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40年|經濟學家鞠建東:改革開放完全改變了我的命運

2020-12-19 百家號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人物簡介

1978年,改革開放大幕開啟之年,15歲的鞠建東是南京大學數學系最年輕的新生。改革浪潮中,他從數學轉投經濟學,由清華負笈美國,此後投身學術,成為華人學者在美國大學國際貿易方向僅有的三位正教授之一。他還曾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常駐學者、世界銀行諮詢顧問。

2009年,他回到祖國,擔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再後來,他與清華的緣分又進一層,擔任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紫光講席教授,及清華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因為兩年前偶然「被提名」諾貝爾獎,經濟學家鞠建東成了「網紅學者」。雖然後來他回應「被提名」是個「玩笑」,並坦言「心懷不安」,但行事低調的他,還是被網友挖掘出諸多重要的「學術乾貨」。

比如,他提出通過貿易改革提高社會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Krishna教授合作),在各國通用的國際貿易研究生教材中被稱為「Ju-Krishna定理」。

作為我國「77、78級」大學生的一員,鞠建東的學術軌跡和人生選擇始終與改革開放歷程緊密相關。正如他在40年後所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撥亂反正,就上不了大學。「改革開放,完全改變了我的命運。」

關於改革開放,他從少年時代的受益者,到青年時期的親歷者、見證者,再到如今的研究者、建言者。40年來,他的學術與人生軌跡,也成為了改革開放波瀾壯闊大潮中一個獨特卻極具代表的樣本。

改革開放受益者

15歲少年,圓了大學夢

2018年2月19日,農曆正月初四,鞠建東發了一條朋友圈。高中畢業40年 ,他寫道「40年山河巨變,天翻地覆,同學相見,恍如昨日。40年不改鄉音,不變初心。展望未來40年,願故鄉錦繡,同學如少年。」一張發黃的照片上印著:如皋縣戴莊中學78屆高二2班畢業生留念,落款是78年4月24日。

南大數學系1978級有兩個班,年齡最大學生入學時已30歲,那是當年的江蘇高考狀元,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老三屆」蕭柏春。年齡最小的少年才15歲,便是當時的如皋縣(註:今為如皋市)戴莊中學應屆生鞠建東。那一年,也正是中國改革開放「元年」。

南大數學系,前身之一是1920年成立的南京高師數學系,創辦者是中國現代數學先驅熊慶來。然而,這裡卻不是鞠建東當年的第一選擇。

1978年,在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的倡導下,中國科技大學創建少年班。鞠建東回憶說,當年高考,成績不錯,年齡又小, 「(如皋)縣教育局就讓我報少年班。」同一時間,南大的招生老師也出現在他面前,並承諾「報南大就一定錄取你」。於是,鞠建東父親拍板,志願改投南大。

那位老師當時告訴他,「南大最好的系是數學天文系,「你就報數天系」。實際上,1952年高校調整,南大成立了數天系,到1958年天文就從數天系分離,成立天文學系,1978年計算機技術從數學系分離成立計算機系,此後數學系基本格局保持不變。鞠建東入校後發現,其實是被數學系錄取。

4年後的1982年9月,鞠建東在日記裡回憶,考上南大數學系,對他來說「又喜又怨」,因不太喜歡純數學,「上了數學系後就開始痛苦。」 就在這一年,19歲的鞠建東從南大畢業,分配到南京農學院(現南京農業大學)當老師。也是這一年,他決心考研,而清華大學是他夢想中的高校之一,可是英語成績拖了後腿,失之交臂。

南京大學數學系78級數學專業入學40周年聚會,倒數第二排最右為鞠建東,他是這一級入學年齡最小的學生 (受訪者供圖)

改革開放親歷者

改學經濟跟上改革浪潮

1984年10月1日,參加國慶遊行的學生們,打著「小平您好!」的橫幅,從天安門廣場走過。這一幕,鞠建東至今難忘。同是這一年,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取得空前成功,城市經濟改革拉開序幕。改革開放的快速推進,再次堅定了鞠建東考研的決心。終於在經歷兩次落榜後,21歲的他被清華大學錄取,從此扎進了經濟學的世界,也由此開啟了從經濟維度關注並見證改革開放的歷程。

