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蒙古地區的林丹汗為何要跟東北的後金死磕?

2020-10-04 大頭喇嘛


1603年,蒙古布延薛汗去世。次年,由他的長孫林丹汗(1592——1634)繼位。林丹汗是蒙古第三十五位大汗,也是最後一任大汗,明史稱之為「虎墩兔憨」。

(林丹汗)

林丹汗即位後,在巴林部境內的阿巴噶哈喇山修建了瓦察爾圖察漢浩特(城)作為整個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林丹汗加強了傳統的左右翼三萬戶的地方行政體制,命永謝布部卻熱斯塔布囊(駙馬)為特命大臣,率領一支軍隊駐防趙城(今呼和浩特一帶),管理右翼三萬戶的蒙古各部;任命烏齊葉特(內喀爾略)鄂託克錫爾呼納克洪臺吉為管理左翼三萬戶的特命大臣。察哈爾八鄂託克雖屬左翼三萬戶,但直屬林丹汗

林丹汗為了有效地控制蒙古各部和鞏固汗權,以察哈爾部為基礎,直接控制了內喀爾喀巴林、札魯特、巴嶽特、烏齊葉特、弘吉刺特等五部。同時,也遙控了蒙古其他各部。

林丹汗執政前期,漠北喀爾喀三汗以及漠南喀喇沁的昆都倫汗(老把都)、阿魯科爾沁的車根汗、科爾沁奧巴洪臺吉、鄂爾多斯土巴濟農等,定期前往察漢浩特,朝見林丹汗,並與大汗共同商討政務大事,參加大汗舉行的宴會、圍獵等活動。

不僅如此,林丹汗還利用藏傳佛教,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林丹汗登基那年,四世達賴雲丹嘉措派遣邁達裡活佛(大慈諾門汗)抵達呼和浩特,作為蒙古地區黃教的坐床喇嘛。

(四世達賴)

不久,林丹汗邁達裡呼圖克圖迎請至察漢浩特,不但自己信奉黃教,而且讓他們在察哈爾地區活動,宣揚該教。1618年,當林丹汗二十六歲時,西域紅教方面派遣沙爾巴呼圖克圖到達蒙古地區,尋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為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法術所折服,在察漢浩特隆重地迎接了他。林丹汗沙爾巴為國師,並接受深奧密乘之灌頂。沙爾巴呼圖克圖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從五臺山取來元世祖時紅教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鑄嘛哈喝喇金佛。林丹汗修建金頂白廟,將金佛供於其中。

(紅教寺廟)

林丹汗改奉紅教後,極大地影響了他從前的形象和聲譽。信奉黃教的漠北喀爾喀和右翼三萬戶的各部貴族與林丹汗逐漸疏遠,黃教的邁達裡諾門汗,也與林丹汗發生了分歧,久居喀爾喀,已不再同情和支持林丹汗。林丹汗只剩下了半心半意的左翼三萬戶了。

此時,女真人已從東北地區崛起。其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於1616年在赫圖阿拉即汗位,國號曰金,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

後金勢力和影響已波及到蒙古邊緣各部。科爾沁、內喀爾喀五部及喀喇沁等,不斷派人至林丹汗處,希望林丹汗採取必要的防範措施。1608年,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率領五千人進犯烏拉女真部。烏拉女真部派人向科爾沁部求援。林丹汗派遣科爾沁部翁阿岱巴圖爾諾延率領科爾沁部大軍與烏拉部聯軍共同打退了諸英的軍隊。林丹汗派軍幾次同後金交戰,保衛了自己的疆域。

努爾哈赤在遼東地區的地位尚未鞏固,還不敢與蒙古對立,只好娶蒙古科爾沁明安臺吉女為妃,爭取與科爾沁等蒙古貴族保持和睦友好關係。

1619年夏,後金取得了遼東地區以薩爾滸之戰為中心的總體戰役的勝利,士氣大振。

(薩爾滸之戰)

