一宏大構想的「限購」政策,如果民眾能夠從中找到一點縫隙,可以買下二套房,或者在拆遷補償政策中,通過一些技術性的策略,多獲得一份補償,則必然會刺激民眾「假結婚」與「假離婚」的衝動。其他諸如落戶、孩子上學、購車上牌等等情由,均是如此。問題並不在於老百姓都蜂擁而去「鑽空子」,而在於政策、制度本身留下了「空子」。

以住宅限購為例,提高貸款門檻固然會堵住一部分「炒房客」,但同時也會封堵住更多的正當訴求。一項公共政策出臺,理應在定量分析的基礎上,然後定性,進而做出權衡。房價畸高,究竟是遏制正當需求更合理,還是控制供給,以及削減政府的逐利衝動更合理?無視地方政府的「地產驅動」、開發商的暴利訴求,而只是盯著老百姓追逐美好生活的訴求,顯然是值得商榷的。

事實上,這也是幾乎每一次限購都效果不彰,反而進一步刺激了老百姓瘋狂置產的根源所在。即,政策本身就缺乏長遠考量,不具備連續性、貼近性,只會頭疼醫頭腳疼醫腳,到頭來,只會遭遇報復性反彈。而當中介機構加入其中,上下播弄、左右逢源,則亂象自然一瀉千裡,不可收拾。

因此,政府應該做的,首先是出臺政策要多一些周延性,不要倉促草率。據報導,在南京「假離婚」案件中,有這樣的拆遷規定:「夫妻倆凡在民政部門協議離婚的,離婚必須滿五年以上,才能按政策以兩戶計算。」儘管制度貌似嚴密,但有一家法律服務所的工作人員卻幫村民到法院打離婚官司,因為拆遷政策中並沒有規定「在法院判決離婚不享受拆遷政策」。

此外,要儘快實現各種信息數據的打通,以封堵各種政策性漏洞。比如,公民的房產信息實現聯網並公開信息,儘管輿論吵吵了多少年,但進展依然緩慢,這顯然是有問題的。不僅造成了剛需、炒房難以甄別,也嚴重影響了反腐敗的進程。如果每一個公民的房產信息都可查詢,則施政自然就會有精準性、針對性,非但不可能「誤傷」民眾,也不會刺激民眾「投機取巧」。

而根本之策,則在於公共政策要真正體現公共性,既要「參酌民意」,也要「查漏補缺」,從而釋放對民眾的善意。為什麼總會出現「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畸變?根源就在於某些政策並非基於對現實的深刻了解,也沒有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而不過是「等因奉此」的產物而已。