這一年,鞠建東記得,有一個與改革開放緊密相關的會議,後來成為了歷史上的重要一筆。那便是1984年9月在浙江德清莫幹山召開的首屆全國中青年經濟科學工作者討論會。

這個後來被稱作「莫幹山會議」的符號性會議,讓一批中青年經濟學者在改革浪潮中嶄露頭角。其中便包括當時清華大學的周小川、中社院研究生院的樓繼偉以及西北大學經濟系的張維迎。這次會議不僅開創了省一級領導和青年經濟學者直接溝通對話、直接形成地區發展戰略的先河,更對中國經濟改革方向產生了深遠影響。

也是這一年,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成立。這個與鞠建東淵源深厚的學院,和改革開放亦淵源深厚。在1994年學院成立十周年慶祝會上,首任院長朱鎔基就說,清華經管學院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鞠建東的日記

改革開放感恩者

赴美留學見證開放進程

作為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親歷者,鞠建東那時還有一個願望,便是出國深造。在許多研究者眼中,改革開放其實由兩個詞組成,而留學正代表著一種開放。

其實早在1978年,鄧小平就曾強調過成千上萬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要結合引進國外大型科研設備,同國外科研機構搞合作科研,加速科學技術現代化,以便回國後提高國內科教水平。為此,1978年教育部設立了全國外語統考制度,公開選拔留學生。在研究者心中,此意義不亞於1977年恢復高考。

1978年,中國向28個國家派出了480多名留學生。四年後的1982年,公派留學生總數達2300人。除了公派留學,自費留學群體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異軍突起。據統計,從1986年到1990年間,自費留學生總人數達13萬人。鞠建東在清華完成學業後,也成為見證這一開放進程的一員。1990年,他考入美國,攻讀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那一年,他27歲。

鞠建東赴美後的一個遭遇,其實也是改革開放後幾代留學生境遇的一個縮影。由於語言關難過,他的成績基本排在全班末位。他還曾調侃自己「是個學渣」。據他回憶,賓州大學博士生有博士資格考試和專業領域考試共四門,每門最多考兩次,而他考了七次才通過。

而他「學霸」身份的回歸,是後來在產業組織課上得到啟發,推導出產品多樣化模型,並以此為基礎撰寫博士論文。這篇論文後來發表於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經濟評論》。這幾乎標誌著,作為改革開放受益者的鞠建東,和無數優秀留學生一樣,擁有了觀察祖國發展進程的全新國際視角。

1995年,32歲的鞠建東和合作者共同研究世貿組織、北美自貿區,並提出通過貿易改革提高社會福利的充分必要條件。後來,這一研究被納入各國通用的國際貿易研究生教材。而大洋彼岸的中國,也是在1995年,提出了加入世貿組織的申請。

改革開放報國者

「悠悠天地間,我是中國人」

鞠建東的學術道路前景看好,他隨後入職俄克拉荷馬大學,此後更成為華人學者在美國大學國際貿易方向僅有的三位正教授之一。

鞠建東覺得,「人生如何不OUT」的答案,就在他的名字裡:「鞠躬盡瘁建設東方祖國」,這是他對祖國和改革開放的感恩之情,也是多年未變的人生理想,「因為有這麼一個理想,我在美國時,天天關心的還是中國的事。」

2000年12月29日,臘月初四,身在美國的鞠建東寫了首打油詩——「老車壓風雪,寒夜家溫馨……悠悠天地間,我是中國人。」彼時的他已取得俄克拉荷馬大學助理教授職位,而這一年正好是他赴美第十年。

正如他所言,「悠悠天地間,我是中國人」。和受益於改革開放的那些留學生一樣,鞠建東一直未敢忘報國。關於這份夙願,2013年,改革開放35周年之際,已是清華國際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的他寫道,「我們在學校時立願中華復興,建設一個新的世界,那時這只是一個夢想。這麼多年漂泊四海,幾經沉浮,是清華園的這個夢想伴隨我在異鄉的長夜。這些年的風風雨雨,使我們認識到個人的渺小,和理想之力量的強大。 」

2014年,他辭去了美國的終身教職。

毅然回國執教

「培養金融改革家的搖籃」

他成了改革開放的建言者

鞠建東學術報國的最新一站,位於北京五道口。這片清華大學東門外的區域,因京包鐵路第五個道口而得名。如今,幾乎已成傳說的清華五道口金融學院就屹立於此。名譽院長、中國首任證監會主席劉鴻儒曾說——「廣州黃埔是培養革命家的搖籃,我們學校是培養金融改革家的搖籃。」