七月,努爾哈赤準備乘勝攻打鐵嶺,明朝派人向林丹汗求援。林丹汗命齊賽諾延等領兵萬餘,前往鐵嶺支援明軍。林丹汗的大軍乘夜色到達鐵嶺城下。此時,努爾哈赤已攻克了鐵嶺。他得知林丹汗援軍萬餘人兵臨城下,便指揮諸貝勒出城交戰。齊賽諾延紛紛敗下陣來,奔遼河奪路而逃,後金軍隊緊緊追殺,活捉了齊賽諾延等臺吉。

十月,林丹汗派遣使臣到努爾哈赤住地,傲慢地要求努爾哈赤無條件釋放諸蒙古臺吉,並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林丹汗所攻取的廣寧城。努爾哈赤釋放了除齊賽諾延以外的所有臺吉,並寫了一封指責林丹汗的措詞強硬的信。

1621年三月,努爾哈赤和諸貝勒率領大軍,圍攻瀋陽,打敗明軍七萬守城部隊,佔領了瀋陽城。

林丹汗得知後金佔領瀋陽並留下少數部隊守護的情報後,令管理蒙古左翼三萬戶的大臣——烏齊葉特鄂託克的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率領兩千騎兵前往瀋陽營救被禁的齊賽諾延

錫爾呼納克杜稜洪臺吉所率輕騎到達瀋陽城下,與守城部隊展開激戰,但蒙古軍隊擔心努爾哈赤的援兵前來增援,便撤回蒙古本士,1621年八月,蒙古貴族送萬頭牲畜,贖回了齊賽諾延

自此,林丹汗與後金的矛盾完全激化,兩者之間的大戰在所難免。但兩隻老虎之間的決鬥,誰能是勝者呢?