(鳳凰評論原創出品,版權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黨員幹部「假離婚」現象引人深思:「離婚」後變貪官裸官逃官
    為在換購住房過程中少繳納稅款,張某與其妻商定先辦理離婚手續,待換購完成後再辦理復婚手續。該文對張某通過「假離婚」方式買賣房產,以少繳納稅款的行為應如何定性進行了探討。文章刊發後,一些黨員幹部「假離婚」現象再次引起社會關注,也引發了公眾對這一現象的深入思考。
  • 【光明網評論員】為上學假離婚:公共政策為何要博弈家庭倫理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媒體調查發現,河北石家莊一些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在執行「幼升小」政策時要求:父母和孩子3個人的戶口必須在一處才能上片內學校,否則只能接受調劑。為了孩子在片內入學,一些夫妻二人中有一方戶口沒在片內的,為此去辦了離婚手續,由此出現了戶口異地夫妻扎堆離婚的現象。
  • 一日談 | 為上學假離婚:公共政策為何要博弈家庭倫理?
    (作者:毛建國 原標題:依法行政要有「店小二」精神)南方日報:多渠道解決空巢老人問題「空巢」現象實屬必然,但並不意味就可以「無為」。(作者:陳進紅原標題:江湖書法:距江湖近,離書法遠)光明網:為上學假離婚:公共政策為何要博弈家庭倫理?
  • 普法|假離婚後買的房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嗎
    為了規避限購政策,享受首套房首付款金額及貸款利率優惠,一些夫妻會採取假離婚的方式——「離婚」後即以一方的名義購買第二套房屋再復婚
  • 離婚冷靜期來了,賀州「假離婚」買房更難了!
    當然,在樓市中,說到離婚很多朋友會說,離婚增加了冷靜期,會對離婚買房造成影響嗎?尤其是假離婚。在樓市中,假離婚其實很普遍,或者有假離婚打算的朋友也不少,甚至有的樓盤置業顧問在客戶猶豫不決的時候,建議客戶假離婚買房。
  • 少婦為續夫家「香火」同意假離婚
    少婦為續夫家「香火」同意假離婚   都安訊一對原本恩愛的夫妻,育有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孩後,因丈夫的家人擔心斷了本家「香火」,獻計由2人玩「假離婚」逃避計劃生育政策,待生育兒子後再復婚組建家室,豈料丈夫假戲真做,女子遂起訴請求撤銷離婚協議,重新分割房產
  • 從假離婚到假流水,一頓操作猛如虎!房子沒買192萬也沒了
    資料圖,宋溪 製圖這一次,從假離婚到假流水,再到無法退房,192萬元首付款退不了用不掉,消費者卻很難成功維權。想買房?中間人幫著「假離婚」徐倩(化名)獨身一人帶著孩子在深圳打拼,和老公分居兩地辛苦多年,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在深圳買一套房子,給自己和孩子安個家。
  • 上海排隊離婚為買房? 官方:不存在網傳加快辦理現象
    上海排隊離婚為買房? 官方:不存在網傳加快辦理現象    ,依然按照二套房信貸政策執行,及首付需70%,試圖通過離婚換取首套房資格的依然行不通。聊天截圖中有網友爆料,由於上海樓市最近太火爆,離婚買房的人激增,有婚姻登記處的離婚預約已經約滿,甚至出現了託關係插隊離婚的現象,工作人員「通情達理」到如果知曉你離婚是為買房,則省去一切不必要的調解環節即可辦理,不耽誤買房。  真實情況究竟如何?近期《國際金融報》記者實探浦東、黃埔、普陀、靜安四區的民政局和房產交易中心,還原當前上海樓市二手房交易的真實情況。
  • 光明網評假婚姻:應完善制度設計,既不傷剛需又起限制作用
    > 今天(6月20日)有媒體報導說,近年來,圍繞著辦理準生證、落戶、買車、購房、拆遷、移民等問題,多地出現經濟因素驅動的「假婚姻」現象,「假結婚」「假離婚」現象增多,處於高發態勢。
  • 上真假難辨,離婚從來不是假的
    也有很多情侶在籤了離婚協議之後處理「假離婚」,因此假戲真做供不應求。作者還處理過許多此類案件,根據以往代理案件的經驗,我們提醒當事人在處理「假離婚」之前,應先明確「假離婚」的性質、原因和潛在的法律風險。如果你不小心遇到「假離婚」,你應該盡力保護你的權利,挽回你的損失。
  • 「以案釋法」「假離婚」成真了
