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肯定是不差錢發點工資,就幾十幾百人這種規模,年薪20萬年薪200萬沒太大經濟上的負擔,就當是當廣告費用了。
有人覺得這種操作有副作用,
EECS一個剛畢業博士可以拿到200萬這種大部分學校長江傑青都到不了的水平,
而頂尖的生物化學PhD留在國內的話有啥出路?博新那幾十萬,補貼那幾十萬?全國有幾個人一年能到100萬?都是兩年的命,第三年還給發麼?
這個新聞大概就是專業選擇的現實教育吧。
一方面起碼這樣博士才有點尊嚴的樣子嘛,不然讀書讀到三十多,年薪十來萬,那讀書無用論可真就不是瞎說的,那農村大爺都知道無用了;
另一方面,明著公開年薪有利於對比,別的專業都提升了,某些專業能一直好意思年薪有著數量級的差距?那也方便韭菜們認清現實嘛。
個人感覺這僅僅是一個千金買骨的行為,以這種形式招應屆生顯然是在考慮吸引更多博士去華為。這些同學頂著內部和外部的壓力以明星身份進入華為,相信也會受到來自內部和外部的巨大壓力,希望他們能轉化為動力獲得與之匹配的產出。
意義
如果單純看公布出來的名單,華為招聘千金買骨的意義要遠大於實際意義。這麼公布薪水感覺倒掛相當嚴重,人讀到博士,大概都有一些傲氣。如果一個人和自己水平沒有巨大差距,那大家都會覺得「我上我也行,為什麼不讓我上」;如果一個人和自己水平差距很大以至於追趕不了,那大家才會覺得「哇真厲害,心服口服」,所以有人覺得(他也沒多牛逼啊)也很正常。
華為早些年因為公司文化的問題,對博士不夠重視,有相當多的博士離職,任總當時籤發了3個電郵詢問這件事[1]。千金買骨主要是為了扭轉華為在博士心中的形象。
研發體系博士類員工近5年累計平均離職率為21.8%,入職時間越長累計離職率越高,2014年入職的博士經過4年,只有57%留下來。
雖然現在公布這件事的時機和思考方式都不一樣,不過我覺得對一個公司來說,訂招聘策略的時候還是要考慮一下老員工和水平相近的人的,要讓人覺得「這個人是真的厲害,我比不上」可能會比較服眾。不然以後有差不多水平的同學來入職,應該給什麼待遇呢?
對於這些同學來說,頂著「天才少年」的光環進入華為,內部外部壓力都會很大,畢竟要有對得起薪水的產出,希望他們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當然華為下一步給所有博士普漲一次薪水也說不定。
然而這些天才少年裡面參差不齊,有的很棒,有的在阿里、頭條裡面完全排不上號。
問題的重點到底是華為招聘博士的評價標準到底是什麼?什麼樣的博士才算是天才少年?是純看科研,還是有其他方面的過人之處?還是因為其他?這值得深思。
「千金買骨」不是不可以,但是如果你花了千金還只買了骨,還把自己優秀的老骨給氣走了,最後不產生價值的骨賺了一千萬,養了一個燒了錢連paper都產不出的部門,那必定是華為決策層的一大失誤,只能顯得華為自己不專業,吃虧的是整個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