相關焦點

  • 扯歷史—蒙古最後的大汗:林丹汗與後金的徵服
    1618年,當林丹汗26歲時,西藏紅教方面派遣沙爾巴呼圖克圖到達蒙古地區,尋找自己的支持者,林丹汗為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法術所折服,在察漢浩特隆重地迎接了他。林丹汗封他為國師,並接受深奧密乘之灌頂。沙爾巴呼圖克圖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從五臺山取來元世祖時紅教八思巴喇嘛用千金所鑄嘛哈噶喇金佛。林丹汗修建金頂白廟,將金佛供於其中。
  • 統轄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
    因此,他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以"攘外必先安內"為原則,優先進行對蒙古的統一,避免與後金正面交鋒。1627年,林丹汗西遷,平定右翼諸部。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遠遁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其子額哲於翌年投降後金,蒙古帝國滅亡。
  • 林丹汗曾多次圖謀恢復蒙古榮光卻在後金打擊下失敗
    蒙古最為強大的時候,自然不必多說,然而當時間來到明朝末期,草原上的蒙古諸部早已不復往日榮光。在中興之主達延汗去世之後,雖然他的後裔仍然保持著汗位,但蒙古各部實際上已經處於半獨立狀態。後金崛起之後,庫圖克圖汗(即林丹汗)也曾做過最後的努力,然而隨著後金的連拉帶打,庫圖克圖汗最終戰敗身亡,蒙古諸部要麼被消滅,要麼歸附於後金。
  • 林丹汗要想崛起,面臨眾多敵人:有世仇的明朝、東邊剛興起的後金
    此人十三歲即大汗位,夢想著有一天能夠重新恢復蒙古的霸業,他也可以同鐵木真那樣馳騁亞歐大陸。不過,林丹汗要想崛起,他面臨著很多的敵人。首先,就是與其有世仇的大明王朝;再次,則是東邊剛剛興起的後金。前者是金國,而後者是後金。此外,林丹汗比鐵木真起兵時,更有優勢。他是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雖然大家都不願聽從其調遣,但是家族的聲望還在。要想讓大家都乖乖聽話,首先自己得具備讓人信服的能力,自己手裡得有糧餉和武器裝備。他選擇了大明,作為自己補充糧草的"倉庫"。
  • 林丹汗以40萬大軍自稱蒙古之主,又有明朝支持,為何敵不過皇太極
    內部卻產生分歧 在林丹汗還沒統一蒙古的時候,東方的努爾哈赤就建立起了後金汗國,對當時的林丹汗和明朝造成了巨大的威脅,且努爾哈赤還跟科爾沁、內喀爾喀聯姻,以此來交好蒙古的林丹汗。1619年,林丹汗正式跟明朝結交為盟友,後派出康喀爾拜虎攜國書出使後金,這份書信中就有說,林丹汗以四十萬蒙古國之主巴圖魯成吉思汗自居,還警告努爾哈赤不得進犯廣寧。努爾哈赤眾臣面對這位國書十分的生氣,一半人主張斬其來使,一半人主張割下其鼻子或耳朵後放回。而努爾哈赤當成正在要挾內喀爾喀與自己結盟,所以就沒放在心上,當內喀爾喀正式跟努爾哈赤結盟後。
  • 大漠悲歌,蒙古汗國最後一位大汗林丹汗敗走青海,抱恨終身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將自己的親信和侍從命名為「察哈爾」,從此察哈爾成為一個新的政治實體,作為大汗的護衛親軍,如同「黃金家族」一樣,察哈爾在蒙古各部中也擁有高貴的地位。察哈爾部控制的土地是老哈河以東,廣寧以北的遼河河套地區,人口大概有10萬左右。
  • 娜木鐘原是蒙古林丹汗的大福晉,如何成為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
    林丹汗明朝末年,建州女真(滿族)努爾哈赤在東北雄起,令曾經強大的海西女真臣服,此時的東北,蒙古的勢力依舊是一股強大的勢力,努爾哈赤極力拉攏蒙古科爾沁部,採取聯姻合作的方式,對抗明王朝,已經衰落的明廷,也是極力拉攏蒙古勢力,與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結成聯盟,對付努爾哈赤。
  • 蒙古林丹汗死後,他的「八大福晉」降清,是何歸宿?
    作者:我方團隊覃仕勇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達延汗的7世孫。他在13歲繼承汗位時,蒙古各部已四分五裂。為了恢復成吉思汗當年的霸業,林丹汗成年後,給自己上尊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然而,還沒等林丹汗將統一蒙古的計劃付諸行動,東方的努爾哈赤已經建立後金汗國,對林丹汗與明朝構成了巨大威脅。
  • 後金政權,北邊有俄國、西面有蒙古、東面有朝鮮,為何偏偏要南下進攻明朝?
    同時,由於左翼蒙古南遷,蒙古人的勢力範圍與東北女真人的勢力範圍接壤。兩股敵人的合流,使得明朝的邊境戰事也因此大壞。在當時的東北地區,只有明王朝一個政治實體,其他的都是部落酋長。不管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努爾哈赤既然敢於自立門戶,與明王朝分庭抗禮,就已經認為自己具備了相當的實力。因此,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第一個目標即是進攻大明。不過,當時的後金並沒有意圖取代大明,他們所想要的只是佔據遼東,與大明鼎足而立。為此,後金自建立伊始,他們就四處擴張。首先是女真本部的統一。
  • 末代蒙古大汗,遠比崇禎要精明能幹,卻仍然被後金皇太極滅國
