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馬屁,千百年來自帶貶意,被當做是一種不當行為,只要一提到它,很多人就是一臉不屑。
我覺得,在職場,拍馬屁是一門藝術,用得好,不管對自身還是對工作,都有好處。所以會拍馬屁的人混得好也不奇怪,下面就說說我的理解。
為什麼拍馬屁會被人不齒
拍馬屁源於元朝文化,蒙古族老百姓出門都牽著馬,見面都會拍幾下對方的馬,說上幾句好話,讓對方歡心。慢慢就成了一種習慣,不管啥馬都說是好馬。後來人們就把不顧實際奉承上司說成是拍馬屁。
我覺得人們對拍馬屁有太多偏見,即使是老百姓隨口說對方的馬好,沒有根據實際情況,這也沒有什麼問題。這純粹就是見面打招呼的方式,沒必要那麼較真。
就像平時大家見面互相噓寒問暖,難道都是真心話嗎?也就是打個招呼,或者作為開場白。
試想一下,見面就說,你今天氣色不好,你這衣服很醜,你這妝化得不對……
這樣誰還跟你交談?下次見了你就像碰到瘟神一樣,躲得遠遠的。
不是人人都想說好話,而是人人都想聽好話,這正好體現了願意說好話的人顧及對方感受,希望聽的人有個好心情。
這些不真實的話有助於人的交流,並不會對事情產生什麼負面影響。如果大家見面聊天每句話說的都是真話,那就天下大亂了,你看到的都是相互攻擊,而不是友好合作。
拍馬屁後來被當作一個貶意詞,其實是有一部分人不喜歡說別人好話,只想聽別人對自己說好話,或者有社交恐懼症,不會說別人好話。
慢慢這部分人在人際交往中就佔了劣勢,於是這些人就討厭說好話的人,攻擊他們,把說好話說成是一件不當的事。希望大家都不說好話,這樣他們的利益就不受損。
如果能正確看待拍馬屁,那它就是一門交際的藝術。如果因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那拍馬屁就是一件噁心人的事。
拍馬屁在職場有什麼好處
1、拍馬屁是團隊的潤滑劑
有人提出這樣的觀點,在職場,員工既要貢獻生存價值,還要貢獻情緒價值。我比較認同這個觀點。
生存價值就是對公司的實際產出,情緒價值就是對團隊正面的情緒的影響。
如果一個員工,說話總是尖酸刻薄,搞得團隊矛盾重重,影響工作,那這個人給團隊的價值就是負面的,即使這個人工作能力強,也不會受團隊歡迎。
如果一個員工能力不是很強,但是會說話,時不時能給團隊帶來好心情,那他給團隊的情緒價值就是正面的,這樣的人就算能力一般,團隊也會需要。
就猶如一臺發動機,既要燃燒汽油獲取動力,也要潤滑油防止零件磨損,哪一樣都不可或缺。
拍馬屁起到的作用就是潤滑油作用,給團隊帶來正面情緒價值。
2、拍馬屁是一門說話的藝術
拍馬屁對個人來說,就是一門說話的藝術。平時一些不會說話的人,幾乎都是一些捨不得說對方好話的人,和人交流的效果差,事情辦得也不順暢。
願意說對方好話的人,交流效果好,辦事當然效率就高,受到領導青睞也很正常。職場交際需要良好的溝通技能,而願意說別人好話,就是最好的方法之一。
如果一個人連說對方一句好話都不願意,怎麼跟人溝通?怎麼去當領導?在我看來一個懂得讚美別人的人,就是會說話、懂溝通的開始。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花相當於現在一億的年薪請夏布出任執行長,就是因為夏布最會讚美人。
讚美人其實就是拍馬屁,說別人好話並不可恥,敢說,說得好就是一門藝術,是一門在職場很重要的技術,這是走向管理層必須要懂的一門說話藝術。
總結
由於人性格的不同,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說別人好話,導致會說和不會說的人利益產生了衝突,最終把拍馬屁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
我覺得應該客觀看待拍馬屁,之所以一直存在拍馬屁,是因為人有這個情感需求。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先有需求,後有市場。想聽好話的人永遠存在,那就會有人去迎合市場的需求。
在職場,拍馬屁可以給團隊提供正面的情緒價值,猶如潤滑油的作用。拍馬屁就是一門說話的藝術,管理需要這門藝術。
所以,拍馬屁的人得到晉升一點都不奇怪,這樣的人更善於打交道,更合適管理。
工作能力強,不會說話,說明這個員工適合做技術崗位,不適合做管理層,不晉升才符合公司的利益需求。
原創,@木裡看花土裡聞香,專注於職場研究,有豐富的職場經驗,有獨特的視角,關注我,給你奉上新鮮熱辣的職場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