2017年7月,鞠建東任教於這座「金融黃埔」。截至當月,從這裡畢業的學生3056人,大部分都分布在金融監管、銀行業金融、證券業金融和保險業金融機構。

對於這個學術高地與改革的關係,鞠建東說,「在清華五道口,中國金融實踐、政策可與最前沿的金融研究緊密結合。」他深信經濟發展會催生文化復興,「新思想、新理論最有可能誕生在全球經濟、生產力強勁發展的地區,中華大地最有可能成為新思想、新理論的誕生地。如果中國文化不能復興,那中華民族復興的夢想就無法實現。」

相比之前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親歷者、見證者,後來的鞠建東多了新的身份,那便是改革開放的研究者、建言者。不論學術殿堂,還是政商論壇,改革開放都常常成為他聚焦的課題。

在2016年舉行的「全球貿易新常態與經濟治理新框架研討會」上,他就曾表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亞洲國家的貿易高速增長正向發達國家相對平衡的貿易增長回歸。他認為,面對內外部環境的新變化,對外改革開放戰略如何調整,值得關注和研究。

2017年,在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主辦的「改革開放40周年新結構經濟學案例與智庫大賽」中,鞠建東出現在評委名單上,同時出現的還有林毅夫等著名經濟學家。這一面向海內外的徵稿活動,要求運用新結構經濟學總結各國、各地與各行業成功的發展與改革經驗,並為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提出戰略性、可操作性對策。

今年7月,鞠建東撰寫萬字長文論述中美貿易爭端與中國長期增長路徑,文中多次提及改革開放。他認為,中國經濟體制在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走了一條市場導向、雙規漸進、政府組織推動、面向世界市場的發展道路。他堅信,40年來的高速增長,證明這條「中國道路」是成功的。

2018年夏,55歲的鞠建東在一場大雨中憶起往事。30年前,清華畢業,「剛留校時住在西南校區,30年後住在東區」。他覺得,似乎夏日雨夜的清華,窗內的場景一直沒變——備課。而夢想也還是一樣。上完課,看窗內揮汗如雨備課、預習、跑數據、做實驗的教授和學生們的背影,「那背影透過窗戶,和路燈一起,融進雨中。」