    林丹汗可不是無故入侵明朝,也並不是真的為了從明朝擄掠什麼東西,而是為了肅清內部之患,在幾次入侵中,林丹汗的威望與實力迅速上升,他的理想不僅僅是加強察哈爾部的勢力,更是要恢復成吉思汗的霸業。這從他的尊號「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便可看出。林丹汗還沒來得及將統一蒙古付諸行動的時候,東方的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國,對林丹汗與明朝均構成巨大威脅。
  • 蒙古部落為何支持外族後金,也不願投效黃金家族出生的林丹汗?
    最讓林丹汗惱怒的就是後金統治者努爾哈赤,長期以來一直在挑撥蒙古內部的關係,半利誘半要挾地同蒙古內部聯姻通婚,以此獲得蒙古部落的支持,一同對抗實力強大的明朝。 敏感的林丹汗意識到這是一個從中獲利的好機會,自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以後,後金和明朝形成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的局面,後金採取的戰略是聯蒙抗明,林丹汗則偏偏要反著來,他採取的是聯明抗金的策略。
  •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嫡傳後裔,又有統一的雄心,為何敗亡於後金
    蒙古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是黃金家族的嫡系後裔,同時還是著名的蒙古小王子達延汗的七世孫。而且,林丹汗一直以來就有一個遠大的理想,想要統一蒙古各部。而且他為此做出了非常多的努力。甚至他還給自己上了一個「神中之神全智成吉思隆盛汗」的尊號,顯然就是想建立成吉思汗一樣的功業。
  • 林丹汗也被尊為成吉思汗,為何不學鐵木真滅金,只在乎「眼前的苟且」
    只不過一個是金國,而另一個則是後金。相對而言,林丹汗的境遇還要佔領優勢。 因為他是黃金家族的成員況且本身又是大汗,正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已然不復蒙古帝國之榮光,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影響力。還有一點就是,後金的實力要遠遠弱於金國。再者,漢人政權明朝之實力也要遠遠高出南宋。
  • 曾是林丹汗的竇土門福晉,又嫁皇太極成為衍慶宮淑妃的蒙古美貌貴婦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孫,姓孛兒只斤氏,名叫林丹巴圖爾,汗號為呼圖克圖汗,是蒙古帝國第35任大汗。元朝滅亡之後,其皇帝和皇太子跑回蒙古草原,在草原上繼續他們的蒙古帝國。後金汗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林丹汗打不過就跑了,遠逃青海。1634年,林丹汗因天花死於青海大草灘,終年四十三歲。他的長子額哲繼承汗位,於第二年投降後金。
  • 北元末主林丹汗飲恨青海壯志未酬身先死之始末
    ,勢力範圍和影響一度波及蒙古邊緣,蒙古各部遣使林丹汗希望遏制後金勢力, 林丹汗迅速派兵對後金予以出擊,後金認識到自己羽翼未豐、力量未壯,遂採取柔和手段如通婚等形式與蒙古搞好關係,對明朝則虎視眈眈,明朝為打壓後金,向林丹汗示好,給予不菲的歲貢,明蒙關係時好時孬,林丹汗覺察到後金的野心,與其若即若離,
  • 那些蒙古部落為什麼投降後金也不投降「黃金家族」的林丹汗?
    然而,到了成吉思汗的嫡系後裔、第35任蒙古大汗——林丹汗在位時期,其與其統領下的漠南蒙古諸部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離心離德狀態,進而使得曾經這些一直「依附」於他的蒙古部落紛紛倒戈,轉而投向了新興的後金政權。
  • 【心中的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北元最後一位可汗——林丹汗
    林丹又稱林丹汗(1592一1634),蒙古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第三十五任大汗。
  • 努爾哈赤最害怕的是一盤散沙的蒙古統一,出現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
    蒙古大汗衰微已久,不可能在一夜之間恢復到成吉思汗時令行禁止、如日中天的權威,炒花與後金媾和主要是受其武力逼迫,而林丹汗當時也未發兵相助。炒花是遼東地區輩分最高的首領,齒德俱尊,如今兵敗來投。林丹汗既然是全蒙古的大汗,又以統一諸部自矢,就應該不計前嫌,熱情收留,並提供庇護,如此才能感動炒花五部和其他部落,使其心悅誠服,誠心歸附。
  • 消失的內喀爾喀五部:夾在林丹汗和努爾哈赤中間,我太難了
    嚴格說,林丹汗的使者被殺,其中也有內喀爾喀人的手筆,林丹汗立志要復興蒙古帝國,自詡所有蒙古人的共主,對諸部總是示以兵威,多加欺凌,以此震懾蒙古各部,並有兼併諸部的意思。所以,諸部對他也並不感冒,畢竟蒙古大汗式微多少年了,誰又真心服氣誰呢?都是達延汗的子孫,你憑什麼想兼併我們?
  • 消失的內喀爾喀五部:夾在林丹汗和努爾哈赤中間,我太難了
    嚴格說,林丹汗的使者被殺,其中也有內喀爾喀人的手筆,林丹汗立志要復興蒙古帝國,自詡所有蒙古人的共主,對諸部總是示以兵威,多加欺凌,以此震懾蒙古各部,並有兼併諸部的意思。所以,諸部對他也並不感冒,畢竟蒙古大汗式微多少年了,誰又真心服氣誰呢?都是達延汗的子孫,你憑什麼想兼併我們?因此,內喀爾喀人就傳謠說後金派去林丹汗的使者被殺了,以此來激化林丹汗和後金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