    由於戀愛時董秀琴名下已有一套房產,而婚前又以董青松的名義購買了一套婚房,根據政策,夫婦倆再購學區房的稅費和貸款利率都會有所提高。為省下這筆錢,心急衝動的董青松和董秀琴上演了一場「離婚」的鬧劇。兩人決定辦理「假離婚」規避限購政策,並約定先去民政局辦理協議離婚手續,然後由董秀琴出售自己名下的那套房產,董秀琴名下無房後,再以董秀琴個人名義購買學區房,等買完學區房後再復婚。2016年8月30日,董青松、董秀琴到民政局辦理離婚登記。
  • 誘導買房人辦理假離婚,卓越印悅府涉嫌違規「騙貸」
    近日,有市民向江蘇商報反映,稱位於南京浦口江北大道與僑康路交匯處的一個叫印悅府的樓盤在銷售過程中,存在誘導購房者辦假離婚降低首付的違規情況。記者調查發現,市民反應情況屬實。對此,南京銀行相關工作人員明確表示,銀行對房貸審查有一套非常嚴格的標準化流程,通過假離婚等欺詐手段來降低首付款比例,根本行不通。
  • 阿姨《安家》徐和張乘乘假離婚買房,不幸的是,卻離婚了
    和張乘乘申請離婚證,並把房子傳給張乘乘。他們準備利用上海,再買房子的政策。張乘乘犯了個錯誤,用她自己的話說,「我不過是犯了全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抓到叛徒後,我姑媽找了個地方喝酒。後來,店主通知阿姨和同事送他回家,張乘乘正藉此機會說,他已經和徐阿姨發生了關係,並且懷孕了。
  • 反思「富可敵省」城市的扎堆現象
    這完全是改革開放30年來政策謀劃的由東及西的梯度發展格局。值得注意的是,武漢和成都的加入,更讓人聯想到2007的「新特區」政策惠風所致。這就意味著,這兩個中西部城市的快速「致富」,並未突破區域發展瓶頸的桎梏,東部、中部、西部經濟發展依然處於條塊分割的態勢,地區經濟發展的輻射和傳導機制還未形成。
  • 南京抓小三:哪有什麼假離婚,凡是離婚都是真的
    為什麼碰上人渣還要反思是自己不夠美?神TM三觀。還有那些小三,你們現在通過捷徑所得到,終將用別的形式還回來!其次,這世界哪有什麼假離婚,凡是離婚都是真的。說起這個,我的幾個朋友可來勁了,講了一大堆故事。
  • 一路向錢,三俗現象屢見不鮮,我們該作何反思?趙旭州解讀
    流量現在變成了定義一個人身價的標準,為了流量不擇手段,不惜去調侃傳統文化,用國學、書法、武術來搞怪,更有甚者賣弄風騷來搏得眼球,低俗、媚俗、惡俗現象層出不窮,這些現象背後的真相是什麼?我們都知道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者都要抓緊,這兩個文明現在到底發生了什麼?難道為了追求物質文明就可以不顧精神文明嗎?我們來看這個風口上飛起來的人帶給我們的是什麼。
  • 「假離婚」會「弄假成真」嗎?
    「假離婚」大家都不陌生吧,所謂的假離婚,是說的夫妻雙方為了某種目的而辦理的離婚手續。這種離婚是夫妻雙方沒有感情不和,只是名義上的離婚。但這種名義上的離婚,卻辦的是「真正的離婚證」。而離婚證也是婚姻失敗和失去財產的證明,更是一個人單身的證明,證明你已不再受婚姻制約。如果時間可以回到過去,我一定不會為了買房選擇「假離婚」,這是朋友小雪的心聲。小雪和她老公結婚五年,雖然生活中有摩擦,有過爭吵,但是他們從未想過要離婚,而在半年前卻為了買房而辦理了「假離婚」。當時,他們名下有一套房,為了能降低首付比,順利辦到貸款,就選擇了離婚。
  • 彭佳慧離婚?友人質疑未籤字,假離婚真出軌!
    彭佳慧離婚?友人質疑未籤字,假離婚真出軌!彭佳慧,華語著名女歌手,其代表作《走在紅毯那一天》《舊夢》《回味》《相見恨晚》等情歌直到現在仍然是KTV 必點曲目。其與王丕仁結婚十二載,一向婚姻幸福,育有三個子女。
  • 為購房「假離婚」與「假結婚」 假戲真做了能吃後悔藥嗎?
    法律上並沒有「假離婚」的概念,只要婚姻雙方當事人依法辦理了離婚登記手續,婚姻關係即宣告解除,所以假離婚所形成的法律後果與真離婚完全一致。    解放日報·上海觀察記者從本市法院了解到一些典型案例,並請法官作出風險提示:法律上並沒有「假離婚」的概念,只要婚姻雙方當事人依法辦理了離婚登記手續,婚姻關係即宣告解除,所以假離婚所形成的法律後果與真離婚完全一致。婚姻非兒戲,結離須謹慎。
  • 這些夫妻被房子和孩子「逼」得離婚,是見利忘情還是無可奈何?
    家長們為了孩子在片區內入學,一些夫妻因兩人中有一方戶口沒在片區內,而去辦了離婚手續。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說,最近辦離婚的現象人一下增加了很多,以前正常一天是5-6對,而這個政策一出來,一天就辦了18對,這些夫妻坦言是為了孩子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