相關焦點

  • 新華社重磅評論: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原標題】新華社評論員:向著更加壯闊的航程——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一切的意義,只有離得足夠遠,才能看得真切;正如同所有的絢爛,只有走得足夠近,才能感受震撼。第一位「農民工全國人大代表」胡小燕,難以忘記24歲時擠上的那列「命運」號綠皮火車——從每天累彎了腰為吃飽肚子發愁,到隻身「闖」廣東、成為一名「打工妹」,再到走進國家的最高議政殿堂:「改革開放改變了我的命運!」
  • 重磅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建築陶瓷「40年40品牌」出爐!前10名有誰?
    今年時值中國改革開放40年,作為深耕陶瓷行業已近20年的華夏陶瓷網,10月15日下午聯合中國室內裝飾協會材料委,特別選擇廣州白天鵝賓館,召開「致敬改革開放40年:建築陶瓷影響力品牌論壇暨40年40品牌頒獎盛典」。
  • 【改革開放40年】汪良忠:憑讀書改變命運 以感恩反哺故土
    一邊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一邊是內陸開放新高地,廣東,湖南,串起汪良忠事業版圖的兩個重要節點。  汪良忠,現任廣東將苑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天華油茶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北玄微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長。  當過教師,做過學者,後馳騁資本市場多年,又投身實業,回報桑梓並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傳播。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五  這部紀錄片會打開中國人40年集體記憶,而且是不同年代人的集體記憶,因為這個片子有老百姓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帶你縱觀中國家居變遷史!
    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至此,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18年12月18日上午10時,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改革開放整整40周年,作為中華民族的好子孫,如何讓人們在家居中有更多的幸福獲得感,是大信家居未來要努力的方向和道路。
  • 向改革開放40年英雄致敬!《英雄·1978》紀念筆上市發布會在京隆重...
    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吹響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號角,從此我國掀起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潮。改革開放40年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跨越!
  • 九位中國當代作家齊聚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12月18日,就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召開的當天,掌閱聯合人民日報新媒體共同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邀請阿來、畢飛宇、韓少功、賈平凹、王安憶、王蒙、易中天、餘華、餘秋雨等9位中國著名作家共同發起「中國有我,時代有我」話題,致敬我們所處的這個偉大時代。
  • 解辛平:改革開放40年,偉大的變革,壯麗的徵程
    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深刻改變了當代中國的命運和走向,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 吳敬璉新書發布,回顧改革開放40年
    11月1日下午,經濟學家吳敬璉新書《中國經濟改革進程》發布會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報告廳舉行。在發布會現場,吳敬璉講述了該書寫作緣起和過程,並主要回顧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基本歷程和邏輯。10月27日,《新京報·書評周刊》曾經這樣介紹該書:縱觀改革開放40年,經濟的高速增長表現最為突出。伴隨著市場的生長和發展,包括企業、勞動者、消費者在內的市場主體,對法律和社會等層面產生了更高的現實需求,也形成推動中國繼續前進一種不可忽視的動力。也因此,改革開放全面改變了中國。
  • 《平凡的世界》與改革開放40年
    《平凡的世界》是第一部全景式描寫改革開放之前和改革開放初期整個中國城市和鄉村發生巨大變化的長篇小說。其中有帶著對未來憧憬的年輕人,還有經歷了十年時期、還沒有完全適應新的社會形勢的老一輩。《平凡的世界》是作家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做出的最敏感的反映,可以說是改革開放的一部史記。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本月舉辦的第三屆北京十月文學月的主題為「文學與時代同行」。
  • 遼瀋地區學者以詩歌吟誦形式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遼瀋地區學者以詩歌吟誦形式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 2018-12-21由瀋陽市檔案館(瀋陽市文史研究館)主辦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詩詞吟誦會」於12月21日舉行。遼瀋地區專家學者濟濟一堂,以詩詞吟誦的文學形式,歌頌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發出了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  本次活動旨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充分發揮瀋陽在傳統文化領域的優勢作用,專家學者作為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見證者,向改革開放致敬,助推瀋陽改革開放再出發。
  • 林毅夫:改革開放40年,中國為什麼能成功?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發表題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和現代經濟學的反思」的主題演講。新華網記者李林/攝本文根據演講實錄整理:如果要找一個詞來形容改革開放40年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成績,最合適的是「奇蹟」這兩個字。
  •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值!!!
    40年春風化雨、春華秋實,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
  • 【致敬改革開放40年40人】李寧:改革開放40年讓我們有參與競爭的機會
    (圖片來源:李寧集團)  編者按:1978年,在中國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倡導下,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徵程。40年來,中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偉大變革。在這被稱為「第二次革命」的驚險一躍中,企業家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是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見證者和實踐者。他們作為一個群體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崛起,在中國政經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 改革開放40年,這40個「第一」徹底改變了中國!
    改革開放40年,這40個「第一」徹底改變了中國! 原標題: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一路向前,既改變了中國,也改寫了中國與世界的關係。40年40個「第一」,這些印記,哪些讓你終生難忘?破 冰 前 行  中國改革從農村起步,向城市延伸。
  • 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第三十七集)——從除...
    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全面回顧40年來我國衛生健康事業改革發展歷程,展示輝煌成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組織策劃了「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大型訪談節目,由新華網獨家首播。「致敬偉大改革——對話40年,講述身邊的健康故事」本期為第三十七集——從除四害到健康城鎮。
  •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原創民族歌劇《命運》在京首演
    12月26日,「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原創民族歌劇《命運》在北京二七劇場首演。全劇30多首膾炙人口的歌詞,都出自編劇朱海之手,為其作曲的,則是著名音樂人撈仔。兩個浙江男人,聯手撐起了這部全國優秀現實題材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劇目。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種還願——離家多年的遊子,第一次通過一部作品,「近距離地觸摸和感受家鄉的呼吸」。
  •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改革開放這四十年,中華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華民族也取得了累累的碩果。下面是一些不錯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與作文範本,僅供參考。相關新聞:<<<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  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總結1500-2000字心得 改革開放40年作文一  改革開放是中國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重大事件。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
  • 習近平這樣表述改革開放40年的中國貢獻
    中國40年改革開放,不僅全面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曆程。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40年來,中國人民始終敞開胸襟、擁抱世界,積極作出了中國貢獻。」「今天,中國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改革開放這場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改革開放40年︱張軍:激情年代的改革
    但是在十年前,為了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我在加拿大過暑假,動筆寫了一本書,由此整理了那個年代很多的資料,發現真的很精彩。今天憑藉記憶,配以一些珍貴的圖片,讓我們走進那個激情歲月,看看很多重要的改革是怎麼開始的,又是怎麼推進的。我一直說,過去40年,最浪漫也最精彩的改革篇章發生在1980年代。